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南方人物周刊专题 > 正文

张杨只拍忠于自我的电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3日14:46 南方人物周刊
张杨只拍忠于自我的电影

张杨/图田小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如果我哪天拍了商业片了,不是因为才思枯竭,就是没米下锅了

  -本刊记者 易立静 发自北京

  有人认为第六代导演是被耽搁的一代,他们中有近一半人出道之初即被严格的审查制度封杀,电影拍完不能上映是屡见不鲜的事。“地下电影”这个词汇似乎是专为他们派生
出来的。有人说,这是第六代导演的宿命。

  但身处第六代导演中的张杨却是个例外。他的电影一直以来都兼顾了艺术与商业的双重元素。他在1999年拍摄的影片《洗澡》,在世界上发行了50多个国家,这对当时的中国电影来说可以称得上史无前例。

  被称为“中戏三剑客”之一的张杨对电影的理解是这样的:“电影的力量来自于对当下生存状态的关注。所以我拍的影片是努力表现我们这个时代人的精神状态的。”正在云南拍摄的电影《落叶归根》,就是根据去年在南方某报上的关于“一个民工把同伴尸体背回家乡”的报道改编而成。“背尸”本来是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主题,可这部电影不但选在了贺岁档上映,还云集了赵本山、宋丹丹、郭德纲等笑星,这些名字加在一起,得到的答案就是:这是一部黑色幽默的电影。

  在与父亲的对抗中成长

  张杨的父亲张华勋,1980年代曾导演了风靡一时的电影《神秘的大佛》和《武林志》。张杨是家里惟一的孩子,幼时顽皮,为此挨过不少打。这种境况让张杨从小就和父亲处于对抗状态,但尽管经常跟父亲吵,甚至嘲笑父亲的言行举止,私下张杨他却会偷偷跑去翻父亲的剧本。

  14岁,因一次张杨不愿重写作文,父亲又教训起他。张杨拉开门跑到街上,父亲紧随着追出来。两人隔街相望,父亲竟然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深深的仇恨,非常震惊。从此以后,父亲再也没打过他,并因小时候打他的事,给儿子多次道歉,但这并未让两人的关系融洽起来。这个时候的张杨,完全不愿意跟父母交流,甚至不愿说话。“老觉得在家里呆着特别郁闷,想跑出去,越远越好。”

  考大学时,张杨选择了中山大学,只因那里远离北京,“因为离家时间长的关系,反倒有了亲近感,但假期如跟父母在一起生活了一个月,就又绷不住了,开始吵,吵到最后我又跑掉了。”电影《向日葵》中父子之间的“人生对抗”,差不多就是张杨本人经历的翻版。

  大二暑假,张杨参与编导并担任男一号的实验剧《行星启示》在北京公演,他的才华被中戏一位老师所赏识,那人向他发出了转学的邀请。对此事,父亲有过反对,他不愿让儿子跟自己走同一条路,因为“电影之路实在是太艰辛了”。但他最后还是妥协了,甚至亲自跑到广州帮儿子办理转学和户口等种种琐事。

  毕业后,张杨给父亲做副导演,时常提出一些建议,却很少被采纳,这让他很伤心,他决定用作品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拍处女作《爱情麻辣烫》时,他并未告知父母。影片上映时,才请父亲来看。父亲很伤心,看完后一句话没说就走了。看着父亲的背影,张杨说:“那一刻,我觉得父母老了,我们需要沟通了。”

  “有一次我回家,我爸去帮我遛狗了。他留给我一封信,说我们不能沟通、不能相互理解,他觉得非常矛盾,心情很不舒畅。这封信对我触动很大,人和人之间,即使是最亲的人,想真正做到面对面地谈心、交心,其实很难。”

  他没给父亲回信,但却一直把这封信揣在包里。拍《向日葵》中“读信”那场戏时,演员的情绪跟不上来,张杨就拿出这封信,当着在场所有演职人员念了一遍。“一念,我自己就哭了,周围的演员、工作人员也哭了。”

  我希望我的电影能

  注入很强的个人色彩

  人物周刊:你拍的电影里都有些黑色幽默在里面,你自己本身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张杨:我比较实在,说不上有多幽默。但是我一直觉得电影里面应该有幽默的东西。像《洗澡》那部电影,里面其实有很多幽默的东西,只是我们可能更多地用写实主义的概念去拍那个电影。幽默在里面,它是一个调味剂。可能《落叶归根》这个电影我们就会把幽默的概念发挥出来。

  人物周刊:首先从找演员上开始入手?

  张杨:对,其实这个电影从一开始就是给赵本山写的。我觉得中国演员里,只有他真正像一个农民的样子,非常本质,同时具有强烈的幽默感,特适合“千里背尸”。影片里这个人应该是挺乐观的,挺幽默的,挺有趣的,而不是木讷的,愚昧的。

  当时看到这个报道时我觉得挺感动的,而且有意思,是一个特别好的电影题材。好电影其实不需要复杂的东西,需要的是特别单纯的人物、单纯的故事。

  人物周刊:从《爱情麻辣烫》、《洗澡》到《落叶归根》,你此前的导演生涯是由这五部电影组成的,这个频率是不是有点低?

  张杨:相对慢点。我自己觉得还可以。因为我都是自己写剧本。每一个电影的剧本创作过程都是比较长的,因为每一次都要重新构思,要去深入生活。我挺享受这个过程的,所以对我来说也不会觉得特别慢。

  我不是特别愿意拍一个从开始就不是我参与创作的东西,这样让我觉得这个电影好像跟我没什么关系。我希望我的电影能够注入我很强的个人色彩。

  写剧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慢慢认识自己、思考一些东西的过程,这个过程跟生活的过程其实是并在一起的。

  人物周刊:在中国电影如此萧条的情况下,你拍的片子有没有被市场冷落过?

  张杨:比如《昨天》和《向日葵》,就不如前两部的票房成绩好。《向日葵》主要是发行上的问题,本来是能够做好的一个片子,因为后来换了一家类似国营的公司做发行宣传,做得让你觉得完全使不上劲。这个电影在海外发行得还不错。

  《昨天》则跟这个题材有关,它是一个比较小众的题材。

  人物周刊:赚钱对你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事吗?

  张杨:对我来说确实不重要。但从电影的工业本质来说,必须要通过电影收回投资,所以我也一定会考虑到投资者的利益,但这不是我从一开始要考虑的东西。

  人物周刊:你是否会接拍纯粹的商业片?

  张杨:要真想赚钱,我会去拍广告什么的。我拍电影,一定要表达自我、忠于自我。如果我哪天拍了商业片了,不是因为才思枯竭,就是没米下锅了。

  人物周刊:《落叶归根》出来之后,能在电影院里赢得像《疯狂的石头》那么多的笑声吗?

  张杨: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它是一个让观众会哭会笑的电影。

  人物周刊:你觉得电影需要去承载什么社会意义吗?

  张杨:我觉得需要。

  人物周刊:如果从1990年到现在,让你选一部中国电影带着它到一个荒岛上去的话,你会选哪部电影呢?

  张杨:中国电影基本上没有。中国电影能让我反复看很多遍的特别少。

  电影归结到最后都是个人的

  人物周刊:有人说“许多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在国际上得奖频繁,其电影美学却在国内饱受批评”,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张杨:我觉得挺正常的。这和东西方对电影的审美观念不同有关。比如张艺谋近几年的两部电影,在国内受到激烈的批评,在美国却是《时代周刊》排名第一的作品。难道是美国人弱智?这里面确实有一种文化差异。

  作为导演,不必太在乎这些,只要拍自己喜欢的或者想要拍的东西就可以了。

  人物周刊:近两年来,年轻一代的导演,很多都在怀旧,感觉像一种风潮。

  张杨:也说不上,我觉得跟这一代导演的成熟有关系,他们到了一定的年龄,开始比较成熟,一定会反思自己过去的生活。这一定会变成他某一个阶段的创作的非常重点的东西。国际上所谓的电影大师,其实都在写自己,写自己的家庭,写很多自己过去的生活,通过自己的生活去表达对社会的某种看法。

  人物周刊:你们所谓的第六代电影人和第五代、第四代有什么不同?你的电影特质是什么?

  张杨: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一直以关注现实、关注自我的角度去拍电影。无论是哪个年代,电影归结到最后都是个人的。

  人物周刊:你在十年前拍的片子和十年之后拍的片子会是相同的气质吗?

  张杨:其实骨子里的东西都会一样的,因为都是你这个人拍的。只是有一些手法上的相对变化,有些成熟了、不成熟了的概念,但是骨子里的东西都是你的,因为你逃不掉你这个人的局限性,和你的世界观。这个东西注定了它就是你要做的电影。

  人物周刊:你有什么样的野心?

  张杨:希望起码有四五部电影是真正有价值、有分量的。当别人提到他的时候,会说他拍了那么些电影,那些电影对很多人来说是有价值的。这对一个导演来说是很重要的。

  人物周刊:回看自己的电影时,对当年的表现满意吗?

  张杨:我觉得还是满意的。其实你会在那些片子里看到很多很多不足,而且这些不足是你拍完那部电影后就知道的。现在看到的时候,你反而会觉得,以那时候的条件、那时候的经验而言,拍得还是挺好的。

  人物周刊:电影对你意味着什么?

  张杨 :对我来说主要是一个表达的途径,比较适合我。我以前是学戏剧的,将来有机会我也会通过戏剧来表达。电影不是绝对的,不是说离开了电影就不能表达了。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