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我国著名的机车车辆专家——西南交大孙竹生教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10:29 西南交通大学网站

  孙竹生1914年10月22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同康村,六岁时随母进城入县立第二小学读书,因母亲及曾祖母相继病故,十三岁时由父亲孙越崎带往东北,于哈尔滨许寰澄纪念中学(许公中学)住校就读。1929年初中毕业后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1932年升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当时的教师皆为俄人,学生亦多为俄人。1930年日本强行接管中长铁路,赶走俄人,哈工大由日本人接管,并组织在校的中国学生去日本参观一个月。通过参观,使孙竹生对日本的工业发展有了了解,坚定了科技救国的思想,决心努力学习,以便将来收复东北
,建设自己的国家,回校后即开始做毕业设计并准备答辩。这时, 日本加紧镇压中国学生的爱国行动,孙竹生巳无法继续留在哈尔滨。1937年春到俄国人办的律师事务所办理了哈工大的毕业证明,并到美国领事馆取得其签证的承认,然后克服重重困难设法进关到了北平。

  孙竹生大学毕业进关后,不久便发生七·七事变,

抗日战争爆发,他在武昌机车车辆工厂实习一年,1938年秋随工厂迁往湖南郴县参与生产的恢复工作,随后又到衡阳机务段实习。1939年夏季,由衡阳路政司帮办杨毅安排去昆明川滇铁路机务室。由于抗战,孙竹生当了两年实习生,辗转数处,但也经受了实际的锻炼,先后在机车、金工、锻造、木模等车间实习,在蒸汽机车上实习过看炉、洗炉,烧火及司机等工作,并参加了工厂的拆迁,组装及生产恢复工作,丰富了他的实际知识,也使他感到了课本知识的不足。奠定了他长期坚持理论结合实际教育思想的雏型。

  1939年秋鉴于孙竹生实习超期,由川滇铁路机务室总工程师程孝刚(我国著名的机车专家,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向重庆路政司打报告,将其转为工务员,在川滇铁路机务室,直接在程孝刚领导下工作,帮助翻译英,俄文资料,代抄程孝刚的论著,并经常在程孝刚的领导下与其他同事一起研讨学问,特别是研读了程孝刚主编的考察日本修理机车的调查报告,使他受益殊深。由于资金紧张,叙昆铁路难以建设,程孝刚遂介绍孙竹生去西北公路局任职。临行前,程孝刚交待: “因我的介绍,西北公路局可能任命你为帮工程司,你还年青,最好婉言谢绝,仍当工务员,以便于学习。否则,你有什么问题诚心下问时,人家还以为你有意考人家呢”。虽然到兰州后仍被委任为帮工程司,但程孝刚的谆谆教诲,使孙竹生悟出了作人的道理,终生未忘。因汽车专业与铁路相差甚远,四个月后,孙竹生回到重庆,到湘桂铁路工作了几个月。这时程孝刚巳调任全国公路局总工程师,当时中国正在筹办滇缅铁路,可派中国

留学生赴美实习。通过程孝刚的介绍,1941年11月,孙竹生赴美留学。与程孝刚的相识及在其手下的工作,对孙竹生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程孝刚正直朴实的作风,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对晚辈的虚怀若谷,谆谆教诲,极尽提携,使年青的孙竹生看到了表率,也成为他一生中严于律己,追求高尚人格的楷模。

  孙竹生到美国后,由当时在洛杉矶加州工学院的钱学森代办了入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就读的手续和证件。他先到芝加哥通用车辆厂搞了一年的设计和实习,后去普渡大学就读,一年半后取得硕士学位。又由当时宋子文的代表尹仲容介绍,去费城鲍尔温机车公司实习一年 半,当时鲍尔温公司董事康佛司先生介绍孙竹生去纽约通用电气公司任职,但孙竹生急于学 到机车车辆技术回国效力,予以回绝。他又去加拿大蒙特里尔机车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这时,德国已经投降,孙竹生急于回国,除在美国考察以外,回国途中又考察了西欧铁路。经中国驻英购料委员会介绍,到英国,法国,比利时,瑞士四国考察学习。1946年5月,由英搭轮回国到上海。在国外的几年经历,使孙竹生接触了国外的先进技术,收集了大量资料,奠定了以后业务发展的基础。

  孙竹生回国后,即去沈阳参加接管日本满州机车株式会社,筹办沈阳机车车辆制造公 司,并任该公司总工程师,因恢复生产有功,受到了公司的嘉奖。1948年,该公司委派孙竹生赴上海创办冷铸车轮厂,并任台湾机械公司顾问,孙竹生因而赴台。那时,其父孙越崎为资源委员会委员长兼经济部长,他准备在香港起义,乃约孙竹生离台赴港。在港期间,除编辑出版铁路机车车辆工程名词外,决定接受当时唐山工学院院长唐振绪的聘任,并于1950年初到唐山交通大学任教授,1952年任机械系主任。

  1956年,孙竹生与程孝刚一起,参加了全国十二年科学规划会议,一起在交通组进行制定牵引动力发展规划的工作。共同建议国家大力发展大功率蒸汽机车并不断改进蒸汽机车,争取生产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内燃机车采用电传动及液力传动同时并举,研究开发煤粉燃气轮机车。1956年,孙竹生因改造蒸汽机车有功,被评为全国铁路先进生产者,并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1957年,孙竹生在反右斗争中受到关于“教授治校”的批判,从此历经劫难。但他仍以国家需要为己任,在促进铁路科技发展及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不懈。

  八十年代以来,孙竹生一方面在西南交大积极组建科研队伍,建立了专职从事科研攻关 的机车车辆研究所,—方面大力倡导发展铁路重载运输及双层客车,他发表了大量文章,并 四处奔走呼吁,深入现场调查研究。他还与他的学生孙翔一道,主持进行了重载列车动力学 研究,为我国重载列车的开行奠定了理论基础。1990年5月,由孙竹生创建的研究班子做为一支主要力量,参加了大秦铁路万吨单元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1989年8月,我国第一列双层旅客列车在上海一南京间投入运用。目前,大秦铁路的万吨列车,京沪、京广线的5000吨列车均已陆续开行,双层客车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对我国铁路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竹生的主张逐渐变成丁现实。

  近年来,孙竹生参加的“组合列车研究试验推广应用’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的“重载列车动力学研究”获1990年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主研人员,“双层旅客列车研制”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也于1991年获得全国铁路优秀知识分子的荣誉称号。

我国内燃机车技术发展的奠基者

  先进工业国家牵引动力现代化的高潮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孙竹生早在留美期间便关注着机车发展的这一动向,并考察了酝酿中的牵引动力改革,搜集到了世界第一台燃气轮机车的资料,回国后专程去南京向程孝刚先生汇报了他的想法。

  1957年,孙竹生在唐山铁道学院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车专业,开始编写我国第一部“内燃机车总体与机械部分”的教材。

  机车的牵引力是通过车轮与钢轨间的粘着力传递的,粘着重量与机车功率必须恰当匹配。孙竹生在我国首次提出了粘着功率的概念,分析了粘着牵引力,持续牵引力、计算牵引力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用途机车关键牵引参数的选择方法,至今仍是我国机车设计的理论基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改变了与世隔绝的状态。孙竹生又率先将国外机车车辆动力学理论的新发展介绍到国内,使机车走行部的设计由单凭经验提高到可利用理论进行预先定量分析的新水平。1980年,他又主持编写了一部新的“内燃机车总体及机车走行部”的教材,汇入了大量反映技术发展的新内容,至今仍是我国铁路高等院校教学中的唯一一本内燃机车总体教材。

倡导发展铁路重载运输

  “低装备率,高使用率与高强度运输”是中国铁路面对的现实。工厂以运定产,难以发展,老百姓坐不上车,怨声载道,中国铁路在呻吟。孙竹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饭吃不香,觉睡不着,他在寻求一条使中国铁路摆脱困境的途径。

  中国因受限于投资能力,难以修建大量新线;既有线路的运输密度也巳很高,少有发展 余地,而提高运行速度又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只有在提高列车重量上下功夫。八十年代初 期,孙竹生与老专家孙宝融一起,提出在我国发展重载运输,大幅度提高货物列车重量的建 议,重载运输在北美,原苏联,澳大利亚、南非等幅员较大,散装货物运量大,流向集中的 国家已有很大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发展条件同样适合于中国国情,但传统思想,传统 习惯,传统技术束缚着这一新事物的发展。孙竹生一面对重载运输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进 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使发展思路逐渐具体化。他在西南交通大学组织多方面的专家,主持编 写了“铁路运输发展战略对策”,对发展重载运输做了深入的阐述,同时四处奔走游说,说服各级领导,打通各个环节,孙竹生通过认真分析,提出了重载列车开行中必须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包括改造现有车辆并发展新型的车钩,缓冲器,制动装置,研究列车纵向冲动的成因及各种解决方式(重载列车动力学),并组织西南交通大学及有关研究单位进行了研究。

  在孙竹生及一批具有真知灼见的专家及领导的倡导下,“大力提高列车重量”明确写入了铁路技术政策,“重载列车成套技术”相继列入“六五”及“七五”的国家重大攻关及国家重大装备项目。

  两个五年计划过去了,重载运输技术装备的攻关结出了硕果,我国也建成了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重载铁路——大秦铁路。1990年5月,铁道部组织在大秦铁路进行了我国第一次万吨单元重载列车试验,对多年来的攻关成果进行了全面检阅。作为高等院校,西南交通大学第一次在这种大规模的综合性试验中承担了重要的试验任务。孙竹生不顾年事巳高,风尘仆仆来到大同,登上了试验列车。中国的第一列,壮观的场面,圆满的成功,倾注了他多少心血。

  孙竹生并没有以此为满足,他提出,除了运煤专线外,中国更应当在其他繁忙干线上大力提高列车重量,并争取在“八五”期间这些线路上较为普遍地开行5000~6000吨整列式重载列车,但还有一系列技术问题要解决。孙竹生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实施方案,不顾近八十的高龄,仍在操劳着。

  发展重载运输终于在我国铁路科技发展的“先行计划”中被列为“中国铁路扩能提效的主体技术”,“八五”期间,“重载运输技术发展的研究”,再次列入国家攻关计划。铁道部制定的中国铁路科技“八五”规划主目标——“十二条龙”中大秦铁路万吨级重载运输技术扎根配套及京沪,京广铁路开行5000吨级重载列车列为龙头(第一条及第二条龙)。孙竹生还在思考着开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进一步发展。

提出研制双层客车

  面对我国铁路旅客买票难,乘车难的问题,孙竹生也在思考着解决方法。他首先提倡扩 大旅客列车编组,提出过各种扩编方案,组织进行过扩编后出现技术问题(特别是制动问题)的研究。近年来,我国旅客列车的编组已由过去的12一14辆增加到18辆,甚至更多,巳在一段时间内较有效地缓和了铁路客运的紧张局面。

  早在积极推动扩编的同时,孙竹生同时思考着更好的解决方法,1982年6月,他首先向铁道部提出了发展双层客车的建议,但我国58年大跃进中研制的双层客车存在的一些问题,使不少人对他的建议提出了不少疑问及异议。孙竹生一方面组织工厂及高校的力量对各种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反复探索各种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四处奔波,打通各个环节。经过了不少的曲折与反复,研制短途客运用双层客车被列入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计划,交由浦镇车辆工厂研制。从总体设计方案到具体实施方法,孙竹生多次到现场指导,为解决每一个技术问题反复查阅资料。分析计算及研究技术方案。1986年,他利用赴加拿大及美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特地对国外的双层客车进行了考察。1989年,我国第一列双层客车在南京—上海间正式投入了运用,载客量比普通列车增加了60%以上。座位宽敞,乘坐舒适,受到了乘客的热烈欢迎。铁道部决定扩大生产,全面推广。孙竹生并未沉溺在胜利的喜悦中,他又在思考着新的问题,如何将双层客车用于长途运输?他提出发展硬卧车、软卧车,找工程技术人员认真地讨论各个技术环节,现正在投入试制。双层客车现巳在我国的一些客运繁忙区段上开行,我国铁赂客运的紧张局面有望得到缓和。

教书育人,精心培养科技新人

  多年来,孙竹生已是桃李满天下,他们构成了我国铁路机车车辆事业发展的几代技术骨干。孙竹生一再教育他的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要具有高尚的人格。他身体力行,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早年,他谢绝了国外的高薪挽留,回到了饱受日本帝国主义摧残的中国,投身于经济的恢复工作,解放后,又毅然由台湾返回大陆,致力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57年以后,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全身心地投入祖国铁路牵引动力改革的时候,却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在各种政治冲击甚至人格污辱面前,他对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追求没有变。他常常说,人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人类的进步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个人的得失无关轻重,只希望能在短暂的人生中为社会多作些贡献。他积极组建了铁路院校的内燃机车专业,深入工厂,亲自指导了内燃机车的发展。晚年,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唤起了他新的热情,为中国铁路重载及双层客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孙竹生,作为一位知名教授,却仍过着俭朴的生活,他的房间中只有简单的陈设,却四处堆满了书籍。年近八旬的他,每日仍然工作不止。他的人格为学生们所传颂,成为他的学生们仿效的榜样。人总是要老的,孙竹生想的不是为自己营造一个安乐窝,安度晚年。他想的是为国家为学校留下一点更为宝贵的财富,他要推出一代新人。.他的学生孙翔曾是唐山铁道学院有名的高材生, 学习期间曾受到孙竹生教授多方照顾,但却被划为“白专”,毕业后分配到工厂基层班组“劳动改造”。在工厂工作期间,孙竹生始终关心着他的成长。实践的锻炼使他增长了才干,1982年他破格晋升,成为铁路系统最年青的高级工程师。1984年,经孙竹生力荐及奔波,将孙翔调回西南交通大学,很快作出了明显成绩,并于1986年晋升为正教授。孙竹生一方面不断地为孙翔指明方向,循循善诱,一方面四处为孙翔鸣锣开道。近年来,孙翔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级及部级奖励,并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并在孙竹生的支持下,组织起了一支几乎全部由年青人组成的科研队伍,在机车车辆的研究中,获得了明显的进展。西南交通大学的机车车辆学科先后被推为博士点,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由国家确定建立“牵引动力国家开放试验室”,一个老学科出现了朝气蓬勃的局面。 “西南交大后生可畏”,巳给铁路科技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执著坚持求实的学风

  长期以来,高校的科研工作比较严重地脱离实际,研究工作大多是以个体劳动的方式在纸面上进行,以论文的发表做为其终结。而孙竹生始终倡导面向实际,要求发挥高校的优势,目前与长远相结合,进行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开发工作,但最后应落实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效益上,对于机车车辆这样一个产品学科,这一点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早在五十年代,,孙竹生便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以身示救,在带领学生去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实习时,亲自为学生做钳工操作技能示范。

  1984年,在孙竹生倡导在我国发展重载运输的同时,为了解决影响重载列车安全运行中首当其冲的纵向冲动问题,他提出进行重载列车动力学的研究,研究冲动机理及其解决措 施,并实现冲动过程的计算机模拟。他指出,这一研究应成为重载列车装备及运用技术研究 的基础。他的建议,受到了主管部门的重视,将这一课题列入了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西南交通大学的课题组很快完成了理论及软件研究。按照常规,对此课题可以交差了,但孙竹生坚持采用一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路线,深入现场,用理论研究结果解决实际问题。郑州铁路局初次开行组合列车断钩以后,他亲赴郑州了解情况,并对断钩全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与实际情况十分符合,并指出了断钩原因及解决措施。在他的倡议下,铁道部召开了车辆三大件(车钩、缓冲器、制动装置)研讨会,研究了改进三大件的措施和步骤,他指导研制了司机操纵模拟装置,为培训重载列车司机及提高操纵技术提供了新的手段,并被批准为国家级新产品,西南交通大学主持了“大秦铁路万吨单元重载列车的纵向动力学试验”,成为铁路高校参与的最大规模的综合性科学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在铁路科技发展的市场上,处处留下了孙竹生的脚印。

  本文选自《校史资料选辑》第4辑

  作者简介:孙翔 男 (1941—1995.3) 著名机车车辆专家、教授,机车车辆学科博士生导师。1964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机械系内燃机车专业,1984年调入西南交大,历任机车车辆研究所副所长、副校长、校长。长期从事机车车辆研究工作。是我国机车车辆和牵引动力学科主要带头人之一。对我国铁路牵引动力革命及铁路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