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圣贤”伊拉斯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16日14:00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文/云也退

  他最善于操一根怀疑和讽刺的小槌敲打僵硬的教条,遏制他不爱看到的极端行为

  画像里的伊拉斯谟金发阔面,头戴修士帽,神色安详。而马丁·路德则满脸横肉,面相凶悍。路德曾在给伊拉斯谟的 信里套近乎式地自称“小阿弟”,但“大哥”后来并不愿认他。

  人们都把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视为宗教改革的开始,相形之下伊拉斯谟的贡献似乎次之。实际上, 作为终身研究基督教经典的教内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用幽默、文雅的风格提出对教会的批评,给后来的宗教改革者做了人文 主义铺垫。

  伊拉斯谟之于宗教改革,有点类似陈独秀之于中国革命。承上启下的人物自己出身于旧环境,往往不愿与过去完全割 裂,至少不肯过于迅即地跳过改良这一环节。1472年出生于鹿特丹、受过系统神学教育的伊拉斯谟毕生都是虔敬的教徒, 在他眼里,宗教被教会搞成了一堆空洞仪轨的化身,但这不是基督教本身的错,甚至也不能完全归罪于教会这一有自身利益的 组织;他批评教会绝非为了颠覆它,而是要召唤人们“回到福音”,更好地效忠上帝。

  路德起初很崇拜伊拉斯谟,1517年以后路德有心拉“大哥”一起干,这才发现后者原来非我族类。套句政治术语 ,温和左派和激进左派之间为“要革命还是要改良”正式摊牌了。伊拉斯谟大概被路德看成了机会主义分子,立场不坚定,在 洞悉了旧制度的千疮百孔的同时还幻想着回到它的怀抱。可伊拉斯谟就是这么个人,哪怕早早投身圣职却得不到教会资助,只 能靠卖文或寻找恩主勉强为生,也不会与教会撕破脸皮;两人都质疑天主教教会,但路德悍然宣称掌握了真理,而伊拉斯谟只 是一个有限的、谦恭的怀疑论者。

  同为荷兰人的约翰·赫伊津哈说,伊拉斯谟是个纯书斋的文人学者,既非哲学家也非历史学家,他的思路是审美和伦 理道德化的。宗教改革的领袖们不允许他人挑战其举起义旗的基础,在这一点上跟被他们反对的人没有什么区别。对此,敬神 的伊拉斯谟拥有适用于一切唯我独尊倾向的解毒剂,他最善于操一根怀疑和讽刺的小槌敲打僵硬的教条,遏制他不爱看到的极 端行为。

  故而赫伊津哈称伊拉斯谟为“圣贤”,说他那精致婉转的灵魂源于对友爱与和睦的渴望和对争斗的反感。自古“圣贤 ”必当如是,其必须给世界带来爱多于恨,带来和谐多于争执,带来更多超越国界、民族、宗派的思路,哪怕经常被现实中人 目为虚渺天真。

  《伊拉斯谟传》

  【荷】约翰·赫伊津哈著 何道宽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