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以“异端”的创新冲击僵化桎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17:05 南风窗 | ||
[策划人语] “异端”的阅读 西哲维特根斯坦对大规模社会变革的作用大概是持怀疑态度的,他说,改良社会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提升自己。这一说法当然值得探讨。但我们不妨接着追问,提升自己最有效的
1979年,人们在“文革”后创刊的《读书》杂志创刊号上,看到了时任中宣部理论处处长李洪林写的《读书无禁区》,人以文传,甚至一个部门,幸得青史留名。其影响,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据创刊人之一的范用回忆——上面问,为什么提出“读书无禁区”,我说,我们有一个背景,是针对“四人帮”,“四人帮”不准我们看书,我们要打破这个禁区。 今年,距离“文革”开始整整40年周年,然而即使是在那段岁月里,人们依然凭借阅读——雪夜无人读禁书——顽强地吸取着知识的养分,为未来的变革积蓄思想的能量。而这种以个体的方式存在的阅读活动,其实早在195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 或许在本刊这组文章中并未出现的一个名字,值得我们在此特别提及——张中晓,1955年,24岁的他因胡风冤案牵连入狱,成为受害最深者之一。之后,他再次被人提起是在10年前的1996年,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了他在1955年到1966年生命最后10年写下的读书笔记《无梦楼随笔》。人们甚至不知道他离开的确切日期,总之是“文革”一开始就去世了。他的绝笔是一份关于这份读书笔记的检查。 今天翻阅笔记,字里行间闪烁着的思想火花依然锐利夺目—— “一个美好的社会不是对于国家的尊重,而是来自个人的自由发展。” “当世俗的权力在精神的王国中挥舞着屠刀,企图以外在的强加来统治内在的世界,于是就产生诛心之论,产生法外之意。” “是像人一样地生活感觉和思想,还是像僵尸一样地不思想?兽一样冲动?百灵鸟一样地学舌?” “在社会领域搞试验与在自然科学内搞试验是一个不同的天地……它依靠随机应变和杂凑的才能,完全站在试验的基础上。任何正确的学说都是无效的,计划越是订得详细和平衡,则结果必定越是和原意相反。” 这是发自40余年前的声音,已经接近了经验主义的立场,让人联想起另一位中国当代思想史上著名的人物顾准,他的一本生前无缘发表的读书笔记终获出版时,名字即为《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作为抗日干部的顾准,刚解放就在“三反”中被打倒,“文革”前两次戴上右派帽子,妻亡子散。其间在“双百方针”的瞬间照耀下,他于1957年提出了社会主义不能否定商品生产,应该尊重价值规律,其理论见识与胆识自不待言。王元化在序言中称,“在造神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他是最早清醒地反对个人迷信的人,在凡是思想风靡思想界的时候,他是最早冲破教条主义的人……他比我以及我一样的人,整整超前了10年。” “文革”中,即使看不到任何产生实际效用的可能,顾准仍为自己制定了一份宏大的十年研究计划,准备先漫游中西文化,然后对未来作出探索。于是,他开始了每天只带几个冷馒头、在北京图书馆直呆到闭馆的读书生活。其中一份研究西方民主制度源头的笔记《希腊城邦制度》,顾准的弟弟遵照遗嘱,于1974年顾准去世后交到吴敬琏的手上保存,后于1982年正式出版。 “在黑暗之中,要使自己有利于黑暗,唯一的办法是使自己发光。”无论在哪个年代,无论在大陆还是台湾,这样的人才使中华民族拥有尊严。今天社会发展的事实,验证了在过去的岁月里,阅读与独立思考的价值;而未来,将证明今天的人们依然需要阅读的努力,以“异端”的创新冲击萧规曹随的僵化桎梏。 ——刘 阳 相关专题:南风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