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海龟”为什么也会“待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5日07:56 东方网-文汇报

  大学关键要拿出新东西

  2005年底,一批关于麦肯锡报告的文章在网上流行。主要内容是说,中国大学生英语不行,比不过印度学生。中国2005年的大学毕业生虽然在300万以上,但是能够胜任外企工作的只有1/10,而印度1/4的大学毕业生可以胜任。

  麦肯锡是一个独立的国际经济思想库。这个报告,主要是立足于跨国公司的人才需求,并不能作为设计中国教育战略的指针。不过,考虑到中国经济结构的高度国际化、对外资的严重依赖,该报告给中国的教育乃至中国经济的未来还是提出了严重的警告。

  其实,该报告虽然指出中国学生的英语能力是主要的问题,但英语绝不是唯一的因素。大学所学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派不上用场,恐怕才是要害。

  最被国内媒体忽视的,还是《金融时报》所强调的儒家文化中死记硬背的教育观念对大学的影响。关于这一点,我在2004年对读经运动的批评中也已经指出过。再看2005年人大国学院开学,第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反应就是上课满堂灌,师生之间互动不足。我们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轰轰烈烈,但是,对基本的教学改革,却缺乏必要的公共讨论。比如,美国的大学,特别强调“讨论班”。在这种讨论班中,老师不过是个主持人,不停地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的深化。学生死读书不行,因为很少有人问你书上讲了什么。书是大家都看过的,重复书上的内容等于说废话。大家要看的是,你和其他人读了一样的东西,你能拿出什么新东西来?

  最近国内一位博士生给我写信,说现在大学里办的讨论班其实不少,但效果不好。老师不会主持,不能有效地引导话题、提供有价值的评论,学生发言也没有质量,或者说学生们对听其他学生的发言根本没有兴趣,觉得人家讲话没有权威,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反而不如大课的信息量多。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老师就是大课里灌出来的。这些老师如果除了自己的专业外再“什么都不写”、什么都不想的话,面对讨论班当然不知所措。学生的背景各异,生活经验不同。老师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和学识中挖掘洞见。比如我和学生讨论的时候,明明讲日本的事情,学生突然扯出美国的东西来,大谈西奥多·罗斯福。怎么办?我不能简单地让人家闭嘴,而是首先要理解西奥多·罗斯福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这位学生把他和课上的讨论主题联系起来,然后才可以引导讨论。如果只守着东亚的领域,不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看不出他的背景和我谈的问题的相关性,那还怎么能够帮助他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中挖掘洞见呢?

  在中国读书,总担心自己没有学问、“不懂”。在美国读书,总担心自己没有思想,没有激发人的能力。在那里一年下来,你发现学到的死知识似乎有限。但整个环境,都在逼着你创造、冒险,走别人没有走的路径。讨论班上,同学竞争非常激烈,争先表现自己的智慧。你讲不出有意思的话,马上就被撂到一边,成为无足轻重的人物。所以,这种环境下要出来,个人进取精神性必须非常强才行。人家的大学,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不在乎你知道什么,但刺激你一刻不停地进取、创造,不论拣起什么都能闹出一番动静来。这是现代社会的精神,也是现代大学的精神。

  大学“失衡”的几个数据

  中国的大学,当然不能以为外企服务为目标。但是,既然中国目前是最大的外资吸收国,就必须考虑为这些外资提供人才服务的问题,否则外资就不会再来。没有一个人数众多的白领阶层为庞大的外资提供必要的雇员,只会鼓励那些不需要雇员太多技能的外国企业来中国投资。这些企业,绝大部分是低端的制造业,工人只要埋头给人家缝衣物、制鞋子就可以了。高端的企业,因为需要大量中层白领,就会在中国止步不前。这样发展下去,我们永远会停留在给人家打工的地位,中国的经济结构就难以升级。

  衡量一国经济结构的“级别”,指标之一就是衡量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其GDP中所占的份额。一般而言,制造业依赖廉价的劳工,创造的附加值小,在GDP中比重越大,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就越落后。服务业依赖大量白领,创造的附加值大,在GDP中比重越大,经济结构就越先进。比如美国的制造业在GDP中仅占15%,服务业却占75%;德国制造业占GDP的23%,服务业占69%;日本制造业是其GDP的21%,服务业则为68%。

  相比之下,中国的制造业在GDP中所占比例太大,达到39%,服务业则仅占33%。

  在这种服务业严重偏小的局面下,中国的大学仍然无法为服务业提供足够的白领。那么一旦中国的服务业扩张,达到国际正常水平,中国的白领荒就会更加严重。或者说,因为不能通过这一白领瓶颈,中国的服务业永远无法达到一个良性的水平。这就是麦肯锡报告值得我们警醒的原因之一。

  问题出在哪里?几个简单的数据就可以说明许多问题。

  第一,中国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从2000年到2002年增长了50%以上,幅度不应该说不大。但是,学生数量的增长更快。结果,平均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投资反而减少了5%。这自然引起教育质量的下降。盲目扩招的结果,是培养了大量不合格的学生。

  第二,教育投资的分布严重不均。

  第三,中国的大学毕业生,缺乏流动性,只有1/3的人到外省工作。

  这样的不均衡,是什么造成的呢?麦肯锡报告没有具体分析,但我们不得不反省。对此,我坚持我在近著《谁的大学》中提出的一贯观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把大量教育资金集中在几个大城市的名牌大学中,造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严重失衡。比如国家对北大、清华两校的大笔拨款,一下子就把全北京地区高等教育的成本拉起来,使其他地区的大学得不到必要的资金。这种教育失衡,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学生们,当然也就不愿意向其他地区流动。这一趋势一旦形成,就会积重难返,地区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距就会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海龟”为什么不灵

  “海龟”变“海带”,这两年已经成了媒体的俗语。大量海外留学的学生,特别留美学生,出去辛辛苦苦闯荡一番,回来本来指望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想不到连工作也找不到,只好待业。《华尔街日报》曾有报道说,许多外国企业也更看重国内土生土长的人才,把到美国的大学镀了一层金的“海龟”放在一边。甚至有的老板认为,越土的越好,特别是那些连英语也不会讲的,往往最能干。他们经历丰富,对中国社会了解,更知道中国的消费者需要什么。反是那些削尖了脑袋往由外跑的人,对国内的情况非常无知,封闭在美国的大学校园中,学了些纸上谈兵的东西,很难派上用场。

  这一“海龟”变“海带”的现象,已经持续了很久。但是还很少有人对之作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在我看来,这一现象是中国人崇拜美式教育,又不理解美式教育的结果。中国的学生出去转了一圈,并没有学到美式教育的真精神。他们回来后,除了多了一张洋文凭外,骨子里还是中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自以为是的知识贵族。最近美国留学签证放松,估计留美热又会起来。我仍然认为中国学子到美国读书,是一个非常好的求学机会。但是,出去之前,最好对美国的教育有更多的理解。这样才能把有用的东西学回来,才不至于“海龟”变“海带”。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部分美国大学生,都作过义工,即作为志愿者进行不计报酬的社会服务。这并不仅仅是人家单纯地要做好人好事,而是人家教育的一个核心部分。你申请大学、求职,这方面的表现常常被考虑、评估。社会到处在鼓励这样的行为。可是,你问问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中国学生,有几个打过义工的?怕是95%以上从来没有打过。如果他们跳过了美式教育这一核心部分,他们接受的还是美式教育吗?

  美国是个非常实际的国家,其教育也不例外。从上小学起,美国就把孩子推到现实生活中锻炼。这种锻炼,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打工,一是做义工。前者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后者培养孩子对社会的责任。每到暑假,就是中学生找工作的季节。而特别要注意的是,孩子打工绝不能仅从经济上理解。中高产阶层家庭有的是钱,但孩子还是要自己打工挣零花钱。从在海滩上卖热狗、冷饮,到给人家看孩子,什么都干。研究表明,打工越早的孩子,一生的总收入越多。因为打工是孩子的“事业”的第一步。“事业”开始早,当然在竞争中就先声夺人。你要是这么打工出来,不管出身如何高贵,大学毕业也不会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在我们的社会,一个北大毕业生卖肉都会轰动全国,一些高校竟禁止学生做买卖。在这样的文化和制度下,也许学生学会了一点本事,却没有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本事。义工更是一个被我们忽视的领域。美国的孩子,从中小学就开始打义工。这不仅仅是一个价值观念的问题,而且是教孩子如何使自己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最好方式。打义工经验丰富的孩子,大学愿意录取。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一个人能不能成功,就决定于他对社会的贡献。他们从小就知道社会的需要,知道怎么找到自己的位置。美国的精英,就是这么培养的。

  美国教育中也有许多矛盾

  美国教育中也有许多矛盾、不公平的地方。美国培养精英的方式,当然不一定就是中国培养精英的方式。但是,既然我们那么多学子去美国读书,大学的改革又要以美国为一个重要范本,我们就必须理解美国教育最精彩之处,知道在那样的系统中如何成功。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是把人生一刀切成两段,前二十几年是学本事的时候,以后才是用本事的时候,学本事时要专心,心无他顾。问题是,学到的本事到底有什么用?怎么用?把自己往社会的什么位置摆?这些问题常常引起我们学子的心理危机。我们的教育没有教给他们这些。在美国,教育首先强调学习的动机,要学生甚至在没有学什么东西之前,就走到生活中,懂得生活到底需要什么,以及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自己应该学什么。他们从小就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所扮演的角色有高度的自觉。他们强调在知道目的的条件下学习。所以,你看美国学生,也许专业训练并不突出,但是人家就是“能折腾”。这也难怪,我们的理工科大学禁止学生做买卖,人家的研究生没毕业就在生意场上折腾,最后创立了Google。早早从大学辍学的比尔·盖茨,在我们这里也算不务正业了。我们的观念不变革,中国的教育就会永远与社会脱节。

  摘自《精英的阶梯》薛涌著新星出版社2006年6月版24.00元

  

“海龟”为什么也会“待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