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浙大教授拒招续:人文学科教师自称为学生打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9日10:15 青年周末
包伟民《告考生》帖截屏 “浙江大学对历史学的这个规定,根本不是‘淘汰’,是什么你想吧”(图为浙江大学校门) 包伟民 ◎文/本报记者 邓艳玲 继清华大学教授陈丹青出走,北京大学法学教授贺卫方提出罢招之后,近日,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包伟民成为第三个用实际行动对研究生招生制度表示抗议和不满的学者。他在某国学网站发出《告考生》声明,因为浙江大学近日出台的新的研究生招生规定,要求报考他的学生“另投名师”。 引发包伟民这一声明的原因,来自浙江大学研究生改革的一项新制度:研究生导师招生,需向校方缴纳“助研经费”。包伟民的这一声明公开后,立刻引起各方关注。有人认为很荒谬,学生读书导师也要交钱;有人认为很合理,可以让导师招学生量力而行,而不至于过滥;有人担忧,导师出了钱以后,将导致师生之间出现雇佣关系合法化的倾向? 3月25日晚,本报记者通过MSN专访浙大“拒招”教授包伟民,一同面对各种质疑。 方案只讨论了一次 青年周末:(以下简称为“青周”):为什么想到在网上发《告考生》帖? 包伟民(以下简称为“包”):我就想让考生不要花无用功。 但这次报考的硕博研究生都是去年秋天报的名,而新政是今年2月末公布的,其实我无法为这次已经参加考试的学生负责。 青周:既然没有用,您为什么还要发呢? 包:这次发帖对去年报考的学生已经无效了,但对今后可能报考的学生必须发呀。 青周 :这个方案不是已经讨论了5个月么? 包:校方说法吧。 我,作为一个学科的负责人,上学期末被召去开了一次会,征求意见,就此一次,再无下文。今年开学后正式通知了。 青周 :那一次会是怎么征求意见的? 包: 那次是学院开会,十几人参加,大约一个小时,都是各学科的主持人。大家一片反对声,提了许多意见。让大家提意见,走走形式而已。主持者也说他只是秉命宣布而已。 青周:您真的交不起钱了? 包:这不是钱的问题。近年来,应用学科的强势影响,以“规划”确定研究项目,用金钱推动学术研究,将研究生作为导师“研究团队”的成员,加入导师的“项目”研究,得到成果后,师生联名发表,似乎已成了“学术研究”的一般公式。 史学研究与这个公式有距离。我们一般不靠“规划”来确定研究项目。主要靠兴趣来深入研究。有成就的史学家,最好的专著大概都不是“规划”出来的。 青周:为什么呢? 包:史学领域,真正的研究大多是个体性的。我读硕士与博士时,老师不给我指定论文题目,而要我自己去“发现”。我自己当导师,也从不给学生指定论题,一般都尽力推动他们自己去寻找研究论题。 历史学领域,老师一般是不拿学生当研究助理。一般绝不与学生联名发表论文。 人文学科是老师为学生打工 青周:浙大研究生招生改革方案都没有考虑到学科的差异吗? 包:是。应用学科领域,学生确为教师的助理。教师为此付出经费,是国际惯例。人文学科(这里不能简单地说“文科”)是教师为学生打工,我们培养学生付出的精力不少。我本人此前大约一半时间用在学生身上的。 青周 :您怎么分配时间的? 包:我的工作时间,大约一半上课、指导研究生等。指导研究生,除面谈外,主要是替他们改论文等。当然还有其他许多杂务。 现在问题来了:我们基本是纯粹付出,为什么还要付钱给学生?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老师应帮助。这是另一回事,何劳校方从行政层面作规定? 浙大声称要打造“东方的剑桥”,不能靠行政手段。剑桥的博士也并不要求发表这样的论文啊。一个研究生是否达到博士的水平,应该由这个专业的教授来定标准,不应由行政管理层来定。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