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3月12日电 今日中午,全国政协委员、阳光媒体集团主席、阳光文化基金会主席杨澜与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道德模范陈光标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们进行在线交流,交流的话题是“慈善公益事业”。
有网友问,杨澜委员从最开始的个人慈善,因为我知道您的第一本书笔稿费捐给了希望工程,到现在自己做的阳光文化基金会,整个过程中你也是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有什么样的体会和我们网友朋友分享一下?
杨澜说,我有一个感想,过去我被一些数字所刺激。第一,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之前,咱们全国每年的慈善捐款据政府的统计加在一起70亿人民币,大家可以算一下占GDP的多少,微不足道,远远低于很多国家的慈善事业在GDP当中的一个比例。第二,在汶川地震这一年08年的时候,突然慈善捐款从过去平均每年的70多亿上升到500多亿,将近600亿,这时候又出现一个问题,这些钱很大程度上又被这些慈善机构交给政府去使用和拨放,为什么?不得不如此。比如全国性的慈善机构希望在四川招标,让大家公益机构投标,我有2000千万的善款,我需要投建临时安居的工程或者说临时的一些救助的事情,谁有这个能力把钱管或、分好?结果在招标的过程当中发现有能力、有资质的机构寥寥无几,没有人能用好。作为慈善机构这么多善款搜集来了怎么办?还是让政府发放最可靠、最有效,本来是民间的善款,最后流到政府机构发。这不是大家图省事,而是公益机构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
由此我想到的两个观点:一是我们是不是能够把因为像汶川地震这样重大灾害所引起的大家情感的冲击,所增长的迅速的慈善善款,能够把它变成溪水长流,能够保证每一年可期待的慈善捐款能保持GDP一定的水准,不是有灾害来了从70亿-500亿,没有又退到100亿,这个中间的振荡不要那么大,这样慈善机构才能稳步的发展。二是普通的民间的慈善公益机构加强他们的能力培训、人员培训,使得当善款来的时候他们能把钱管好,能够跟公众交待你们捐的钱,我都用在刀刃上了,把这个变成慈善方式,不是一时的激动。这是我这些年做公益慈善事业的时候所引发的两个思考。
杨澜说,慈善事业过去大家比较强调有爱心的部分,没有强调他的专业性,其实做慈善是属于是一种公共事务的管理,起码是中间一部分,需要把它做成职业和专业看待的,我不认为一个大学生刚毕业就能够把两百万的善款用好,他自己都没有起码的管理经验,特别是没有一定的人力组织和实际的社会经验。比如我给一个慈善组织两千万,你给我造一个小学,如果这些人从来没有干过这个事情,甚至从来没有见过两千万,他是不是能够把这个学校造好,是不是本来1800万能造好变成两千万了,这有一个专业管理的问题。我需要有更多的有商业经验、有政府管理经验,有资产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士能够加入到慈善公益事业,在这个领域形成职业经理人的队伍。
杨澜说,包括慈善家也需要有培训的。在过去三年里,我们阳光文化基金会和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合作进行培训,都是经理一级的人进行培训,他们认为培训很好,比如怎么做社会项目的评估是需要学习的,怎么把志愿者的人力资源管好,怎么样筹集收款,内部财务应该做好什么样的公开和透明,过去过多的把慈善看成一个心愿,我爱了就可以了,愿意付出就可以了,爱有爱的方法,付出有付出的效率,我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慈善职业化、专业化的问题,还有能力建设的问题。
今年我们也会和国内外顶级的学术机构合作,进行慈善家的培训。每年都有人捐款,这捐百万,那捐几百万,怎么把山看筹集起来长期的从事某一个领域的捐助,这样能够产生一种积累的社会效益,还有私募的基金会和公募的基金会设置当中有哪些条文是需要关注的?你是专制的转动人员还是兼职的工作人员,还是招募志愿者来做,这个中间有很多的技术的含量,这也需要有一种知识的宣导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