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刘德谦:端午节的源头何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7日11:11 四川新闻网

  在5月25日的“文化遗产日”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问时,特别提到了要重视对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保护,也提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列入2007年全国人大的立法计划。

  这消息让人大感欣慰。笔者个人感觉,这意味着除政府为此要做的工作外,我们学界的朋友,还应该为此多下工夫。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与此密切相关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所说的保护,并不是过去人们一提“保护”就常常想到的“不让人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第二条,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缔约国”的定义解释,其中写道:“‘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很显然,公约中对“保护”的完整含义的解说,有助于我们走出过去对“保护”的片面理解的误区;同时,“研究”也就躲不过它不能不担当的关键责任。因为如果没有“研究”从而得出的对该种遗产深入的合乎科学、合乎历史的准确认知,那么如何来“确认”、“立档”,如何来“保存”、“保护”,如何来“宣传”、“弘扬”,又如何来“传承”和“振兴”呢?

  然而必须承认,现在我们对遗产的研究与认识还很不够。就说马上就要来到的端午节。一到端午节,几乎年年都可以在报纸上读到端午节是源于纪念屈原之类的应景文章。作者们没有说,甚至也没有想一想,这个节日为什么要叫“端午节”?再说,除了南朝梁人吴均所撰《续齐谐记》(“齐谐者,志怪者也”)是此说最早来源外,没有任何史料可以直接验证。但是由于屈原的人格力量、屈原爱国精神的历史教育意义,所以闻一多先生说,“是谁首先撒的谎,说端午节起于纪念屈原,我佩服他那无上的智慧……这谎中有无限的真”。

  然而可惜的是,闻一多先生又将端午节附会为“龙的节日”,从而又为这个节日蒙上了一层新的迷雾。他列举了“彩丝系臂”、“守宫”、“龙舟”等节事节物来论证这个问题,然而除“龙舟”外,其他几项在端午节中都没有什么重要地位。

  笔者喜爱屈原,也研究楚辞,更敬佩闻一多先生,但是我们并不因此就要承认我们端午节是起源于“纪念屈原”或“龙的节日”。我国的龙舟,早在屈原之前就存在,如果读一读屈原的《九歌》(有研究者认为屈原只是改编加工,其中写到龙舟的《湘君》,就是一次对湘君的悼念活动———在屈原活着的时候,也无龙神),一切都明白了。更何况端午节的众多名称(端午、端阳、天中、天长、朱明、重午、重五、恶日、浴兰等等),和众多的节俗、节事、节物,都不是屈原说、龙节说,以及伍子胥说、介子推说等所能够解释的。

  应该说,这些说法都是流,支流,它们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我们的端午节。但是,对中华民族的端午节,我们却必须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更真切的认识才行,而且有必要、有责任去努力探索端午节的源头。

  看来,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遗产,还需要有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一条“在地方、国家和国际一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互鉴赏的重要性的意识”,实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二十七条的“增强本国人民对本公约第一条和第二条中所确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与尊重。”□刘德谦(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教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