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资本魔力下的大片奇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3日11:04 财经时报

  中国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大片运作模式,已经逐渐使中国人丧失了想像力,这种让思考流失的做法非常可悲——贾樟柯文艺片无法拯救中国电影市场,因为没有竞争力,没有观众,就像《三峡好人》。也就极小众的人买买碟看看算了,这种片子最后就是自生自灭——张伟平  

  “一家人丧心病狂的互相残杀,丈夫谋杀妻子,妻子策划谋反,弟弟杀了哥哥,父亲
再杀了儿子……”一位网友在看了《满城尽带黄金甲》(以下简称《黄金甲》)之后概括。

  “情节完全经不住推敲。一切都是形式,大而无当,铺张浪费。还不是奢靡,奢靡是有品位的,在这儿就是钱,砸得叮铛烂响的钱。豪华而不高级。就是有钱,怎么着吧?我发财了发财了……”编剧赵赵在博客里评价《黄金甲》。

  尽管骂声一片,可电影的票房却不逊。截至12月21日,全国30多家院线、1200多家影院同时放映的《黄金甲》票房已经过亿元。在星美院线的几家北京影院里,《黄金甲》的票房为393万元,同期上映的《三峡好人》仅为3700元。有人说,贾樟柯这次是真的“徇情”了。

  投资、阵容、院线、高票房,内容空洞,这算真的成功吗?

  张艺谋:先把古装这口饭吃扎实

  11月14日,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举行的《黄金甲》首映式现场,张伟平毫不掩饰对商业大片的推崇:“用大场面和特技包装,包装的目的是什么?是市场,是观众。”

  张伟平运作电影总结出两条经验:一是大投资,二是营销。自今年2月开机以来,“周润发的王袍价值125万”,“周杰伦砍断了1800杆大刀”,类似的新闻充斥着媒体的娱乐版,关于《黄金甲》的一切都成了热门。按张伟平的说法,媒体不报道都不行。

  可与这些热闹相反的是,自《英雄》以来,口碑不好就成了大片的通病。据看过《黄金甲》的海外片商透露,《黄金甲》在海外并没有改变这一状况。《黄金甲》在北美恶评如潮,遭烂番茄网站狂轰。不少批评激烈惊人,“张艺谋最古怪混乱的作品”、“近年来银幕上最浮夸的作品”、“追求场面宏大、景像炫目得几乎到了荒唐的地步”。

  而这些批评却无法动摇张艺谋的大片之路,他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国际市场接受的中国电影类型还是太窄。现在是只有古装动作片这一种类型,而且也还是挑挑拣拣,要看班底、看明星、看制作。我们自己的市场容量有限,一个三个多亿的大片,国内市场要七、八个亿票房才能收回。所以目前只能用这种国际市场认可的类型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收回投资。”

  张艺谋同时强调, “我们只能先把古装这口饭吃扎实了,才有其他的可吃。在海外市场这个大饭局上,中国电影不过是一碟花生米,是小菜、凉菜,还不是顿顿都能上桌,还有很多人争这碟小菜,包括韩国、日本、印度,这几年印度电影发展很惊人,演《泰拳》的托尼·贾也开始争成龙、李连杰的位置了。这就是现实。”

  不拍古装还能拍什么

  拍古装大片因此成了目前国内大导的一种风潮,对都市喜剧驾轻就熟的冯小刚今年也跟上了这股“古装风”,开拍《夜宴》。

  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说之所以拍摄《夜宴》,是由于公司整体布局考虑的结果。“冯小刚本身就具有商业性,有利于回收成本,创造利润。”

  当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在国内外狂收票房时,显然华谊兄弟按捺不住了,他们也转向了大片生产和推广。

  结果是《夜宴》遭到最多观众“笑场”,海外也没卖出什么价,可王中军还准备继续拍古装大片。“这种类型片在海外有的是买家。米拉麦克斯不看好了,还有索尼经典、派拉蒙,还有世界各国许许多多的电影公司。中国的古装动作片已经在海外培养出一批观众。不管媒体怎么去说,我们还是要坚持。它只是一种商品,为什么麦当劳天天都是一个样子,还有人吃?”

  “在国际市场上,警匪片、战争片、恐怖片,都不是我们的强项。就拿恐怖片来说,我们恐怖不过日本、美国,我们拍了卖给谁?”

  王中军认为,大片有一个很大的意义是在整体上拉动了中国电影的投资。“大片起来了,其他中小投资的片子的投资规模也来了,三五千万的片子多起来了。在有大片之前,中国电影的投资第一名也就5000万元左右。”

  难道这样就可以带动电影产业发展吗?

  王中军也承认,大片海外拓展模式并不是中国电影的出路所在。这是很多人对中国电影市场的误解。“现在,中国电影真正能在海外经营销售的数量非常小,一年能有几部?凤毛麟角。中国电影真要做好了,投资回收渠道在整体上不用靠海外。一年有几部能卖到国外主流市场去,不能代表中国电影的趋势。”

  流氓式生存?

  针对这种“大片”现象,也有人提出了反对声音。“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都应该是以中小投资的影片为主,而中国的电影市场是一个‘倒金字塔’。全国一年有200多部电影投拍,进入院线的也有100多部,许多中小投资的影片拿不到多少票房,大片占去了过多的市场资源,中国电影无法实现多元生存。我反对大片神话,反对这种霸权式的电影运作方法。除了几个大投资的‘大片’,几乎听不到其他影片的声音。”

  拍艺术片,同时又获得商业认可的贾樟柯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说,“我希望让观众多看到反映现实生活的电影,而不是那些穿金戴银、飞来飞去的人。中国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大片运作模式,已经逐渐使中国人丧失了想像力,这种让思考流失的做法非常可悲。”

  但张伟平却不赞成这种说法,“文艺片无法拯救中国电影市场,因为没有竞争力,没有观众,就像《三峡好人》。也就极小众的人买买碟看看算了,这种片子最后就是自生自灭,拿多少奖都没用。”

  对影视公司来说,拍电影当然要以商业片为主,华谊兄弟拍一些文艺片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新导演,或者说为了公司的品牌,争取在中国电影行业地位。不过这种机会并不多,一年只有一两部。

  这种“商业成就”也促使影视公司等民营资本把更多的钱投入到大片上。

  “我现在一看到盔甲就觉得恶心。”一位观众说,如今的大片全是古装,盔甲、宝剑、宫廷,这些元素让人反胃。

  “尽管观众不满,可也没办法,因为不是观众的喜好在决定电影生产”。新影联经理高军认为 “全国大部分院线都给了大片,中小投资的电影几乎没机会进去。”这就不难理解观众为何看不到想看的电影,因为是资本在决定电影。

  “大片完全就是一个流氓式的生存,它对各种资源都是霸权式占有,其他类型的影片的机会都被它抢走了。”一位电影学院的研究生说。本报记者 刘鹤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