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 生命时报专题 > 正文

认识艾滋病中国用了20年 认识丙肝需要多少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13:37 生命时报

  今年12月1日,是第十九个“世界艾滋病日”。2003年12月1日,在北京地坛医院,温家宝总理的手与艾滋病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感人的一幕不知温暖了多少艾滋病感染者的心,也提醒我们,艾滋病人需要我们的关爱。如今,防治艾滋病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与艾滋病有着相似感染途径的另一种传染病——丙型肝炎(以下简称丙肝),尽管感染者远超过艾滋病,公众知晓率却极低。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庄辉感慨地说:“我衷心地希望总理能握一握丙肝病人的手。疾病防治需要远见卓
识,政府、医务工作者、患者都要努力。”

  认识

艾滋病,用了二十年

  1985年,一名美籍阿根廷艾滋病人死于北京协和医院,这是我国首例艾滋病病人。1989年,云南发现26例HIV阳性患者,这标志着艾滋病已从国外输入发展到国内播散。到了2000年,中国地图上已没有被艾滋病遗漏的省份。2002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浙江大学演讲时疾呼:“今天中国事实上正处于艾滋病祸害爆发的边缘!”艾滋病的阴影,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也积极行动起来,在今年的艾滋病日,很多人参加了有关的宣传活动,有些企业甚至发起了“艾滋行走”AIDS walk活动,以呼吁大众对艾滋病提高警惕。

  与此相对应的是,丙肝流行的紧迫形势,却被大众忽视了。尽管根据局部调查数据估算,目前我国丙肝感染者已经达到4000万人。直到1992年,我国才开始在献血时筛查丙肝病毒(HCV)。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科主任侯金林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1992年以前感染的丙肝患者,有些已经开始发病,估计再过10年,大量丙肝引起的肝硬化、肝癌病人就要浮出水面了。“而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今天还不知道自己感染了丙肝”。

  丙肝危害比艾滋病大

  “丙肝和艾滋病有些相近之处。”庄辉院士介绍说。二者传播途径类似,都是通过输血、吸毒等途径传播,因此高危人群重叠。由于这两种病毒都是RNA病毒(乙肝病毒是DNA病毒),变异很快,因此不易开发出疫苗来预防。

  但是,丙肝的危害绝不亚于艾滋病,甚至更大。庄院士说,无论儿童还是成人,如果不接受治疗,70%—80%的丙肝感染者会转为慢性病人。而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仅有5%—10%会转成慢性。更糟的是,丙肝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比例都在乙肝之上。美国的统计表明,丙肝若不积极治疗,20年后发生肝硬化的比例为10%,30年后则为20%。侯金林教授告诉记者,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感染病毒后病人可以很多年没有任何症状,而一旦发病,往往病情已经很重了,因此,“丙肝是一个‘零存整取’的过程,”他语气沉重地说:“尽管目前患者还没显山露水,但再过10年,就会出现大量肝硬化病人。对于肝硬化病人,抗病毒治疗都不能用,治疗起来会非常麻烦。”据此,侯教授认为,无论从发病人数还是远期后果来看,丙肝的危害远大于艾滋病。

  别让漠视耽误了又一代人

  危害虽大,中国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科终身教授翁心华告诉记者,目前,由于我国严格监管血液安全,新感染的丙肝患者已在不断减少。并且,令人备感鼓舞的是,目前使用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治疗丙肝效果很好,对于非1型患者来说,80%能治愈,即使难治的1型,也有50%能治好,比强调“长期治疗”的乙肝乐观得多。

  因此,控制丙肝关键在早发现。今年欧洲9月26日“世界肝炎认知日”的口号是Get Tested,就是号召大家去化验丙肝。该查什么呢?庄辉院士说,一是查抗体,二是查RNA,三是查丙肝的核心抗原。在我国,很多医院都能做抗体检查,价钱也很便宜,如果发现阳性再去专科医院进一步检查,一旦确诊,就要进行正规治疗。

  和乙肝患者一样,丙肝患者也面临社会歧视带来的巨大压力。翁心华教授指出,不少丙肝患者,不幸同时也感染了艾滋病,他们更容易受到歧视。对此,侯金林教授指出,要消除歧视,必须广为传播正确信息,消灭无知。庄辉院士则倡导从政府一级开始重视丙肝的防治,他说,我国的脊髓灰质炎和

天花消灭得比某些发达国家还早,就是因为政府重视。

  “有重视才有成功的可能,脊髓灰质炎、天花是这样,艾滋病是这样,丙肝也依然如此。”

  本报记者 张彤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