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赵中 把理想照进现实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0日16:31  南方人物周刊
赵中(姜晓明) 赵中(姜晓明)

姚希梅 姚希梅

  赵中 

  把理想照进现实

  这个环保行动者的担忧是:还来得及吗?光靠我们这些人够吗?

  本刊记者 刘珏欣 发自甘肃兰州、会宁、文县

  王妍菲几乎是蹦跳着走进绿驼铃的办公室——一套两室一厅的普通居民房。这位说话就笑的女孩,其实已经是两岁孩子的妈妈。她看看门口的感恩墙,上面贴着绿驼铃合作伙伴的名字和LOGO,有二三十家。“如果觉得很难受撑不下去,我就看看这片墙,还有这么多组织这么多人支持我们。”

  作为绿驼铃6名全职人员中唯一的行政人员,王妍菲是大家的管家。“每人每月工资一千多,最高是赵中,不超过2000。差距不超过三四百。兰州的平均工资大概有2000吧。”

  学医的王妍菲曾经在兰州最好的医院做护师,觉得自己从不用求人。医院里天天看见死亡,王妍菲次次陪着家属哭,觉得整个人都是悲伤的,状态太不好了。“我换了工作去做医药代表,每月最少挣6000块。可我觉得不对,我不想追求这些,我想去找一家NGO来做。”

  朋友正好认识赵中,介绍两人见面聊,至少两小时,赵中一直讲绿驼铃的前前后后。“这人是认真做事的。”王妍菲觉得。然后就来了。

  办公室水管上,挂着长长的黄河绿地图,那是绿驼铃2007年的成名项目。废纸箱搭成的陈列架上,放着环保书、志愿者礼物和赵中所获的奖杯奖牌。水笼头和电灯开关旁,贴着节约用水用电的卡通画。

  “赵主任?哈哈!我们要逗他,就这么叫他,他就羞羞地说,别这么叫。这个男孩啊!”王妍菲和志愿者一起哈哈笑。

  喜欢爬山、喜欢旅游,赵中说因为这些,他在安徽上大学时加入了学校的环保社团。毕业后,学电子信息专业的他进了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负责维护设备,心里还想着环保社团,就自己成立一个。

  2004年11月4日,22岁的赵中在甘肃政法学院的教室里成立“甘肃省绿驼铃环境发展中心”。他还没想过要辞职,专门做环保。

  现在,这个甘肃省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已经生长得有模有样。2007年10月,在甘肃省民间组织管理局正式登记注册。项目内容也从带领志愿者做活动、宣传环保知识,到绘制绿色地图、监督污染企业,再到申请项目进入乡村、成立引导环境良性循环的新型合作社。赵中也于2009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年度“环保英雄”,同时入选的有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好莱坞明星卡梅隆·迪亚兹等。

  现在的绿驼铃,越来越沉向大地,把力量集中在一个一个细小的点上了。

  葵花合作社

  坐上大巴,在颠簸山路上晃3个多小时,到了会宁县头寨子镇牛家河村,这是绿驼铃的生态农业与合作社项目点。四面全是赤裸的黄土山,几乎不见一根草。山谷间荒着大片土地。静静淌过的小河恶臭袭人,河岸泛出厚厚的白印。干旱、盐碱、污染,是这里的大问题。

  “我们是地大物薄。”村主任说。走在烈日下的黄土坡,几十分钟后,只觉压抑干渴,看到绿色的雪碧瓶子都会兴奋。来这儿看过的老师说:“这里的贫穷,和云贵不一样,这里让人绝望。”

  绿驼铃在这里成立了葵花种植农民合作社,村里一百多户参加,投票选出了理事。大家一起种比较抗旱的葵花,可以压低种子价格,还可以统一销售。

  去年第一次种葵花。四五月份,协调人裴艳明来,看到雨水下蹿高的葵花苗,高兴极了。他们甚至想到了电视剧里盛开的葵花田,美得能入画。赵中盘算,说不定能组织农家乐。

  6月,天旱,葵花骤然稀疏。最后开花时,高高的杆子顶着小小的花盘,下面的叶子已经干到枯黑。收成不好,还遇上价格突跌。合作社每斤3.4元收下2万斤村民的葵花籽,望着每斤2元多的市场价格,只能屯着,过年时,卖给小炒货厂七千多斤。裴艳明和赵中四处找销路,大厂商嫌货少,小厂商给的价格也不好。现在还剩着1万多斤。

  今年,葵花到5月都没发芽,太旱了。

  5月7日,裴艳明和大学生志愿者来,组织每两周一次的10对母子集体活动,主题是母子沟通。妈妈和孩子们顶着烈日翻山走40分钟,也要过来,一个不少。他们太缺文化活动了。

  墙上有他们写下的希望:“我希望能走出这个地方,让我父母过上舒服日子。”“我希望能和妈妈在一块谈心。”“我希望这次活动中,我可以大胆勇敢地在台上说话。”

  曾经不说话的妈妈刘小梅已经很爱发言了。有妈妈任务失败,羞涩半天,亮出嗓子高唱几句秦腔。活动最后,孩子们拿出准备好的母亲节礼物,送给妈妈。这是几乎所有孩子送出的第一件母亲节礼物。

  “我们前段时间组织她们十字绣,她们很高兴。在合作社的小图书室里,不少人也去借书了。”裴艳明说。

  波折

  “开始和他们讲合作社,他们不信,怕我们是搞传销的。这个村子已经有不少人被传销骗了。”赵中先跟村民打好关系:“一起喝酒啊,吃饭啊,建立个人信任关系。他们有人会觉得,关系这么好,来是给我们帮忙。”

  相处并不总是愉快。和合作社理事长、村主任去年在电话里的大吵,差点儿让赵中想换项目点。

  项目点已经换过一次了。“第一次合作那人有问题,只是想让村民帮他种葵花,他从中赚钱,不是真想为村民弄合作社。”裴艳明说。“第一次合作闹崩后,那人不归还设备和葵花籽,弄到打官司。”

  判决对方归还10万元的葵花籽,算牛家河合作社的,但对方给些秕子充数,最后才卖了3万多元。

  和村主任吵翻就为这3万多元。“赵中被骗过一次,就想走正规手续,先收回这些钱,再签合同把钱给他们。但村主任觉得赵中不信任他,觉得赵中想撤资。他为向上一次那人要回这些葵花籽和钱,大冬天晚上看机器,也没火烤,特别冷,后来又找销路,辛苦很久了。”裴艳明无奈地说:“我就在旁边,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按流程,每笔款项都要有发票,或者收据,吃饭都要写上吃饭人数,老板电话,哪怕是无名小店的炒面片,也要这样,以备核实。

  村里人觉得这是不信任。

  绿驼铃的几个人沮丧极了,他们坐在一起评估到12点,列出这个项目点的好和坏,最后决定还是不换了。起码,合作社的人是为村里人考虑的。比上一次的人好太多了。

  缓和了半年,双方的关系才渐渐又和好了。

  牛家河合作社的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了几百块钱。但赵中没把这个当作成就:“要说那几百块钱,我们投入的钱直接发到他们手里也有这么多。重要的是社区的凝聚力,我们的目标是,我们以后撤出了,这个社区和合作社还能继续下去。”

  茶园村的草砖房

  要从兰州去陇南中庙乡茶园村,得绕道另外两个省。坐火车16小时,到天水,入陕西宝鸡,再拐进四川广元。换乘大巴,3个多小时后到渭沟河口。再爬一个小时的曲折山路,才算进了茶园村。

  这是绿驼铃的灾区生态建筑推广项目点。2008年的汶川地震,让村民的房子大都垮塌开裂。当年诸多赶来救灾的NGO,现在只剩下了零星几家。这让赵中自豪:“我觉得更多力量应该集中在一个点上,帮忙帮到底,总是一窝蜂不好。”

  “赵中来了村里就是红人,各家各户拉他去吃大餐,自家养的猪做的腊肉,特别香。” 绿驼铃的协调人谢晓玲说。她一年有一半时间住在村里。这儿很美,山翠水清,4月已满山蝉鸣,人们沿曲折的清水河筑屋而居,家家种有樱桃和茶。

  谢晓玲正在为村里修垃圾池的事情跑来跑去,还打算订些垃圾桶发给大家。走哪儿都有人打招呼:“啥时候回来的?”已把她当作这里人。有时碰上人会问,赵中啥时候来,我把上次的手机钱给他。赵中常去淘宝买来手机带给村民,两百多块的那种,在镇子上要卖四百多块。

  绿驼铃想在此推广草砖房重建。用草压成的砖冬暖夏凉,环保舒适。村里有3户建起了草砖房。北京上海捐款人重建的茶园小学也用了草砖。但再推广,困难重重。

  “下一步可能要推动成立茶叶合作社,像会宁的葵花合作社那种。”谢晓玲说。

  被琐碎的事急到抓耳挠腮时,谢晓玲会想起赵中的淡定:“他总讲,没事,早晚会解决的。果然,慢慢都解决了。”

  村里17岁的女孩王仲亚,在镇上的中学上高一,前些天成立了文县第一个高中生社团“蕴绿自然”,担任社长。三百多名同学来报名参加,她选了三十多名对环保比较有兴趣的。

  “我初二开始跟绿驼铃的哥哥姐姐一起玩。成立环保社团就是跟赵大哥他们学的。”王仲亚说。

  周末,王仲亚要带着十多名同学回茶园村,宣传使用垃圾池。她拍下了茶园的美景和垃圾,做成对比图片展板带回来。

  赵中很高兴。谁知道她是不是下一个赵中?

  赵中答《南方人物周刊》问

  人物周刊:你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吗?

  赵中:基本满意吧。虽然现实中不断有困扰和波折,但不定期的总能收获一些惊喜,激励着继续前行。

  人物周刊:对你今天取得的成就,有何心得可以与他人分享?

  赵中: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无论做什么,只要对社会有益,或多或少;对待工作的心态——心怀伟大,从卑微做起;    面对困难——坚持不懈。

  人物周刊:对你父母和他们成长的年代,你怎么看?你理解他们吗?

  赵中:父母们是追求大众和循规蹈矩的年代。我能理解他们,虽然我自己的选择是小众和个人的追求及价值。

  人物周刊:你对这个时代有什么话不吐不快?

  赵中:公益不代表高尚,公益不意味着放弃自我,公益性社会组织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和事业方向。

  人物周刊:你对你所从事领域的前景怎么看?

  赵中:大有可为。民间环保组织伴随着公众对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参与而发展,既为社会的发展和进展作出贡献,也为年轻人实现梦想创造了机会和可能。

  人物周刊:你觉得你的同龄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赵中:价值观的单一,大多数同龄人所认为的衡量成功的标准单一。

  人物周刊: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有“领袖气质”?如果一定要你选,你的同龄人中够得上青年领袖的还有谁?

  赵中:称得上“领袖气质”的人是能够给予他人以启发和动力,能够感召他人愿意追随他,追随他所致力于的事业。

  温波(环保人士)、马军(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于晓刚(“绿色流域”主任)是我在环保道路上的领路人和导师,我正是在追随他们继续着我的环保事业。

  人物周刊:责任和个人自由,你最看重哪一个?

  赵中:责任。生活和工作中我经常会说到一些事是“不得不”要做的,起初觉得很“委屈”,现在看来就是我的责任。

  人物周刊: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

  赵中:《阿甘正传》。起初是为了学习英语而看了很多遍,而后有一天突然明白,我们的人生也无非是要把每一件微小的事情坚持做好。

  人物周刊:你幸福吗? 有没有什么不安? 你现在最大的担忧是什么?

  赵中:幸福,一直能以较乐观的心态去对待问题和困难。但也有所不安:——还来得及吗?光靠我们这些人够吗?

  80后的他爱旅游,爱登山,由此爱上环保。他创建了甘肃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为此辞掉公职。他曾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2009年度“环保英雄”。但他更希望公益是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

  姚希梅  爱至成伤之后会更爱

  只要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情,就会有人看见

  特约撰稿  胡雅君  发自山东

  《人物周刊》:你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吗?

  姚希梅:满意。我个人没什么需要,自己生活没有压力。

  《人物周刊》:对你今天取得的成就,有什么样的心得可以与他人分享?

  姚希梅:我做的算不上什么成就,如果说对这些孩子有帮助的话,那是大家一起做出来的。

  我越做这行越觉得,只要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情,就会有人看见,就会有人跟你一起做。

  《人物周刊》:对你父母和他们成长的年代,你怎么看?你理解他们吗?

  姚希梅:我父母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生人,我能理解他们。我很向往他们所在的年代,那个年代的人很单纯,容易满足,会为了一个目标去努力。

  《人物周刊》:你对这个时代有什么话不吐为快?

  姚希梅:我觉得人越单纯越少烦恼。如果能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去帮助别人,而不是只想着自己,就没有那么多焦虑困惑。

  《人物周刊》:你对你所从事领域的前景怎么看?

  姚希梅:我觉得会有越来越多善良的人来帮助这些智障人士。

  《人物周刊》:你觉得你的同龄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姚希梅:一味追求物质方面的东西。这种追求太俗了。

  《人物周刊》: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有“领袖气质”?在当下的人中,你最钦佩的是谁?如果一定要你选,你的同龄人中够得上青年领袖的还有谁?

  姚希梅:特蕾莎修女。她不是靠外在的东西,而是靠内在灵魂的魅力,去感召别人走正确的路。在当下的人中,我最钦佩的是我的同行,创办重庆江津向阳儿重发展中心的方武先生和李宝珍女士。他们完全不求自己的益处,一切都是为了智障孩子的福祉。现在中国大陆那些专业的特教老师基本都是从他们那里接受培训出来的,他们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标杆。

  《人物周刊》:责任和个人自由,你最看重哪一个?

  姚希梅:责任。我本身其实是个自由散漫的人,但是做了这行之后,就不能只去追求自己个人的自由。我觉得给别人创造自由,比追求自己的自由要更享受。

  《人物周刊》: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

  姚希梅:《德兰修女传》。其中那句“一颗纯洁的心,能够自由地爱与给予,直至成伤”对我影响巨大。爱至成伤之后,不是不爱,而会更爱。

  《人物周刊》:你幸福吗?有没有什么不安?你现在最大的担忧是什么?

  姚希梅:我很幸福,没有不安。如果说有担忧的话,也不是对自己的担忧,而是对团体今后发展的担忧。

  (相关报道请见本刊2011年2月第6期)

  她相信,生命是白白得来的,就要白白给出去。她确定了自己的服务对象是不被理解、缺少关爱的农村智障孩子。3年前,她创办了一所特殊学校。她什么都缺,缺钱、缺老师、缺政府支持;她什么都有,有爱、有欢笑、有坚定信仰。她说,施比受有福。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