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研究生院教师称不知此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9日10:15 青年周末

  ◎各方反映◎

  历史系:包教授不平则鸣

  3月26日下午1时多,记者致电历史系,接电话的黄兰英老师毫不犹豫地向记者诉起“苦”来。“我们历史系当然反应很大了,我们又不像那些工科,可以从课题中拿钱,我们的确没有什么钱 ,对助研资金当然不愿意出。”黄兰英也告诉记者,虽然大伙有很多怨言,但基本都是私下里一块儿抱怨一块儿生气,并没有几人敢像包伟民这样站出来公开表示态度,“包教授就是那样的人,平时也是有什么不满就会说出来,向上面提意见的”,而其他人因为学术地位,因为各种顾虑,基本做不到像包伟民这样“勇敢”。

  哲学系:这都是学院的安排

  董平是浙大哲学系系主任,也是博士生导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并不太愿意就改革发表多少意见,只是告诉记者,在浙大,系主任是“虚职”,所有这些事情都是在人文学院层面来说的,哲学系没资格讨论,讨论也没什么用,自己只能接受这样的安排。

  经济学院:我们没有什么意见

  经济学院院长史晋川虽然也认为,关于这个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的讨论并不够充分,既没有网上讨论,且“时间短了,半年不到,最好提前一年”,“对人文学科的确过了点”,但是他认为,历史系这样的人文学科过去吃大锅饭吃惯了,现在还想做全由“国家拿钱每年招二三个博士的梦”不行了,将过去的制度看成田园风光也挺搞笑。

  “他们申请扶植基金,100%可以通过的,硬要说‘近似干乞’他们就是那种传统中国文人的臭脾气。”史晋川对此不禁大笑,“我们经济学院就讨论了很多次,我们学院会替老师们出这个钱,经济学院的对这个方案没有意见。”

  研究生院:不知道这件事

  研究生院接听电话的是一位女性,一听到记者提起“包伟民”,她立即把电话转接给一位男老师。这位不肯透露姓名的研究生院男老师,表示“我不知道这件事,我为什么要知道,报纸报道了我就要知道吗?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知道这件事。”

  从三月初直到记者截稿为止,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网站上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有关通知和工作简讯始终打不开。其它通知和简讯都能打开。

  [图片来自网络]

  ◎“ 助研经费”方案内容◎

  将学科门类分为三类:一类是哲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二类是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理学、农学、医药学(除临床医学外);三类是工学和临床医学。

  导师的出资标准则按照以上的划分确定不同数额,在第一类中,导师招一名硕士研究生,每年要向校方缴纳300元,招一名博士生,每年要向校方缴纳1200元;在第二类中,这两个数字分别为800元和3000元;第三类,分别是1200元和4800元。导师如果还想多招学生,则要在此基础上翻倍递增。

  方案同时规定,导师必须在录取研究生之前,将其招收研究生所需的学制年限内的全部资助经费,一次性划入专设的导师账户。

  ◎包伟民◎

  1956年生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所所长,浙江省历史学会会长。自1988年以来,研究工作集中在宋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及近代东南区域史研究等方面。代表作《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曾多次到欧美亚各国讲学、研究。

  1982年硕士毕业于当时的杭州大学(现已并入浙江大学),师从著名宋史专家徐规,博士毕业于

北京大学,师从已故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