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内蒙古晨报 > 正文

范伟拍《走西口》内蒙古人不服气(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12:10 内蒙古晨报
范伟拍《走西口》内蒙古人不服气(组图)

影视、戏剧“双栖”表演艺术家武利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晨报记者 胡洪波 谭浩摄影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范伟拍《走西口》内蒙古人不服气(组图)

“我拍《走西口》,更合适。”武利平 晨报记者 胡洪波 谭浩摄影


  武利平叫板范伟追踪报道三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李爱平)本报推出“武利平叫板范伟系列报道”后,引起了多方的关注,日前,本报记者就“走西口”的相关问题独家采访了二人台艺术家、专家武利平。武利平驾驶自己的轿车,不断穿行在内蒙古的包头、河套地区。他驱车专程赶到《内蒙古晨报》社,大喘着气对本报记者说,想问啥就问啥吧,抓紧时间。

  本报独家报道的新闻,武利平只看过一篇,颇为满意。在看第二篇独家报道的时候,武利平看得较为仔细。没有作任何评价的武利平憨憨一笑,打破了沉默,开始了记者的访问。

  采访中,武利平说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范伟拍《走西口》内蒙古人不服气”。

  记者:对于和范伟谁拍《走西口》更好的新闻,你是怎么看待的?

  武利平:我现在还没想好拍《走西口》,现在还谈不上处于和范伟的争执当中,更不会是风口浪尖。但是我想说的是,这样的新闻至少说明,在内蒙古地区有很多热心观众对于范伟拍《走西口》有种不服气的感觉。

  记者:网上有很多人说,不知武利平何许人也,听到这样的评价你会怎样想?

  武利平:很正常,因为长期以来,我一直活跃在内蒙古二人台艺术的舞台上,饰演电视连续剧的各种角色是后来的事情。很多外地观众都不清楚在电视连续剧出演角色的武利平其实就是演二人台的武利平,这是造成外地观众不熟悉我的原因。

  记者:你曾获过戏曲中的最高奖,为什么还会出现在国内名气小的现象呢?

  武利平:二人台不能代表整体的内蒙古艺术,二人转却可以代表中国东北的艺术。尽管我获得了中国戏曲的最高奖梅花奖,但不能代表二人台的全部。二人台是边缘文化产生的边缘艺术,在地域语言方面无法与其他地区相提并论。但我相信,有一天二人台的名声会打响的。

  记者:如果范伟提出和你共同拍《走西口》,你会考虑吗?

  武利平:我最擅长的是音乐剧中的《走西口》,如果范伟的《走西口》恰好属于这个范畴,我当然会考虑的,前提是他有这方面的意向。

  记者:当导演是你的梦想吗?执导《走西口》目前的剧本落实得如何?资金如何?

  武利平:我喜欢二人台,它是我的生命。对于《走西口》的剧本,我希望有更多的优秀剧作家能够写出好的本子。至于资金方面的情况,现在还不能轻易回答这个问题。

  记者:很多观众和专家都认为你是最合适当导演的人选,在这样的背景下,你是否会担当此重任?

  武利平:作为内蒙古人,我为这样的认可感到高兴,我会在合适的时机向媒体公布这个消息的。

  -其人其事

  “超越自己是最难的一件事”

  在内蒙古二人台艺术生涯中,武利平的二人台小品小脚老太太的角色,无人可以复制。这成了武利平最烦恼的事情,他简洁地概括为“无法超越”。

  “赵本山代表了一个时代,但并没有过时。”在武利平、范伟的话题中,武利平认可范伟塑造人物的灵活性。自己和赵本山目前面对的最大挑战来源于自己在观众中的固定程式化:“在人物塑造方面,只能微调。”

  11岁登上舞台,娘胎里就带有二人台血脉的武利平,经历着江湖中多种挑战,生活成了武利平特殊的大学,因而超越自己多方面的不足成为自己对未来艺术之旅的最大心事。

  女儿武燕妮的脱颖而出,成了武利平超越自己的突破口。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武燕妮似乎并没有沾父亲太多的光,2006年成为内蒙古艺术学院本科二人台专业的第一批学生。

  2006年在《西口风》父女俩插科打诨的别样主持风格,成为武利平超越自己的最佳平台。从文化内涵、语言表现方式,武利平坦率直言自己无法和央视的大牌主持媲美。

  “因而,用一种独特的方式主持《西口风》成为自己超越二人台以及小脚老太太角色的最佳手段。”从最近的媒体报道来看,武利平出奇制胜的主持风格,显然吸引了多数观众。然而,武利平却表示这仅仅是个开始。

  不仅仅是在自己塑造的角色中要超越,武利平还将超越的目光瞄在了二人台艺术的发展趋势方面。武利平相信:“希望在下一代,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我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明星班。”最怕二人台后继无人的武利平,几年来一直为下一代二人台发展殚精竭虑,在他看来,当内蒙古文化事业逐渐走上快车道的时候,二人台一定会有比二人转更牛的前景。

  对二人台作为地方剧种为什么一直火不起来的原因,武利平有着独到的分析,在记者面前他不愿透露太多。武利平希望女儿有一天能够成为内蒙古研究二人台多个层面的第一人,同时他还希望自己培养的明星班能够成为二人台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一语惊人

  “在内蒙古我比范伟的名气大”

  回答问题专业、面对一些敏感问题富有机智。武利平不否认自己的名气在全国弱于范伟,但肯定地坦言,在内蒙古地区,自己的名气显然要大过范伟。

  一直没有见过范伟本人,只是侧面打听了不少关于范伟的“花絮”。对于自己与范伟拍摄《走西口》一剧相比的看法,武利平的回答颇为谨慎,只是保守地谦称自己目前还没有最终敲定会执导《走西口》。当剧本、投资商到位的时候,感觉自己能够胜任的情况下,当然会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拍摄的任务。

  电话一直在不停地“骚扰”着武利平。对于范伟,武利平给予赞誉:一个性格演员。没有上过春节联欢晚会的武利平,相比范伟、赵本山这些艺术名流,并不显得底气不足,“这一点与二人台的普及程度有关。”在中央电视台的《曲苑杂坛》多次留下身影的武利平,没有将上春节联欢晚会当成自己的追求。相信时间会改变一切,武利平辩证地看待名气与自己的未来。

  -背景资料

  走西口

  西口是指今山西右玉县境内紧邻内蒙古的长城口(俗称杀虎口),因其位于长城的另一个通道口——张家口的西面,故称“西口”,内地人把从杀虎口等长城沿线进入内蒙古草原地区叫走西口或走口外。“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位于晋西北高原黄河大拐弯处的河曲县,是当时走西口的重要码头。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农民为生活所迫,远赴察哈尔、绥远等地,即今内蒙古中西部乃至更遥远的地区垦荒、挖煤、拉骆驼、做小生意。

  走西口的时间大概是从明代的中期开始,截止时间大概到清朝末年,其中的高潮是在明末清初,走西口前后持续了将近三百年左右。应该说走西口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生活比较困难,于是人口外迁,这是一部分人;另一部分人由于在内蒙古这一带当时的边防需要,晋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时候,内蒙古边防的需要发展起来的。一部分人走西口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到口外去发展商业、发展贸易,以至于到后来的票号。走西口这个现象,实际上就是中国移民的一个部分。

  走西口与二人台

  说到二人台,自然会想到《走西口》,人人都知道那是一出二人台小戏。民间有“走不完的西口,打不完的樱桃”一句俗谚。百余年来,《走西口》久唱不衰,成为了二人台的代表剧目。也有人误以为,二人台就是《走西口》,《走西口》就是二人台。可见二人台与《走西口》的关系,《走西口》成了二人台的代名词。

  追根溯源,二人台的起源、形成,是从晋陕等省一些人走西口到内蒙古开始的。

  明清时期,晋陕等省的一些人由于种种原因开始“走西口”,这些人来到西口外谋生发展。他们带来了农耕生产技术、定居的生活方式和儒家文化,也带来了晋剧、秦腔、民歌、社火、道情、大秧歌。走西口移民的大量涌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出现了成千上万的蒙汉杂居村落。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