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北大数学教授:我有证据证明丘成桐的野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4日16:31 东北新闻网

  -北大教授称丘成桐想当中国数学界的霸主未遂?

  -中国院士选举究竟怎么进行?

  -矛头指向的北大为何保持沉默?

  丘成桐指责北大是因为有野心?

  指责北大“长江教授”造假;指责中国学术界打压青年学者;抢先发布庞加莱猜想破解信息……丘成桐的上述种种举动,北大教授认为根源都是他的野心,且对庞加莱猜想被证明的消息的发布有违学术规范。

  近日,有北大数学系教授向记者独家提供了据说能“证明丘成桐控制中国数学界的野心”的邮件。

  面对北大教授公开的回应,本报记者进行了核实,并听到了许多不同的说法。但对“丘-北之争”而言,谁是谁非仍无定论。

  从丘成桐对北大和内地学术界的指责之初,网上就有言论对丘的“动机”做出怀疑。此次北大数学系教授对丘长期以来各种指责做出公开回应,似乎在印证网上已有的猜测:丘成桐要控制中国数学界。

  北大数学教授:有证据证明丘成桐的野心

  “我这里有一封邮件,足以证明丘成桐控制中国数学界的野心,还能看出他对我们不服他控制有多恼火。”丁伟岳说,“你们敢登吗?”

  这两封往来的邮件是丘成桐2002年写给前国际数学大会主席David Mumford(芒福德——编者注)的。而第二封则是芒福德的回信。芒福德是1994-1998年度的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1974年的菲尔兹奖获得者。这些邮件是芒福德转发给北大数学系的。

  在这封邮件中芒福德回答了丘成桐写给他的一封告状信,丘成桐指责北京ICM组织委员会没有征求香港和台湾数学会的意见。

  “我考虑了很久该如何回你的信,最后我决定还是实话实说。” 芒福德在回信中说,许多人告诉他丘成桐排斥和公开攻击中国数学会,丘和中国数学会的关系十分紧张。芒福德认为这种情况使得2002年的ICM不是一次显示团结的会议,而成了争夺会议控制权的场所。

  在信的结尾处,他劝告丘:“如果你想要大会成功举办,你就应该给当地的组织者全力支持。”

  丁伟岳表示,他认为这是丘成桐企图控制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一个证据。

  “我们还在申办2002年ICM主办权的时候,他就因为我们不服他的控制,要把会议搬到香港。当初他公开讲他就是要和我们作对。关于这件事,我们有充足证据。”

  “丘成桐控制中国数学界未遂才这样做”

  9月7日,记者来到 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当表明采访意图后,一位老教授将记者领进自己的办公室。

  “我是程老师,可以跟你聊聊。”

  程乾生,是一位在北大已有将近40年教龄的老教授。“我其实已经退休了,只是还带这几个研究生。丘成桐的说法关系到很多人,他们不好说什么,我就没什么顾虑了。”

  “我可以说,丘成桐和北大之间本来没有恩怨,但问题是,他想当中国数学界的霸主,但没有成功。”程乾生说。

  他认为,丘成桐和北大之间的矛盾应该始于2005年双方都想建数学研究中心。

  当时,丘成桐在替某学术机构申请建立世界级的数学研究中心,而同时北大也在申请。“上面批了北大的。北大就让田刚来领头做。丘成桐不甘心。”程乾生说。

  “北大这事后来被记者捅出去了。但事情慢慢在运行,北大资源大楼里给了两层楼。而且田刚表示过,等这个数学中心建完以后,他要全职回国。到时候丘成桐就应该罢休了吧?”程乾生说。

  丁伟岳也有类似的说法。“我和丘曾经是朋友。他对国内的抨击非常不客观。学术上他是非常有权威的数学家,但是我们争论的都是在非学术问题。比如他在美国那么多年,他对中国其实很不了解。他想要指挥一切,不只是我,其他数学家都是有看法的。”

  北大教授:媒体没让我们说话

  纵观持续已久的“丘-北之争”,丘成桐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北大。北大仅有新闻发言人和校党委书记代表校方发表态度,招致网友的批评,认为这种反驳“苍白无力”。

  而对学术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教授们,却从来没有在公众面前发声。是北大校方有“统一口径”的要求导致教授们三缄其口?还是教授们不屑于卷入此类“口水战”?抑或不敢与丘成桐公开叫板?

  记者深入北大数学系进行采访时,却发现北大教授们似乎有另一番说法。

  作为“院士开博第一人”,丁伟岳很爽快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采访即将结束时,他说:“有人指责中国数学界不团结,好,我们可以不说话,但问题关键在于丘成桐不管怎么在媒体上说都没人反对,我们这边有一点反对的声音,就被说不宽宏大量。我想一次宽宏大量倒是可以,下回还是照样要吵要闹,因为舆论权在他那边啊!”

  丁伟岳说,之前并没有记者来找过他仔细核实有关事实。

  北京数学大会是否打压人才?

  今年8月底,丘成桐在接受香港《亚洲周刊》采访时直斥国内学术界“不是做学术,都在搞权术”,并举例称2002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北京的数学家压制外地数学家,上台发言的“8个人有7个是北京的,其他成就远高于演讲者的数学家都没有机会发言。朱熹平教授是中国国内最好的数学家之一,后来被 哈佛大学用最礼遇的方式邀请做访问学者,但当时,竟然连年会的邀请也没有收到。”

  当时的发言人究竟是怎样选出来的?发言与否是不是数学家优秀与否的判断标准?记者就此采访了数位在2002年ICM上发言的数学家。

  当东道主有优待不止8人发言

  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丁伟岳是参加2002年ICM推选工作的教授之一。“我可以举出几个外地的。比如说张伟平和龙以名,他们是天津南开大学的,还有一位讲数学史的,我想他是陕西还是什么地方的。还有复旦大学的一位。”

  根据网上公开资料显示,2002年ICM上作学术报告的华人数学家数量高达二十几人。

  而今年8月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的第25届ICM上,作报告的中国数学家只有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志明一人。

  针对这个悬殊的差距,丁伟岳解释道:“当时我们东道主有一些优待,所以允许我们推荐比较多的人来做报告,大约11个人。我们推荐的名单最终是由国际数学家联盟来决定,我们没有决定权。”

  (sohu-青年周末记者 陈万颖 颜雪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