人民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 赵艳红)“公租房将成调控房价的‘稳定器’,调控房市供求的‘缓冲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委常委、市长黄奇帆3日下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开内地城市大规模建公租房之先河
2009年12月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就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构建有重庆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作出了在全国率先开展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重大决策。
2010年2月28日,承载重庆市民“住有所居”梦想的公共租赁房建设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重庆把把公租房界定为:在住房市场化大背景下,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限定套型面积和提供优惠租赁价格,由国有企业持有产权,面向在本市就业的无住房人员或住房困难家庭租赁的房屋。意在解决不属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又暂时买不起房的中低收入人群和新就业人员等“夹心人群”的住房问题,实现城市住房保障“全覆盖”。在制度设计方面,有5大特点:建设成本低、入住门槛低、租金打折、退出机制灵活、实施有保障。
据悉,今明两年,重庆将各开工建设5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到2020年,重庆市将建成4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
调控房价的“稳定器”
黄奇帆说,在全国率先开展公共租赁房建设,不仅有利于城市住房制度的探索和完善,进一步促进“宜居重庆”建设,也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实施公租房建设,可以成为政府调控房价的“稳定器”,调节房市供求的“缓冲器”。
公租房进入市场,加大了供应量,对投机性、投资性购房将形成遏制,可以直接牵制房价走高,起到长期稳控房价的功效,还可以有效稳定房屋租赁市场价格。对年轻人群体,又会较好缓解资金积累与购房压力之间的矛盾,通过一段时间的过渡,形成有效需求,反过来,又会促进商品房市场的平稳发展。这样,将推动建立“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城市住房供应体系。
双职工家庭平均6.5年可买套中低档商品房
近年来,重庆始终将房地产投资控制在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5%左右,按人均30平方米规划建设房地产项目,将楼面地价控制在房价的三分之一以内,当年房地产竣工面积中保障性住房占比保持在30%左右,主城双职工家庭房价收入比控制在6.5以内,已经在全国形成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重庆经验”。
黄奇帆称:“为困难群体造公租房,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的重要体现。”重庆市政府规划10年间,用于公租房的建设用地,大致有3万亩,按每亩200万元的较低价格计算,价值超过600亿元,加上工程建设投资600多亿元,相当于1200多亿元用于公租房建设。“这笔钱全部让利于民,彰显出政府的责任与担当”。
让老百姓住得安稳、住得幸福
许多人一生的奋斗就为了实现蜗居梦想,一部电视剧《蜗居》让人们体会到为了房子的疯狂。重庆的公租房建设,却不仅仅是要实现“住有所居”,更要打造“宜居重庆”。
黄奇帆称:“要让老百姓住得安稳、住得幸福”,避免形成新的城市“贫民窟”。公租房的策划要高标准,做到建筑风格特色化、住宅塔楼多样化、户型设计标准化、公共绿地人性化,形成一批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环境优美、有重庆地域特色的人口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