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2日电(记者王骏勇、贾楠)“海盐文化、渔村文化、海洋神话传说……这些都是我国海洋文化中的瑰宝。”全国人大代表、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陶思炎建议,尽快启动“中国海洋文化资料抢救工程”,对我国海岸、海洋文化进行保护。
陶思炎说,我国沿海地区和海岛积淀着深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料,包括海洋渔业文化、海盐文化、渔村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旅游文化等等,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均未对这些文化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传统的海洋文化载体正在萎缩,如渔村、海洋神话、海图海志、盐民船民等都在逐步减少或消隐。当前,沿海开发成为国家战略,新一轮的建设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若再不进行抢救保护,我国的海洋文化前景堪忧。”陶思炎不无担忧。
据介绍,日本等国家高度重视海洋文化资料的搜集。“拿渔业来说,日本已由有关的研究机构对各地的渔捞活动、渔事信仰、渔民状况、渔村村落进行调查,甚至对航海图、渔民书信、契约文书等文档原件都进行详尽的搜集和收存。相比之下,我国类似资料的收存极为有限,不利于我国海岸和海上的系统发展,也与我国海洋文化大国的身份不相符合。”陶思炎说。
陶思炎说,海洋文化资料的收集有利于解决国际上领海、海洋资源等问题,一旦发生关于海洋资源、国家安全等争端,可拿出相应资料证据,不至于无据可查。
为此,陶思炎建议,在沿海开发进入规划和实施阶段之初,应尽快启动“中国海洋文化资料抢救工程”,将文化保护纳入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由国家统一部署,沿海各省市联动,建立专门机构,组织对各地各类海洋文化资料进行调查,加以抢救性的收录和整理。同时,在沿海地区建海洋文化资料馆,征集、收藏各类海洋文化资料,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参与海洋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