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发布的《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针对的是增量,究竟哪些增量上了准入的“负面清单”?据悉,《目录》中禁止新建高尔夫球场、禁止在居民楼新建产生油烟的饮食服务等,早就被列入北京“负面清单”,针对优质教育资源在北京过于集中的问题,在全市层面,新提出了“不再新设立或新升格普通高等学校”和“禁止新设立面向全国招生的一般性培训机构”。采写/新京报记者 邓琦 马力 郭超
1行政
《目录》原文:城六区禁止新设立或新迁入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禁止新设立或新迁入非紧密型行政辅助服务功能,包括服务中心、信息中心、行业协会、研究院所、培训机构、学术类社团、报社、出版社、杂志社等。
解读:疏解内容参考京津冀协同发展
此次跟2014版《目录》的区别之一,是在禁限门类中,增加了“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类,其中,“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被列入城六区的禁限范围,成为焦点。
此外,针对商务服务业还首次提出,在全市企业总部管理中,禁止京外中央企业总部新迁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上述修订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内容一致。
前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问题答记者问。其表示,从疏解对象讲,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等非首都功能,属于疏解重点。
2环保
《目录》原文:全市:禁止新建和扩建其他园艺作物种植中草皮种植,洗浴服务中的高档洗浴设施,休闲健身活动中的高尔夫球场。
城六区:禁止使用地下空间从事餐饮业的商业性经营。
解读:地下空间餐饮经营将规范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六区范围内禁止新增地下空间的餐饮经营,同时,相关的经营活动,要符合区县的规划。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版《目录》对高耗能、高耗水、影响城市环境等行业进行了从严禁限。例如,纺织业、石油加工、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高耗能行业、高档洗浴中心、高尔夫球场等高耗水行业。
另外,禁止使用地下空间从事餐饮业的商业性经营,禁止新建和扩建不符合通用要求的家庭服务、不符合卫生规范要求的理发及美容服务等,都属于该类。
3批发业
《目录》原文:全市:禁止新建和扩建商品交易市场设施(符合规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对城市运行及民生保障发挥重要作用的项目除外)。
解读:年内疏解交易市场150个
除了市级新版《目录》,各区县也将根据发布的新《目录》制定配套措施和区版的禁限目录。
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昨日介绍,今年年初,初步确定今年内计划疏解的商品交易市场150个,计划清退拆除的有80个。另外对70个市场计划转型改造升级,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60个。
4房地产
《目录》原文
城六区:东、西城禁止新建酒店、写字楼等大型公建项目;朝海丰石四区东、西、北五环和南四环以内,禁止新建酒店、写字楼等大型公建项目。
解读:中心城写字楼已饱和
此次《目录》提出,禁止新建酒店、写字楼等大型公建的单位,从此前的东、西城区,扩大到城六区,并划定了东、西、北五环和南四环以内这个区域。
对此,北京市房协秘书长陈志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今年出台,其中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是一项重要内容,“北京要为下一步的调整腾出空间,或者说是至少不能再增加,不给下一步的调整制造障碍。”
陈志说,北京多区域,酒店、写字楼等大型公建过剩,可以说中心城区是饱和的。如果继续耗费资源,增加供给,会衔接不上经济和社会发展。
研究机构的调查也显示,从全北京范围看,目前已有的和将要供给的写字楼,大约是需求的两到三倍。
另外,陈志认为,北京发布产业“负面清单”,疏解用意很明显。一方面是将写字楼这类业态向中心城外、特别是新城转移,如通州、大兴、房山等新城近年来新建了不少写字楼。另外,写字楼也是聚集人口的项目,人员除了在写字楼集中就业,还有可能在附近买房或租房,而更多的写字楼在新城,也会引导人口向新城转移和疏解。
5教育
《目录》原文:
全市:高等教育不再新设立或新升格普通高等学校、不再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高等教育学校不再新增占地面积;技能培训、教育辅助及其他教育方面,禁止新设立面向全国招生的一般性培训机构。
解读:高校对接河北联盟发展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2014版《目录》中,也有不再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等内容,此前也是一直根据此规定执行。在今年的《目录》中,教育方面新增内容包括“不再新设立或新升格普通高等学校”和“禁止新设立面向全国招生的一般性培训机构”,后者如新东方等,都属于该类机构。
该负责人表示,其实高等教育的规模本身一直在降低。北京全市共有89所高校,其中37所比较有名,属于部属高校,这37所高校更多是教育部负责。针对市属高校,其招生规模约8.4万,但是近两年对京外的生源有一定幅度减少,去年减少了3000人左右,今年减少4700余人。
市属高校的疏解,首先要优先向没有高校布局的郊区县来疏解,比如平谷、延庆以及密云等区县。因为北京89所高校大都集中在城区,约50所集中在五环内。
另外,河北的高校比北京多,目前北京跟河北多次对接,进行高校资源共享,比如三地工业、教育、医学等高校都分别成立了联盟,围绕三地产业成果转化等合作。
编辑:SN123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