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收获总比付出多 "薄弱学校"老师们的教学感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4日19:24 新华网

  新华网沈阳9月14日电题:收获总比付出多——一所“薄弱学校”老师们的教学感悟

  新华社记者 陈光明、王炳坤

  搞爱心助学超市、经常外出寻求社会捐助、不时接送没有人照顾的孩子上下学……在鞍山市铁东区西长甸小学,老师们除了教学外,似乎总有干不完的活。因为这是一所“薄

弱学校”,想要孩子获得同样健康的成长,老师们付出的精力总是比在别的学校多。

  “薄弱学校”主要弱在生源上。西长甸小学由于邻近鞍山市郊区,周边居住的多半为失业工人和外来打工人员,学校430名学生中,有130人是外来农民工子弟,230多人来自下岗职工家庭。每当上下学时间,别的学校车水马龙,西长甸小学门前只看得到寥寥无几的自行车接送孩子。校长喻桂英说,由于经济困难、负担较重,孩子们经常交不起学费,入学前也极少接受过必要的辅导,基础差、自信不足。在这样的学校当老师,比在别的学校要难很多。

  扶贫助学是学校工作的很大部分。在西长甸小学门口,常能看到一边流着眼泪,一手牵着孩子来求学的生活困难的家长,而老师们从来都没有让他们轻易离开过。为了解决贫困生入学难的问题,学校每年都要向上级争取帮扶,实在超出政策范围的,学校就一边外出“化缘”,一边发动教职员工捐款自行解决。老师和家庭条件稍好的学生还拿出不用的衣物和学习用品,交到了学校的爱心助学超市。

  一些学生家长打工艰辛,一到忙的时候甚至回不了家,老师就承担起了家长的职责。校少先队辅导员姜瑶老师有一个特殊的任务,每天放学就守在学校门口,碰到没有家长来接的孩子,就送他们回家。而在西长甸小学,为没有钱吃饭的孩子买面包,为穿不暖的孩子找来衣物,为没有人照顾洗漱的孩子洗脸,陪生病找不到家长的孩子打针,这些也都成了老师们工作的一部分。

  家庭教育薄弱的孩子容易养成坏习惯,而老师们总是用爱心加以感化。教师李青曾接手过一个父母下岗回老家,孩子留在鞍山由奶奶来带的学生。由于体弱多病的奶奶管不了孩子,这名学生经常偷家里的钱到游戏厅玩,甚至夜不归宿,学习成绩也在班里处于末位。李青老师根本没有嫌弃这名学生:没饭吃了,就给他买;衣服脏了,就给他换洗;功课落了,就利用休息时间补课。为了看住孩子不打游戏,李老师一早顶着星星上路,晚上伴着月亮回家,大冬天一连几个月地接送孩子上下学。被感动的孩子终于认真学习、积极劳动了,变成了一名人见人夸的好学生。

  身为鞍山市铁东区优秀班主任的李青说,家庭贫困、家长打工、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教育薄弱,平时缺乏照顾,但是老师们要有爱心、恒心和信心,尽量补偿他们。为此,学校近几年平均每位老师每学期为学生义务补课200多课时,还尽可能多地举办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比赛,一边充实孩子们的知识基础,一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大量的额外付出换来的是西长甸小学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几年来,西长甸小学学生毕业合格率超过国家规定水平,综合素质一点儿也不比热点小学的学生差;由该校学生组成的剪纸、踢踏舞等文艺团队,有的获得市级比赛大奖,有的还被请进了电视台晚会,为全市观众表演节目。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里的学生和家长也格外关心老师,碰上老师生病,孩子们会端上一杯热水,碰上老师嗓子沙哑,上课时即使最调皮的学生都保持安静。今年学校进行绿化改造,很多家长带着工具自发来学校挖坑种树。

  刚刚过去的教师节里,西长甸小学的老师们收到了很多独特的礼物:学生们的剪纸画、一枝康乃馨花,有的学生实在拿不出什么,就带来抹布将老师的讲桌擦得干干净净。老师们感动地说,“薄弱学校”能培养出这样懂事的好学生,他们虽然又苦又累,但是收获的快乐也更多。(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