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生:“裸考生”何以心里失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2日23:57 红网 | ||
北京的谢女士近日从儿子那里知道了一个高考新名词——“裸考”。他儿子班上近50人,今年竟有20多人能够在高考中加20分。“我们这些被剩下的,只有‘裸考’了!”原来,所谓的“裸考”者,就是什么加分都没有、仅凭考试成绩的人!(6月2日《中国青年报》) 毫无疑问,在今年报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950万名考生中,“裸考”的考生肯定会是大多数。在一分就可能决定一生命运的高考录取中,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比别人多出哪怕
据教育部学生司介绍,按照国家规定,能够在高考成绩获得加分的学生,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体现自然属性的,如少数民族、归侨、革命烈士的子女,这一类学生大约占考生总数的7%;另一类则是后天表现特别优秀的,像三好学生、国家二级运动员、在各项“奥赛”、小发明等竞赛活动中获奖的学生。除此之外,各省市及高校还有自己的加分“土政策”。 考虑到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对于自然属性一类的考生加分,考生及家长一般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对那些所谓“后天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在高考这样一个激烈的竞争中予以加分,其合理性何在?20分的加分又是依据什么计算出来的?如果加分政策照顾了不该照顾的考生,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考试的公正性、公平性又从何谈起? 家长们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高考加分不仅门类繁多,而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除了传统的三好学生、文体特长生、少数民族考生可以享受加分优惠外,在不少地方,见义勇为、城镇退役士兵、农村独生子女等名目也纳入了加分行列。更有甚者。有的仅因为是电影名人或体育明星,竟可一路绿灯、免试入学。这种不太严密的制度设计,让“假少数民族”、“假运动健将”、“假三好学生”有了滋生繁衍的空间和土壤。 不可否认,高考加分政策的设计初衷,是出于软化过于僵硬的“唯分数论”弊端,以实现更大程度上的招生公平。这种利好政策之所以腐变,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加分制度本身的缺陷,即对“程序公正”的忽视,其操作过程往往是封闭的、不公开和不受监督的。比如,按加分政策,考生拥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就可享受加分优惠,而这一证书的发放权又在地方体育局,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体育部门不在利益驱动下滥发证书? 事实上,在“一榜定终身”的大气候下,即便有如何严密的审核程序,有如何细化的评选标准,只要有加分项目的存在,就会有家长想尽各种办法去找关系、托门路、制造假材料假证明,通过不法手段谋取能用以高考加分的证明。2004年6月,西安市就发生过大批学生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得二级运动员证书的事件;前不久,新华社也报道了近年来一些中介机构采取不正当手段,为国内学生办理华侨身份,致使“华侨考生”数量出现“不正常”增加的现象。 由此可见,“裸考”虽是新名词,但放大的却是老问题。在当前国情下,只有让高考加分政策退出历史舞台,才能从源头上封堵这条“腐败通道”,才能彰显神圣“国考”的公平性,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程序正义。 让人欣慰的是,湖南省教育厅近日宣布了一条措施,取消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服役期间荣立三等功的退役军人、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将者等相关人员的高考加分奖励制度。这对于那些“裸考”一族来说,无疑是一项利好消息。期待湖南此举能产生示范效应,在全国推而广之。 作者:高福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