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央视《对话》专题 > 正文

大学生缺什么之外企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9日16:56 央视《对话》

  高群耀 殴特克公司全球副总裁

  叶 莺 柯达公司全球副总裁

  刘 浩 智联招聘CEO

  何国玉 中国人力资源网总裁兼CEO

  曹渊勇 吉百利公司大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经理

  主持人:好,谢谢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经济频道的《对话》,每年到这个季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大学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而焦虑万分,另外一方面我们又常常听到企业和企业家都在说他们缺人才,究竟是什么使得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得到企业的青睐,这一个愿娶、一个愿嫁的供需双方为什么没有走到一块?他们中间的裂痕会有多大呢?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裂痕?

  我们在今天的《对话》节目当中,希望和大一起来关注。在今天的节目现场,我们请到来了两位嘉宾,他们应该说是有着双重身份。首先他们也经历了大学就业,应该说是我们这些大学生朋友的师哥和师姐。另外一方面他们现在的身份是雇主,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对话来解开萦绕在我们大学生和所有关注大学生命运的人们心头的这个难题。好了,下面就让我们用掌声请出我们今天《对话》的嘉宾柯达公司的全球副总裁叶莺女士和欧特克公司的全球副总裁高群耀先生,掌声欢迎两位。

  你好 你好,叶女士,你好高先生。非常高兴两位又一次来到我们《对话》的现场,两位都是《对话》的老朋友了,刚才我们现场观众朋友对你们的掌声特别特别热烈,我估计他们对你们也期待很久,其实我知道你们俩人也很熟对不对?

  高群耀:是的。

  主持人:你看,相视一笑就有那种默契了,叶女士对高先生的最初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在当时你们有工作接触的时候。

  叶莺:我觉得他很年轻,而且很有勇气,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叫海归。

  主持人:结果一个海归就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潜台词是当时很年轻,现在不太年轻了。我们安慰一下。

  叶莺:我并没有这么说。

  主持人:您对当时第一次接触到叶女士的时候还有印象吗?

  高群耀:当然。

  叶莺:高总,小心点说话。

  主持人:那是1996年,刚刚回来工作不到一年左右的时间,那时候叶女士还是在美使馆做公使级参赞,她去拜访和了解在这个业务的环境的情况下也是沟通的时间,所以印象非常深,是一个领导者。

  主持人:今天大家对你们期待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我们今天要邀请两位和我们大家一块来关注大学生就业这样的一个话题,好,掌声欢迎两位就坐。刚才在节目的一开始,我特别介绍了我们今天的两位嘉宾他们的双重身份,但是我发现在我说到他们第二个身份也就是雇主身份的时候,现场很多的眼睛突然间闪亮了起来,我想对于我们的大学生朋友来说,他们可能更看重你们的雇主的身份,因为是雇主,就意味着可以给我们来提供很多的机会。有人做过一个比喻,说其实你们外企就像一个大口袋,今天我们大学毕业生进不去是不是这个口袋里面的人都满了你们的人才都已经不缺了所以我们才进不去。高先生是这样一个情形吗?

  高群耀:情况完全不同,正好相反,创业产业的资源是脑袋、是人才,这大概是中国和印度备受关注的其中的一个原因,因为那里的人多。现在我们的挑战是有用的人多,是我们一个挑战。

  主持人:所以依然在寻求有用的人才并不是像大家想像的,这个口袋当中已经不缺人了,叶女士,您的答案呢?

  叶莺:如果真是一个口袋的话,那这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口袋。

  主持人:真的,看来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21世纪最缺什么?缺人才,这句话在外企当中同样如此。但是我就觉得非常好奇,其实我们现在高校的扩招是连年在进行,据说今年全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会达到413万人,这么庞大的一支队伍有这么多可以挑选的人,可是他们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刘先生,我想让您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现在大学生他们的求职究竟有多难。

  刘浩:我们从工作当中,这也是有一些比较具体的例子能跟大家说,看看这个真是有多难。比如说我们在为一个比较大的一个跨国汽车企业,去年在校园在做招聘的过程当中,他们只招十个人,但是收到了四万封简历。

  主持人:十个人有四万封。

  刘浩:十个人有四万个人投简历呀,再举个例子,两年多以前,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们做调查,大学毕业生对自己薪资的期望是大大地超过了当时我们在企业中所做调查他能够给到的一个初级职位的这个薪资的。

  主持人:这个落差会有多大呢?

  刘浩:比如说前两年你在调查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落差是2000跟4000的差别,是这样一种差别。但是我们现在再做这个调查,发现这个期望值跟企业实际能给出来的薪资基本上一样的,基本上一致的。所以说作为学生来说

  也是在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了这个市场的需求。

  主持人:在这么多的零零总总的企业当中现代的大学生他们最渴望去的企业有没有比较明确的分类?

  刘浩:应该说还是外企。

  主持人:外企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就意味着比如说高薪,或者说非常好的工作环境,一流的培训机会等等。所以才会像刘先生所说那么多的应届毕业生希望到外企去工作。比如说假设今天我们的欧特克公司和柯达公司在我们的现场要做一个招聘,我们来看看现场的大学生朋友当中有多少人愿意去这样的跨国公司,来,举手我们调查一下。大家看到举手的人非常多,两位了解不了解今年你们各自的公司收到了多少份这样的简历,叶女士 您有没有了解过这方面的情况?

  叶莺:我们平均每一个月收到的简历差不多六七封的样子,可是成功的比例并不像我们所预期和期望的那么高。

  主持人:那么你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选择这些希望到你们公司的人呢?

  叶莺:如果是一位经过我们的各方面的了解是一个很有责任感,同时很愿意把他要做的事情做好而又能够屈就于从最底层开始做起的话,这个孩子就可以成功。

  主持人:这个孩子我们就要定了。

  叶莺:要定了。

  主持人:大家在心里赶快盘算一下,我是不是属于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高先生,你们公司每年收到的简历

  我相信也非常多。

  高群耀:是的,在最近这一段时期我们在中国请来210位新的员工,如果是看这210位新的员工这些职务上来说有四万份入围的简历,他们经历了电话的面试,这个比例大概是六比一的比例。

  主持人:六比一的入选机率。

  高群耀:是的,然后从电话到我们下一步来所谓的面试这个过程,是一个五比一的比例,然后到从十个面试里面,有一位是入选的。所以大概是一比三百的这样一个比例。

  主持人:从刚才他们描述的这种现状当中,我感受到大多数的人还是没有如自己所愿进入到外企去工作,这也就是刚才两位嘉宾描述的这种错位。一方面是我们大学生朋友的求职若渴,一方面是雇主的求贤若渴。可是这样的两种期待就没有交织在一块,看来是他们在用人方面的标准会有一些分歧。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希望两位来给我们勾勒一下你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能够最后成为你们选择的在你们心目当中合格的人才?

  叶莺:我们认为在选择人的时候有三个很重要的条件,而这个当中顺序应该是德、智、才,另外在我们的选人的过程当中就是很多人他有很过的智慧他也有很多的理念可是他没有办法表达出来,就是英语的表达能力。

  主持人:所以如果在这方面如果有缺失的话,肯定在这个职位的选择过程当中就没有那么充分的机会了。

  叶莺:我不知道高总同不同意,是不是我们有很多的工作都是必须要跟总部沟通的是吗?您的情形也是一样吧?

  高群耀:也是这样,实际上非常像叶总所讲的这样我们希望聘用新的同学,他能把他的理想、兴趣、将来的成功和今天的具体的第一个就业这件事联系起来,有一个非常平常的学徒的心理要求这份工作,这是一个态度问题。这在这之后,我们在跟他整个面试过程当中想办法挖掘他内在的兴趣,其他的要求如语言的能力,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因为有了很强烈的语言和表达能力才能谈上跨文化,才能谈上管理,才能将来的领导力。所以最基本的部分是我们要求非常高的一个部分。

  主持人:两位嘉宾刚才寥寥几笔描绘出他们心目当中合格人选必须具备的一些要素,接下来我们在现场有两位年轻人,我们请两位来给我们做一个评判,看看他们究竟是不是符合刚才我们所画的合格人才的这种标准像。

  来,这两个年轻人不在现场在大屏幕上,来看一下。两位年轻人特别地风华正茂、激情四溢,现在我要郑重地向我们两位老总来推荐一下我们这两位希望去应聘的年轻人,当然了,两位可能比我都更了解他们,为了让我们现场的观众对这两位候选人能够多一些了解,现在麻烦你们替我来给他们作一下介绍。女生就由叶女士来做一下介绍吧。

  叶莺:她绝对是您公司需要的人才。

  主持人:真的。

  叶莺:因为她不但有梦想有激情,同时她也有实践做成事情的决心,所以如果您是一个有远见的领导,我希望您有这样的勇气来雇佣她。

  主持人:我现在必须得有这个勇气。

  叶莺:可是这样的才不好管的。

  主持人:又提了一个让我有点头疼的问题。

  主持人:旁边这个小伙子也挺帅,高先生您对他也很熟。

  高群耀:这个小伙至少目测是过了。

  主持人:目测是过了。

  高群耀:第一关我们可以跟他来电话沟通一下了,我觉得这个候选人可能有比较强的竞争力,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个在大学学习的过程当中从上大学开始才开始学英文,后来在学校里成为学生英文俱乐部的一个主管

  是学校里英文最优秀的一个学工科的学生。

  主持人:未来跟总部的沟通在语言上没有障碍了。

  高群耀:这是一个我们需要的结果,但是这个过程似乎对我们将来需要的员工很重要,因为很强的学习能力

  是我们需要的员工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我们认为,成功只代表过去,能力只说明今天,学习力代表着将来。

  主持人:这两个同学究竟是谁呢?我们翻开一下这个花名册,右边的这位漂亮的女同学,她的名字叫叶莺。旁边的这位潇洒的男同学他的名字叫高群耀,来,我们欢迎一下两位年轻人。看着当年的照片,如果说我向你们两位来推荐这样的一个年轻人你们现在能不能马上就拍板说,好,我要了。

  叶莺:不能,我也替高先生说了,不能。

  主持人:真的?

  叶莺:现在不能因为这两个人都不懂什么叫电脑,什么叫因特网,不能。

  主持人:高先生,您能不能马上拍板,我很期待您能马上拍板,我们就录用他好了。

  高群耀:我觉得有一定难度。有一定难度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因为今天的环境和那个时候的环境有非常大的不同,今天对人才的要求要超越于当年。

  主持人:是话说回来,您看到今天的两位已经坐在了我们今天的现场,他们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路,他们经历了什么,我们也想听一听两位的这些心得。高先生,我在看你的一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你对自己的成长经历

  多次用了幸运这两个字。您能不能给我们来讲述一个,在你的历练过程当中特别幸运的一次。

  高群耀:我觉得我在94年决定从美国回到中国来的时候,叶女士讲到最早的海归,那时候好像是一个异类。

  大家都朝另外一个方向走的时候,我是不多的一个会决定回到这边来,这个决定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一个决定。我记得我在欧特克,在洛杉矶受聘的时候,当时他只问了一句话,他说您对中国我们的业务有承诺吗?

  我说95年1月1号我搬到北京去,这句话当时屋里面就没有任何声音了,后来一位副总裁,晚上请我出去吃饭

  连续问了三次,你说的话是我们理解的意思吗?问到你的车子孩子房子怎么来做等等的理解。

  主持人:他们觉得很意外。

  高群耀:会觉得非常意外,大概就这几句话我得到这份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承诺,给了我今天事业一个发展机会这是一种运气。

  主持人:在叶女士的职业生涯当中我们也看到过许多次的这种漂亮的转身在大学阶段,您就已经在一些媒体来担任记者了,后来在美国政府工作。最终我们看到在柯达这个舞台上一个漂亮的亮相。这么多次的这个职业转身过程当中,有哪一次你觉得对你挑战挺大的。

  叶莺: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做记者,其实真正的我的第一份工作不是做记者,因为我很小就很喜欢文学,那文学里面有一句话说,文人相轻。我看见一个小小的广告,那个时候叫做中国文艺协会招聘助理总干事,我当时一种好奇就去报名了。我去报名报名的时候,因为我当时去的是存有一种很调皮捣蛋的心情,看一看这是文人相聚的地方,他们如何相轻,是以这样的心理去的,没想到糊里糊涂的也就被录取了。当时我听说取得人还是很多,很多都是作家报馆的编辑,都是很有经验的,而这个,还是一个小女孩,还在大学里头念书

  而且我填表的时候说了,工作的时间可以多少,我说只有半天,完全是课余时间,我还在念书,课余时间。然后他有一句话说,你的工资的要求是多少,我很潇洒,我说不计。问课余我还在念书,课余时间我还在念书,工资说不计,然后就被招聘了。

  主持人:第一次的这种求职的经历对于你后来来说应该是很有帮助。

  叶莺:非常好,因为我的的确确看见了文人跟文人之间如何相轻,他们的这个品德,同时他们待人处事的方法,我也看到这种相亲。以及在背后说别人的文章,没有自己的好,可是他的老婆比我的老婆漂亮这样的人,我也看见了。所以在很年轻的时候有这样的一个经验,我觉得是很珍贵的。到后来我父亲一直告诉我,在没有做事之前一定要学会做人,在没有做大事之前一定要把小事做好。以前听了耳边风,后来真正理解,这样老人的话是有非常深奥的精髓智慧在里面。

  主持人:我们也明白了你刚才把你希望的合格人才的标准的第一条,就是列为了德。

  高群耀:就是做事之前先做人刚才我也很赞成叶总讲的一句话,对今天刚刚毕业,我补充一句话刚刚毕业的同学来讲常常在财富和理想之间矛盾着,实际在真正我们走过来回头看的话,如果刻意地追求财富的话势必正好相反,而往往是追求理想的人财富是跟着来的。这两个并不矛盾。所以第一份工作,在这个选择上面,我觉得是选择你所喜欢做的工作和能接近你想要给你自己制定的事业的理想可能显得就更为重要。

  主持人:从一名没有任何职场经验的大学生进入到了欧特克,然后再进入到微软然后又回到了欧特克,在整个的过程当中,你觉得和当年那位非常青春的小伙子相比,自己在职业的历练方面增加了哪些东西?

  高群耀:最主要的是给自己的信誉不断地加分,相当于说您在您的企业,或者在这个职业商场当中开了一个账户,你平时所做的事情不停地向这个账户里面存款。这种信誉或者是信任,或者是口碑,或者是品牌,对一个人后面的事业来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人们常常是起点比较难,因为你刚刚开账户,连自己要怎么样还不晓得这个时候你在被选择的过程当中,当你存在了一部分财富在这个账户当中,工作就跟你了。

  主持人:叶女士,您在进入柯达的时候,我很想知道你的这种心理判断,因为对于一个在美国外交界已经工作了十多年的比较成功的人来说,要放弃固有的这一切走进一个虽然说很有诱惑力、很有强烈好奇的地方,毕竟还是要做过一些心理上的这种艰难的抉择,你当时有过什么样的判断。

  叶莺:其实伟鸿这个一点都不难。

  主持人:真的吗?

  叶莺:一点都不难,因为一个人,你一辈子充其量活一百岁,你在这个一百岁里面,你前头的二三十年几乎都是在做你的基础建设的这个过程当中,你后来剩下的这二三十年,可以说是在你的基础建设上建你要建的理想的高楼,而最后的这二三十年,是在一个比较远距离的地方欣赏你曾经建起的这个高楼。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怎么样利用这个真正的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头要玩得潇洒、玩得快乐,同时要自己告诉自己我不窝囊,我还是有激情我还是年轻我还是有勇气。所以每一个人,大家都有你自己的你的自我。我觉得有的时候,可能要放下这些包袱,因为你就来这一趟,下一辈子你还不知道你干什么呢,所以拿出一点勇气做想做的事情,不要去想我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很多现在的这一代的子女跟上一代的我们父母这一代都是一样,背了很重的包袱。因为父母总是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天下哪有那么多龙、哪有那么多凤啊,是吧。可是龙与凤之间的定义是在每一个人自己的心里,所以我觉得不需要为父母活,我也希望天下的父母,人家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果真的爱你的子女,不要给你的子女压力,不是说一定要当部长当总理才是大人物。当然他们是大人物,可是不一定要这样是大人物。

  我觉得讲到文化上的差异我第一次到美国参加一个像一种聚会型的形式的时候,其中在台上有很多小孩

  然后台下头观众里面是很多的父母,主持人问这个小孩,你将来长大了要做什么,有的小孩说,我长大了要当警察,有的说我长大了要当救火员,有个小孩说我长大了我要当泥水匠。那个小孩问完了以后,没有一个小孩说我要做最伟大的科学家,我要做总统,我要做孙中山,没有讲,都是讲很普通的。而他们在座的这些父母,都是美国的这些父母笑得嘴都歪了,好乐。可是我当时就有一种感觉,如果是一个中国的孩子,一个中国的节目,这个孩子敢不敢在台上知道妈妈爸爸坐在台下,说将来我长大,我做个厨子我已经很开心了,是吧,没有人敢说。因为这个压力来自父母。我相信这个中间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可是我觉得一个做大厨的,跟一个做顶级科学家的,或者是欧特克的总裁或者是什么,我觉得没有什么优劣之分。

  主持人:高先生,您觉得呢?

  高群耀:我非常赞同叶女士刚才这个说法,实际上你说事业是一生的追求,所以我曾经面试一个年轻人,我说你怎么看,他说我就要找份工作,我希望将来这份工作是我事业的一个台阶,他说我给人家发一个短信,说要想一个人高兴就做梦,要想一家人高兴就做饭,要想邻居高兴就做东,要想一辈子高兴就做事。这个事的定义是完成是以我自己的人生的一个相关,而不是给别人做嫁妆,可以给别人做一个表率的。

  主持人:就是非常执着地去做事。

  高群耀:没错。

  主持人:其实今天两位的经验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地宝贵,这就特别像职场版本的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但我想我们大家更为好奇的是,这一代英雄人物他们所走过的这条路,在我们当今的时代是不是依然还可以复制,如果我们是今天的当年的年轻人,是不是还能够走到更成功的明天。我们在广告之后继续回到现场,共同来关注我们今天的话题。

  主持人:好,欢迎各位继续回到我们今天《对话》节目现场,今天我们邀请了柯达公司的全球副总裁叶莺女士和欧特克公司的全球副总裁高群耀先生跟我们大家一块来共同对话大学生就业的话题。在前面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他们个人成长历程,以及在走出校门进入职场的过程当中自己职业素养的一些历练。我们很好奇,这样的英雄人物走过的道路,在今天究竟能不能得到复制。高先生,你觉得站在雇主的立场上,我们现在对大学生会多一些什么样,跟以往不一样的要求没有?

  高群耀:今天我看到大学生求业和我们求职和我们来招人中间这个错位,错在的地方有一部分,是从雇主这方面出现的。

  主持人:比如说呢?

  高群耀:主要有两个主要的方面,但实际是三个。一个方面今天因为竞争的原因,需要的人才多了,可是从雇主的角度来说更注意到今天求职者的精力,他信誉银行理由多少财富。这些要求本身对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说

  比我们那时候毕业求职要难了很多,所以就像我们公司这么扩展,也只有35%是应届毕业生,另外一个部分就是求和供需两方有一个错位。这和我们今天我自己的感受和我们的教育体制有一定关系。今天知识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和我们传统的教育体制,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在有些关键的地方是没有对上口的。

  主持人:哪个关键点是最错误的啊,您觉得。

  高群耀:比如说今天在我们信息产业里面特别强调的是创意或者是创新精神,不停地有馊注意,奇思妙想,而这一部分,我们刚刚毕业的很多孩子在沟通的过程当中,你看到他是比较保守的,所以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体制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今天毕业的学生能够很快地迎合这种知识经济发展这种需求,变成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一个话题。中国如果想发展,这个一定要对上口。

  主持人:大家都看到了,现在的外企对于他们所需要找到的合格的员工的要求和以往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一个提升,如果说让你们两位作为雇主的身份来给这些外企的职场信任一个建议或者说一个忠告的话,你们两位会给他们的什么样的建议和忠告。叶女士,您觉得?

  叶莺:首先要理解自己的定位就是如果你只是要找一份工作,心态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要做的是事业,心态是不一样的,如果只是一个候机室,也就是说我在等着下一次的起飞,在月台上等着下一次的起飞的话,那个心态也是不一样的。这三种心态都是正常的、都是合理的。只是说人生在不同的时段里可能有不断的改变,所以不要认为有这样的心态是不对的,是不好意思的。所以就是说你要有一个合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次的选择。这就像您出去开车,你得知道你要到哪儿去,否则的话坐在车里头瞎逛,逛了半天为了什么。

  主持人:目的要明确。

  叶莺:对,一定要清楚地知道我现在的定位是什么,我要的是什么,然后由你自己来决定,你要诚实呢?还是要伪装。因为在我雇佣人的时候,我曾经就问,你没有MBA,你是不是准备念一个MBA,你是不是准备在这里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到国外去念MBA,如果是这样你先告诉我,因为我就在我们整个的你的培训计划里面会有一个盘算。我们有很多的这样的情形,就是说你本来是上了这趟车,准备两站以后就下来的,可是也许你在车上遇见了一个很谈得来的朋友,那么决定多走几站,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有的。这个并没有什么不好,这个好过你跟雇主说我就死心塌地就跟你干到底了,而实际上你自己本身没有这样的决心。我是一个比较求实的人,我觉得还是以真诚为好。

  主持人:好的,这是您的一个忠告。高先生有什么样的忠告或者是建议?

  高群耀:好,我先主要集中在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做同样的工作,不同的心态对事业发展来说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有人说,有三个人在做工 在做墙,人们问其中一个人说你在干吗?他头都没抬说垒墙,问第二个人说你在干吗?他抬头笑了笑说我在盖楼,问第三个人说你在做什么,他说这个城市在改变,我们在做整个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同样做事,十年以后,第一个人还在砌墙,第二个人做了工程师,第三个人是前两个人的老板。所以心态和对事业同一件工作,它会有不同事业发展的结果,同时心态也是每一个人自己生命品质一个,质量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这是一个部分。

  另外在外企里面成功,从老板的角度来看,只认成绩不认苦劳,只认功劳不认苦劳,所以你跟他讲的是结果,而不是因为我这天做不完是因为老张堵车了,那个对他没有意义。所以苦劳在这个上面是没有价值的。第三个部分就是,您过去可能成过,但成功只代表过去,对这个老板来说他总是画一条线向右看,他是看将来你是如何来发展的。最后一个对新的大学生来说,不管你有多高的理想,有什么样的兴趣

  你的成功是怎么定义的,所有这些都要从第一个就业开始。

  主持人:这是高先生给我们的忠告,但我也想让刘浩先生给我们用人单位一些忠告或者建议。

  刘浩:我认为做得好的企业做得时间长的企业都是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愿意从一个更初级的这样的一个职位开始去培养人,然后像有些企业真的人进去待很长时间,虽说今天叶女士讲,这样的现象应该说是没有以前那么多了,这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是在下降的。但是这个对于这个人才的培养,这上面的投入,如果能够赋予一个好的留人的环境,这是用人上面应该说是最投入产出比最大的。

  主持人:对于已经进入到外企工作的这些年轻人来说,我们甚至都可以用幸运儿这样的词来形容他们,因为他们是经过了千挑万选之后才成功进入到外企的,那对于更多的还没有进入到外企而特别迫切希望进入外企的这些大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挑战和考验可能就更大了。我在这之前上网查了很多的资料,其实查资料的目的之一

  就是总结一下现在大家对于这些大学生他们的指责主要集中在什么方面,尽管我个人觉得有的时候这些指责都不是特别地客观,但是我还是要在今天的现场把我查到的的几个指责列出来,现在对于大学生普遍的指责集中在:第一、他们缺少社会实践;第二、他们的综合能力差;第三、他们对自身定位不明;第四、他们眼高手低;第五、 不能吃苦耐劳;第六、技能单一。 第七、第八、第九。我就觉得不应再列太多了,但是这样的指责,其实我们都是司空见惯的。常常我们就听到对大学生有这样的指责。

  叶莺:我觉得刚才说了这么多一大堆的东西,我觉得对于大学生、对于现代的年轻人是不公平的。

  主持人:您首先表态这是不公平的。

  叶莺:我觉得是绝对不公平的,我们手指责这个大学生的时候,这三个手指应该指向我们自己,我们这个社会有没有真正地做到让这些大学生睁开他的眼睛,真正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有没有真正地在我们的教育系统里面在课程里面,培养一些实用的东西,将来他们真正到了社会上是可以用的。所以在这儿,我也希望借这个机会呼吁所有的父母,给你子女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做他自己想做的人,这人生的路是他要走的,你陪不了他,放他吧,给他翅膀让他飞。我也希望天下的老师,不要在你的教室里头,觉得你是老师 你有一切的答案,也让学生挑战于你,也许你可以从学生的心态当中能够自新自学能够有更多的答案。我觉得这样的话,一代一代的大学生

  他的心态会比较不一样,我只是希望对这代的年轻人仁慈一点。

  主持人:不要对他们太苛刻。

  叶莺:对,因为他们的负担的确太重了。

  主持人:我觉得今天的大学毕业生如果遇到像你们两位这样善解人意的领导者那当然是万幸了,但是还有很多的人,他们未必真真正正这么理解我们大学生,所以我们不妨也听听大学生朋友,对于刚才的那些指责你们自己的看法。

  大学生:大家好,,外企认为我们大学生定位不明,我觉得这个说法是一种只见其表不见其里的观点。为什么呢?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我一个妹妹今年6月份就要马上参加高考,前一段家里打电话说让我给她报学校、选专业、参谋参谋意见。我觉得这个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我同时又不知所措,为什么呢?我忽然想起了我当年报志愿时候所面临的迷茫,我对学校设置的专业特点一无所知,然后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是没有明晰,或者成形地认识。因为当时学校没有教这些东西,然后正电除了分数就是考试,之后我们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说自己应该将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职业道路,所以我觉得在这方面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可能会有这个关系,所以我觉得说定位不明的应该不完全怪大学生。

  从我们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这一路走来的一个方法制度,可能跟不上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这中间会有很多的错位现象。像刚才嘉宾聊的,但是我觉得,这也不能完全怪罪大学生这一只替罪的羔羊。然后在这方面,我觉得咱们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外企有很多可以做的直接的努力,所以我们也很期望着这方面的改变。好,谢谢。

  主持人:好,谢谢,还有谁来。

  大学生:特别特别感谢叶女士,说出我们所有大学生的心声,特别了解我们。然后我想说的是,造成目前这种状况不是我们的问题,是整个社会还有学校的教育体制的这个问题,包括用人单位方面的问题。

  主持人:对,用人单位也有问题。

  大学生:我面试的时候,用人单位一开口你过六级了吗?你是本科生吗?你计算机过二级了吗?这一些我们有的人没有,但是有的人有,这些有了以后他又会说,你的专业不行不行,分太低了,GPA太低了。那怎么办?但是我们很困惑,我们既想满足你们的要求,拿下把我们的六极证书,拿下我们计算机二级证书,难道我们肯定得舍手把我们的专业课放了,我们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办。实践问题您刚才说到,我们去找暑期工也好,去找那些打短工、兼职也好,大家也会问你以前干过吗?有工作经验吗?对不起,我们没有。好,没有,对不起您可以走了。我们也没办法,企业没有给我们这个机会,很少很少。当然像柯达应该会有这样的一个实习机会。

  主持人:您这句话有所暗示,如果柯达不给的话,你就改变对叶莺女士的态度了可能。

  大学生:我想说的是,我希望我们学校 从学校开始引导我们去改变我们的心态也好,引导我们去走我们自己的路,然后企业提供给我们更多的这种锻炼的机会,我们自己也在这种引导下在这种机会的提供下,我们自己也慢慢地提高,这样的话不是双赢而是三赢,学校也会赢,谢谢大家。

  主持人:其实确实发现时代变了,今天的外企,他希望招到的人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没有像以往有很多的时间再来给他们进行一些培训和培养,可能也有,但是至少不会像以前有那么充裕的时间和充分的可能。在今天面对这对供需矛盾的时候,我们社会应该为大学生的培养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何国玉:其实现在有很多机构已经在为大学生做一些事情了,比如说去年劳动部就请我们给在全国范围内做了一个

  叫做人力资源供需现状调查,就是要去调查供给的这些学生或者求职者和求才的这些企业之间差距是什么,而这样的一个现状调查其实会给到所有的这些教育培训类的机构,让他们知道市场的需求是什么,更多的可能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提供人才。谢谢。

  主持人:王先生,您觉得?

  王:我觉得非常重要,因为所有的外企基本上都有一个叫企业的社会责任,平时我们大家关注的可能是捐款

  希望学校,可是我今天的感觉,其实我们可以给教育界做很多事情,比如说高先生去清华,本身就是一个职业指导还有刚才何总提到过的这种供需。所以我相信,我们所有的外企应该有这方面的职责可以做得更好一点,自己微薄之力,比如说我也是每个月会跟一个学生坐下来,给他做一些个人的辅导。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个人的一个承诺,但是我希望我将来所在的公司或者我们这个外企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第二个建议,我觉得竞争还是存在的,尽管我们可以做些事情,但是在座的各位大学生还是要自己跑得更快一点。所以你自己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然后使自己的个人行为得到提升。这个和我们刚才所说的不矛盾的,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帮你们,一方面你们自己还要跑得更快一点。

  主持人:好的,谢谢你。

  曹渊勇:我是相信市场的力量,在这件事情上应该说几方可能都需要很多要做的事情,学校也好、学生也好、用人单位也好,但最终来说是靠市场来解决的,一个学校,它的专业的设置好,它的学生就业率高,它必然就会更加地有生命力,这个是会慢慢解决的。我相信如果现在我们看到学生跟企业之间存在一些断层,也会有一些机构进来去找到需求,也能够去为学生和企业提供足够好的服务来解决这个问题,我相信市场是会解决这个问题的,我是很有信心的。

  主持人:大家都愿意在大学的教育方面进一步地来加强对大学生培养的力度,所以在今天节目结束的时候,我也想请教二位我们做一个假设或者是展望,如果在现有的大学教育课程之外,还可以再增加一门功课的话,

  你们认为至关重要的?你们想要加的这门功课会是什么?能够帮到他们在踏入职场之后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叶女士,您开的课是?

  叶莺:我要开老子的《道德经》。

  主持人:这门课可以给我们大学生朋友带来一些什么样的收获?

  叶莺:因为道,道也。就是你怎么昂做事情之道。这个德,我们现在按不是一直也在讲以德治国,现在讲的八荣八耻,其实也就是以德来出发的。

  主持人:还是像您说的,用人的标准上德要排在第一位,所以要开这门课。高先生,您打算开什么样的课?您的建议是?

  高群耀:一个是《抗压的心理》,你一定会面对很多的问题,越优秀的学校、优秀的学生,在这方面越需要更多的一些教育。另外从学理论知识之外要增加一门工作能力的课程,这里包括我们所说的沟通等等很实用的课程。

  主持人:今天我们两位嘉宾,他们的双重身份在这里再一次显露了出来,一方面作为雇主,他们很期待自己未来能够招到合格的人,另一方面,作为我们大学生的师哥师姐,他们也特别恳切地给大家了一个建议。从大学的教育开始,我们就来培养自己在德方面的一些积累,同时抗压能力,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想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用掌声感谢两位师哥师姐、我们外企的领导来到我们节目的现场,和大家共同来关注我们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谢谢两位。非常感谢叶莺女士和高群耀先生做客我们今天的《对话》,和大家共同来关注大学生就业这个话题。我想到多年前有一本非常畅销的书叫《谁动了我的奶酪》,对于叶莺女士或者是高群耀先生来说,他们当年的这些发展机遇和发展环境相对于今天来讲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或者我们说奶酪已经被动了。

  如果说今天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会更苛刻的话,我想我们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来接受这份苛刻。如果说环境对大学生的要求有一些不公平的话,我们也应该做好准备来面对这份不公平。只不过当我们来面对大学生和企业这一对供需矛盾的时候,不应该把我们所有的指责或者是期待仅仅落在大学生这一方。我们未来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可以来培养这些人才,这是每一个关心我们未来发展的人都需要去反思的话题。在下一期的节目当中我们还会继续来关注企业和大学生这对供需矛盾,只不过我们将从外企来到国内的企业我们会要邀请来自力帆的尹明善先生和来自腾 讯马化腾先生跟我们共同来对话,也欢迎各位到时收看。好了,谢谢叶莺女士,谢谢高群耀先生,谢谢大家的收看,下周再见。

  —完—

  相关专题:央视《对话》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