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中国式小片海外大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3日11:04 财经时报

  在大片一枝独秀的电影版图中,贾樟柯却以另一种电影模式确立起自己的地位,并引发人们对中国电影工业现状及未来的思考  

  “我从来都是在拍商业电影,不拒绝我的电影在商业渠道里流通。”在北京电影学院附近的工作室里,贾樟柯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这样说。

  近年来,贾樟柯的电影模式已引起国际电影界众多专注,有评论认为这可能是中国电影产业化之路最重要的方式。

  《三峡好人》海外发行赚了五倍

  “在海外,《三峡好人》一天内放五至六场,纪录片一至两场。赢利方面不成问题,按合同盈利额,平均一个国家有10万欧元,在海外也算是中档价钱,30多个国家就有300多万欧元,折合人民币3000多万。”贾樟柯告诉记者,《三峡好人》目前在30多个国家同步发行,和纪录片《东》捆绑在一起。

  很显然,他的电影收益还不错,因为《三峡好人》投资只有600万,加上纪录片《东》,投资也就800万。

  “人们长期有一个误会,以为艺术电影跟商业无关。其实艺术电影也是一个工业,跟拍商业电影一样。”贾樟柯说,在日本有特别多的小公司,他们一年做两三部电影,有自己销售的渠道和资金积累的渠道,在商业运作上很成功。他的下一部电影《刺青时代》是由日本导演北野武的工作室投资的。

  1998年,贾樟柯第一个长片《小武》在国外各个电影节上获了六七个奖,直接回报就是让他赢得了海外片商的青睐。

  当年,在柏林,贾樟柯遇到了日本北野武工作室的制片人市山尚三,市三很喜欢《小武》,表示很想跟贾樟柯合作。回到日本后,市三把片子拿给北野武看。看完后,北野武对市三说:“这个电影很好,你看看他接下来要拍什么,我们跟他合作。”

  “那时候我正准备拍《站台》,很多欧美制片人都跟过来了,法国有三四家,英国有一家,我很犹豫,不知道该和哪家合作。后来,北野武来了,我上学的时候看过他的电影《那年夏天》、《寂静的海》。而市三也是很有名的制片人,以前在日本百年松竹公司做制片,和台湾导演侯孝贤合作过三部电影,做得都很好。于是,我马上决定和他们合作。”贾樟柯说。

  接下来,他和北野武一口气合作了三部——《站台》、《任逍遥》和《世界》。《站台》投了600万,《世界》比较多,达到了1200万。从此,贾樟柯不再为影片的投资和营销担心了。

  北野武的营销能力帮助贾樟柯走向了国际。柏林影展结束后,《小武》开始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发行,而在《小武》之后,《站台》发行到了十几个国家。

  “这三个片子,他们都是主导投资人,操盘也都由他们来做。”贾樟柯告诉记者,在日本,北野武结合日本本土情况发行,包括电视台广告和DVD,同时他们的海外销售渠道也很广,三个片子都赚了钱。

  年轻人都被商业俘虏

  1995年,贾樟柯和一帮同学组织了一个青年试验电影小组。十几个人,都是摄影系、录音系的学生。当时他们都能赚点外快。贾樟柯说他靠的是给别人写电视剧剧本、当枪手,此外还有做广告,做电视台栏目片头等等。大家凑了两万元,拍摄《小山回家》。

  “虽然是一个短片,但我们还是把它当作一个成熟的作品来做。那时候我们力所能及的推广就是把片子拿到各个高校去放,然后去参加影展。我们参加了香港的独立短片展,结果片子得了奖,获奖的奖金已经收回了投资。通过这个短片,我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到拍《小武》的时候,贾樟柯的朋友、画家刘小东也参与进来,两人凑了十多万元。那段经历至今让他难忘,也让他感慨,“我们差不多天天都在喝酒,片子是就着酒出来的。”

  “每个时代的艺术都应该有反叛的成分,这是年轻人的天性,是一种青年文化,这在美国和日本完全能感觉到,但中国的情况很奇怪,年轻人都被商业文化俘虏了,扩展自己的能力也消退了。”

  贾樟柯觉得,国内的电影环境确实有很多不利于青年文化发展的因素,这也是现在电影面临的最大问题。

  比起电影“青年文化”的丧失,电影制片人同样很匮乏,贾樟柯认为,“在韩国,很多人一开始就有理想在电影制片方面,所以他们每个导演旁边都有头脑清醒、有创造力的年轻制片人。”

  在他看来,制片人是一个大问题,否则,中国的年轻导演在融资方面不会那么难。

  中国电影缺少责任

  香港导演尔东升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表示,要健全中国电影市场更需要有贾樟柯而不是张艺谋。“贾樟柯不仅让老板赚了钱,在各大影展拿奖也提高了公司形象,他同时在栽培新人,这才是电影的良性发展。”

  他同时提到,香港最鼎盛的时候也是艺术片最多的时候,只要它能有小众观众看,我觉得就应该支持,不能完全看它的票房。这些电影有很多哲学和思想在里面,如果一味追求商业,反而会失去市场。

  对于现在的“大片现象”,贾樟柯也极力抨击。他说:“艺术电影不是按投资大小来分,十几万是,一两亿也是。”他觉得,中国大陆没有艺术的生存空间。

  “香港台湾都有一个简单的机制。香港艺术发展局每年都接受一些申报,你要拍什么,怎么拍,他们认定需要资助的就给一些资助,包括制作,影评,出版书,在大陆这个体制是没有的。”

  最近,北京新影联已经向国家广电总局申报,建一条艺术院线。贾樟柯对此表示担忧:“法国的发行公司引进大量的海外影片,本土电影顶多占1/4,所以他们的艺术院线能支撑下去。中国的艺术电影的产量又远远不够。支持不了这个院线一年的放映。”

  他认为,建艺术院线的首要问题是解决进口影片的结构。“进口电影基本上由中影控制,每年一二十个好莱坞电影,其他体现多元文化的电影基本上看不到。”

  “《世界》得奖后,瑞士有一个政府背景的片商来跟我买片子,我就问,你们国家有多少人看这个电影,他告诉我顶多一万人。我说,这不是一个好生意。可他说,他们的政府有责任让一万想看这种电影的人看到。”

  “但是中影没有任何文化责任,只有利益。”他说。

  而这种只重利益、不重文化责任的电影机制恰恰是不利于产业化发展的方式。也许瑞士的放映模式可以给我们一种启示。

  链接:

  王小帅:面向弱势群体作为第六代的中坚力量,从自筹资金拍摄《冬春的日子》开始,王小帅独立电影之路已经坚持14年。然而人毕竟要面对俗常生活,在一番精神苦闷,几番几次的挣扎之后,王小帅开始投入到世俗之中,他的精英化也随之逐渐隐藏了起来。此后的王小帅,镜头面向了更广泛的社会画面,面向了广大弱势群体。

  虽然王小帅后来的题材转向对一些普通人生活的描述,但其精神性更为强烈。他把特殊社会的社会学视野消化在了普遍人生的个体视野之内,从而升华为一种普遍的人类境遇,能关怀到更多的人。《青红》之所以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也恰巧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影片虽然征服了西方评委,却吸引不了国内观众。《青红》国内票房最终只有300万元。对于这一点,王小帅表示第六代导演的成长还需要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譬如通过院线建设来推动他们的提高,拉近和国内观众的距离。

  耿军:DV作品是向商业导演的过渡

  耿军是独立影片《烧烤》的导演,该作品入围了鹿特丹电影节未来电影单元,以及南特电影节新电影单元。这部《烧烤》的总成本只有5000元人民币,演员都是耿军的朋友,或者是朋友的朋友,所有主创都没拿工资。拍摄场景也比较固定,选择在了京郊的一处民房,以该景点为中心、用半个月时间完成拍摄,各方面开支都尽可能压到最低。

  最终这部片子只在国内卖出了3万元的DVD版权费,以及5000元网络播放版权费。

  但《烧烤》的问世,却使得有人开始关注耿军和他的作品。一直在关注独立影像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给《烧烤》的评价是:剧情生动,出人意料,生猛鲜活,不乏幽默。

  让耿军看到一丝曙光的是,他的片子得到了山西一家音像出版社的支持,表示愿意发行他的作品;此后也有人表示愿意出10万元为他的下一部作品投资。

  李鸿飞:向影视圈靠近

  拍摄过独立影片《出路》的李鸿飞曾是某广告公司导演。抱着想表达,想叫喊,想让更多的人有点反思的理念,李鸿飞最终选择了独立影像这条路。

  《出路》是李鸿飞回到老家山村拍摄的一部作品,总成本为4000到5000元人民币。有评论说这部作品生动有活力,情节流畅,自然直接,由心而发,画面和场面都显现出导演和摄像出众的能力。然而同许多独立影片一样,虽然该片曾入围瑞士洛迦诺等多个电影节。但却仍只是叫好不叫座,在国内鲜有市场。(翟志琳)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