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误读张爱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1日15:04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 / 欧阳海燕

  许多人以前对张爱玲的认识是很肤浅的,受了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20世纪中国作家研究中, “‘张爱玲学’如此迅速地成为‘显学’,大概也只有‘鲁迅学’可相比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爱玲研究者陈子善这样评价“张学”。

  1987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缘”,陈子善在一堆旧报纸中发现了张爱玲的中篇小说《小艾》,从此开始了张爱玲研究。“颇为上天眷顾”,20年来,他从故纸堆中先后淘出了十几篇长期湮没的张爱玲佚文,其中包括她193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从而把张爱玲璀璨的文学生涯又提前了四年,解开了“张爱玲何时开始文学创作”这个“张学”难题。

  因为他在“张学”领域的卓越探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主任王德威教授称他为“目前在海峡两岸三地(张爱玲)书目学上最重要的学者”。

  2001年,陈子善在台湾出版了《说不尽的张爱玲》,以“为自己的‘张学’研究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几年下来,他对张爱玲的研究并没有停住,反添了新作,继而在2004年出版了稍做扩充的《说不尽的张爱玲》大陆版。

  “张爱玲还有好多事情要做。”他说,“我越来越认识到张爱玲史料研究的完备与否直接关系到对张爱玲的整体评价,也越来越体会到张爱玲其人其文确实是说不尽的。”

  张爱玲的永恒魅力

  60年后的今天,人们再读张爱玲,仿佛仍然带着最初的惊喜。她的作品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

  我个人认为,她的作品着眼于人性的复杂性。这个人性的复杂性,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复杂,不是那么简单地分为好坏、忠奸,这样的两分法是不可以概括人性的。而且她还写出了人在特定环境中,一种超乎常理的表现。

  举个例子,《色·戒》中,按照常理,王佳芝要毫不犹豫地把易先生除掉,但是她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大家都感到很意外。她是一个地下工作者,你说她缺乏经验也好,不够成熟、果断也好,毕竟她在这个问题上,几秒钟的犹豫,导致整盘皆输,把自己的命也搭上去了。为什么会有这样超乎常理的行为?就是因为她在这个时候,突然感觉到易先生是真的爱她的。这就展现了人性当中复杂的一面。

  你看张爱玲的作品,仔细想,你不会觉得它不符合事实,你会觉得王佳芝这样的选择,出了个意外,又在情理之中。作家伟大的地方就在于把人性的复杂性发掘出来。

  当下的“张迷”层出不穷,“张学”越发繁荣,张爱玲有什么吸引读者的秘密武器吗?

  她的文字表达的功力、小说的构思、人物的形象、人物的性格、整个小说的精致,而且白话小说这样写法,以前没有人这样写,她实际上把新文学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张爱玲从传统当中吸取了更多的营养。当然有很多人都吸取前人的营养,都试图突破原有的新文学创作的框架,包括延安也有很多人写章回体小说,大家都在努力探索,但是张爱玲比较幸运,她的探索走得比较成功。

  张爱玲的方式有什么特殊之处?

  比如写大家庭,张爱玲不是唯一的,巴金也写过,但他写的大家庭和张爱玲写的完全不一样。我这里丝毫没有贬低巴金的意思,他们观察的角度、选择的视角完全不一样,时代也完全不同。巴金要解决的任务是怎么让青年人走出封建大家庭,和封建大家庭决裂。可是到了张爱玲这个时代,她认为这些任务她的前人已经完成了,她要另辟蹊径。

  以她对曹七巧的塑造为例,显然她是不赞成性格扭曲的七巧的,但是她并不是站在这个人物前面丑化她,而是不动声色地把她的性格在小说当中自然而然地剥落出来。

  现代人为什么这样钟情于张爱玲?

  张爱玲太丰富了,每个人心目中的张爱玲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放进去。

  而且张爱玲的小说是都市小说,写的是都市。她自己曾经表示,她喜欢都市。原来她的读者很多都是都市市民,现在的都市生活进一步扩大,她的读者大部分都生活在都市里面,都市人对张爱玲的描写会感到熟悉。

  此外,她的作品的写作手法都是很现代的。她对人物的内心塑造,对场景的设置,很多用的是电影的手法。那时候的很多作家,对电影这种新的艺术样式是不敏感的,但是张爱玲很敏感。李安选中《色·戒》拍电影,原因当然有很多,但其中有一个,这篇小说是很适合拍电影的。

  张爱玲的作品有现代意义,但是这个现代意义不是和现代社会简单地对应起来。所谓现代意义就是她的小说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以前的那个时代,帮助我们理解曾经产生过的那些人。

  当然,只有这个方面是不够的,她的作品还有审美的意义。你读她的小说,你就会感受到艺术的感染力,这是最重要的。她能写出这样的活灵活现的活生生的人物。在我看来,张爱玲的小说,哪怕其他的都不成功,她有一个《金锁记》,有一个《倾城之恋》,在现代文学史上已经站住脚了。

  给张爱玲作品以公平公正

  张爱玲在香港、台湾和内地都有一定的影响,三地对她的理解有所不同吗?

  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大家都把她看作是中国现代文学一个杰出的代表。这是一个共识。以前有分歧,我们不提张爱玲,他们说张爱玲。现在我认为没有太大的差别。只不过我们这里把她过分地商业化,过分炒作。有些批评家,也批评张爱玲,认为她的作品有缺点。事实上张爱玲也在不断地修改作品,这说明她对自己的创作也不是完全有信心,像《小团圆》,写了半天,最后她说要销毁掉。

  《小团圆》据说张爱玲写了很多年,其中写到与胡兰成的故事,读者都很期待,不知道是否有望付梓?

  《小团圆》的手稿一直由台湾皇冠出版集团妥善保存着,因为张爱玲本人要求销毁,可能她自己不满意,或者认为不合适,所以台湾不予公布。如果不把它销毁,总有一天会和读者见面;假如把它销毁,那么你也不能过分地指责他们,因为他们是遵照张爱玲的遗愿去处理的。

  你为什么要研究张爱玲?

  我觉得以前对张爱玲很不公平、不公正,这样一个重要的作家应该好好地弄弄清楚,只不过出于这样一个目的。很多人以前不研究张爱玲,我来研究,无非这个而已。也许有一天我退出了,因为大家都在研究了,我就没有必要凑热闹了。

  而且我们这里还有很多禁区没有突破,比如对她的小说《秧歌》、《赤地之恋》的研究。有人认为它是反共小说,这是不对的,这完全是在原有的那些观念里转圈圈,你没有好好地读,没有好好地分析。我们以前对张爱玲的认识是很肤浅的,受了传统的一些观念的影响。

  您说张爱玲其人其文是说不尽的,怎么阐释这个“说不尽”呢?

  张爱玲是可以不断地研究,一代一代的读者可以来讨论的,像莎士比亚说不尽,鲁迅说不尽,曹雪芹说不尽一样。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