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丛林里的死亡之师(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07:04 新京报 | |||||||||
一批中国驻印军军官合影,后排中者为龙英。 中国远征军在印度的兰伽公墓。龙英供图 龙英老人说,在缅北丛林生存第一。罗昌敏摄 背景 中国远征军 太平洋战争初期,同盟国连连失利,日军迅速占领菲律宾、泰国等地,缅甸成为东南亚惟一未被日军占领的国家,战略地位日显重要。为了保卫缅甸这一战略要地和中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中英两国于1941年12月23日成立中英军事同盟。
1942年1月4日,日军开始进攻缅甸,英缅军节节败退,日军迅速进逼仰光。 这时,英方才吁请中国军队入缅援救。正当中国远征军兼程挺进缅甸时,英军却于3月8日轻易放弃仰光。在前3个月的激烈战斗中,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开始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5月上旬,中国远征军因战局失利而开始撤退。撤退所经之地,都是高山密林,时值雨季,泥泞难行,加之给养不足,部队饥疲交困,疫病流行,撤退途中伤亡甚重。到8月初先后撤到印度和滇西时仅剩4万人。其中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以身殉国。 黄昏的太阳已经落入树梢,留下金黄的斑点,打在龙英的脸上。在丛林里爬爬停停已经一天,龙英累了,他躺在一棵枝叶浓密的大树下喘息。 1942年3月,日军占领缅甸首都仰光。根据中英在前一年12月23日签署的《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出缅支援英军。3月中旬,中国先头之师200师赶到仰光以北同古,与日军遭遇;与此同时,新22师在廖耀湘指挥下,赶至同古以北的南阳向敌进攻。 龙英是中国远征军新22师66团1连连长,在缅甸南阳的战斗中,他的腿被手榴弹炸伤。从那时起,被日军冲散的他就靠胳膊支撑着追赶部队。 这时,远处传来汽车的轰鸣声,师长廖耀湘的专车经过大树旁,龙英得救了。因为师部有较好的医疗条件,龙英的伤势很快痊愈,回到团部时,团长谢蔚云竟一时认不出他。 此时的龙英面黄肌瘦,头上已经没有一根头发,像剥了壳的熟鸡蛋。 60多年后,龙英已是90高龄,须眉皆白,步履蹒跚,但思维清晰,叙述有条理。对于1942年的远征,龙英认为,由于对日军力量的错误判断,战争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伏笔。英军遇到日军攻击就轻易撤退,而中国远征军则不断向南推进,孤军深入,始终未能得到英军的有力配合。 5月上旬,中国远征军因战局失利而开始全面撤退。最终,10万余众的中国远征军仅存4万。当时,国民党军队参谋总长何应钦也不无感叹:此次入缅参战,“自始至终战况均呈被动之态势,虽官兵奋勇用命,实难挽救全局,实为憾事”。 筹粮 “我知道这个任务无法完成,但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明知前面是刀山也得闯过去。” 刚到团部报到,龙英便接到一个艰难的任务。 “团长要我带上一连的士兵,为本团筹集十日的军粮。”龙英回忆,团长是很严肃地下达任务的。 关于军粮问题,1942年5月之前,英军负责向远征军供粮。可英军在慌不择路地逃离缅境,向印度撤去,中国军队的粮食补给,立刻面临困境。 而据杜聿明后来回忆,1942年4月,在远征军一部驰援被围英军之时,东路阵地罗衣考又陷敌手,中国远征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危境,只好北撤。与此同时,4月28日,日军攻占腊戌,切断滇缅公路。 5月1日,日军进占曼德勒,中英军队被迫分别向印度和中国境内撤退。 1942年5月,杜聿明的第5军除200师以外的其余部队沿曼(德勒)密(支那)铁路北撤,想从密支那东绕回国。不想先头部队96师,还未到密支那就遭遇先机占领密支那的日寇部队拦击。杜聿明命令96师避开日寇,由孟拱北入山,从东绕回国。这时军主力也决心绕一大弯,深入大山绕过密支那回国。于是大部队先到曼西,再图北上。 从地图上目测,自曼西北入大山,最多十日便可到达山中一居民点———打洛,所以部队只携带了十日粮食,谁知这一走就是二十多日。 而此时,龙英的1连早已残缺不全。清点了一下,只有6个士兵可调,而且都是受伤留在团部指挥所的士兵。 “我知道这个任务无法完成,但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明知前面是刀山也得闯过去。”龙英说,表情一脸平静,“其实,我们赴缅援英抗日,本来就是知其不易而为之。我们实力不如日本人,只能一点一滴地消耗他们的力量,用无数的生命去换最后的胜利”。 加上龙英,7个衣衫褴褛的军人消失在营地东面的丛林里,他们中有军需长李高芾,文书上士王福义,号兵江水洋,下士胡凯。还有两个炊事兵的姓名,龙英已经记不清了。一路上,随处可见东倒西歪的中国军人。 两天下来,他们找到的仅有两个村庄,都已人去楼空。“当时其他部队也在找粮食,缅民都躲起来了,我们去哪里征粮?”龙英对于60多年前那次任务,依然表现出不可理解的神情。 失落笼罩着这支寻粮小分队,但寻粮行动在继续。又是一个不见一人的村落,七人正准备离去,一头大黄牛从丛林中慢悠悠地晃了出来,鼻子上还拖着半截绳索。它直向井口走去,立在水槽边不走。 在这个旱季的缅甸,牛和人一样,饥渴难耐,除了深井,其他地方很难找到水源。龙英立刻叫人打水饮牛,把牛牵走,充作军粮,打道回营。“这个时候,良心和军纪已经置之脑后了,生存第一。”身处回忆中的龙英呵呵地笑了,伸出一根食指。 遭弃 “我们在退,日本人在后面追,大部队不可能为了几个人停滞不前。” 当寻粮小分队接近曼西营地时,在沿途十多里森林中,龙英发现,友军部队已经人去林空,只留下一些遗弃的物品,诸如自行车、公文包、行军床之类,还有一堆堆纸灰。 “我摸了一下灰烬,都是凉的,说明他们已经走了很长时间。”龙英说,那个时候,他感到情况有些不妙。 小分队加紧向曼西奔去。进入曼西,果然已是一座空城。“当时我就想,怎么这么不幸呢?老是被人放鸽子。”说到此,龙英呵呵了两声。经历了人生的各种沧桑,此时的龙英对于过去的一切既是记忆深刻,又是淡然处之。 在台湾的回忆录文章中,有关于龙英在远征中几次遭弃经历的记载。其中有一次是1942年4月25日,龙英奉命去英军基地当联络官,谁知英军半夜悄悄撤退,他因为长途劳累,睡得过于深沉,被撂在了营地。四月的缅南是一年一度的旱季,龙英走在异乡的土地上,感到孤立无助,又饿又渴,却又不敢擅自进入缅民的村庄。半夜,龙英摸进了一个独立的草棚楼下。那是一处看瓜的棚子。 一个好心的老头,送给了龙英急需的食物和水,并告知了部队撤退的方向,龙英才得以获救。 “当时有些不理解,但现在想来,也可以理解,都是被逼的。我们在退,日本人在后面追,大部队不可能为了几个人停滞不前。”龙英解释。 在曼西,龙英叫李高芾寻一条牛车路向西侦察,看部队有无向印度去的迹象,又叫江水洋向北侦察,其余人则留下做饭,割草喂牛。大约一小时过后,李回来报告,部队没有向西的迹象。江报告说向北有一条小路,再往前有条河,由北向南,沿河小路上有骡子和马的粪便。 龙英是个下级军官,很多军情无权知道。根据经验,他判断大部队已经向北撤离。从曼西向北望去,高山向北延伸至天边。 这便是被幸存老兵称为绝路的“野人山”。 自焚 因为他们不能跟随大军爬山,又不愿做俘虏或让鬼子残杀,便集体“自焚”。 1942年,中国赴缅作战部队共有3个军的兵力。 在撤退时,史迪威令部队退守印度。孙立人的38师听从了史迪威的话,据称是因为孙立人在西点军校学习过,与史是校友。但是第5军军长杜聿明召集各部将领商讨后,决心照蒋介石命令向国境撤退,结果走进了野人山这条绝路。 据杜聿明回忆,第五军直属部队之一部、新22师及长官部所属各单位如交通部处长唐文悌、铁道兵团团副张学逸所率的交通员工,暂编团运输大队及英联络官二人等由曼西北后转打洛到新平阳,因雨季延时二月余,后又奉令改道,至七月底到印度境内。 缅北的黑森林覆盖着千峰万壑,也覆盖着第5军4万多远征军长龙般的队伍,跟在后面的是,稀稀拉拉的落伍士兵。 当时的缅甸境内,缅民已受日军蛊惑,视华人和英军一般仇恨。在从曼德勒到曼西道路上,总能看到掉队士兵被缅刀砍死的惨状,这一幕让龙英挥之不去。 仰光大学历史系教授玛格利特·黄认为,当时的缅甸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缅甸人民深受百年殖民统治的苦难,非常憎恨英国人,非常渴望民族独立。昂山将军为首的爱国志士曾秘密到中国寻求帮助,但未能取得联系。结果被日本利用,因为日本答应帮助缅甸打英国人,让缅甸取得独立。 1991年,龙英看到同学邱中岳将军在台湾所著《远征》第二卷得知,约有1500余远征军伤病员,在部队进入野人山前自焚,因为他们不能跟随大军爬山,又不愿做俘虏或让鬼子残杀,便集体“自焚”。 新22师野战医院护士刘桂英证实,部队在进山前没有动员,但要求把大炮之类的重型装备(汽车、装甲车、大炮等)都毁掉。 进山时杜聿明把伤兵集中起来开会说,现在形势如此,爬山带不走任何伤兵,你们留下来也活不了,马到悬崖回不了头了,自谋出路吧。有的伤兵让战友留下汽油,自焚了。刘还听人说,看见有人自焚,军长跪下来向他们磕头。 从曼西往北,正是野人山的入口。龙英只是记得,第1连有一个生病的炊事兵,曾被要求集中去乘车,之后至战争结束,此人依然下落不明。 “第5军号称机械化部队,有一个战车团、汽车兵团和炮兵团。这时部队要上山,山中没有公路,只好把这些车辆和重炮破坏掉。”龙英对于“自焚”这一说,表示了理解。 友谊 “我这么落魄,不能让他跟着我受苦,而且我得公平对待每一个士兵。” 从飞机往下看,缅北是一望无际的崇山峻岭,无边无涯,就像整个地面只有山没有别的地形。缅甸东面与中国云南诸山脉相邻,北面则和中国的西藏接壤,西面与印度相连。山脉走势是由南向北,山势越来越高,山中水流由北向南。四五月是缅甸的旱季,山中水流大半干涸。 自进入野人山区后,龙英一行夜夜露宿野外,大树为顶,大地作床。“森林狼像小黄牛这般大,碗口粗的蛇经常能见到,还有印度虎,人少了可是寸步难行。”龙英说。 狼好对付,但有一种叫“蠓”的小虫,最让人痛苦不堪。此虫俗名“小咬”,国内称之为“沙蚊子”。被咬时,只觉得痛,但怎么也找不到蚊子。它可以钻入头发咬人,防不胜防。出恭时,裤子一退下,屁股上已经火烧火辣痛起来。 日军的追赶仍在继续。一路上,水路、旱路接着来,需要经常下水,上岸,再下水,再上岸。每次下水,龙英总要脱去袜子和鞋子,而士兵们都是赤脚行走,没有龙英这套程序。龙英知道士兵心里有意见,因为这会耽搁时间。 “不脱了。”龙英横了横心。只一天,鞋底和鞋帮便分了家。龙英干脆赤脚行进,可脚底被水泡涨了,经不起磨,便看见鲜红的嫩肉,很快流出血来。 黄牛走的也慢,成了累赘。负责赶牛的江水洋,心急,把牛往死里打,还嚷着:“吃你的肉。”士兵们都想着宰牛,可毕竟这是筹粮的成果,宰了以后,大家还是得背着走,也是累赘,于是,龙英不同意。 考虑再三,龙英感到形势严峻,不能让大家跟着自己送死。他叫大家坐下来说:“我的脚不休息几天会更坏,只能等脚好了再上路。你们可以先走,我不能连累大家。剩下的粮食大家平分,牛由我来赶。”说完叫李高芾分粮。 没有人表态,龙英便命令李动手分米。李高芾站了起来,主动要求留下陪龙英,并建议给龙英两份米。“我一下子就拒绝他了,我这么落魄,不能让他跟着我受苦,而且我得公平对待每一个士兵。”回忆起分粮这一幕,龙英依然对自己当时的做法感到满意。士兵敬礼完毕,背上行囊,消失在丛林中。李高芾却怎么也不愿离开。李高芾有他的理由:湖南人是讲义气的。龙英和李高芾同是湖南人。 此时,正在崇山峻岭间推进的大部队,由于给养困难,进展缓慢。据杜聿明回忆,本来预计在雨季前可以到达缅北片马附近,可是由于沿途可行之道多为敌人封锁,不得不以小部队牵制敌人,使主力得以安全转进。因此曲折迂回,费时旷日。 而在遮天密林深处,还有两人仍在试图赶上部队。尽管双脚严重受伤,但无休止的休息只有死路一条。李高芾建议龙英骑在牛背上赶路。密林中,一人骑在牛背上,一人挑着两个背包,无声地前进着。 死亡 龙英在地上用弯刀挖了一个长方形的土穴,拿毛毯裹着尸体,吃力地将尸体推入土穴。 因为龙英的烂脚恢复得很慢,两人走走停停。搭棚、找水、煮饭的活全部落在李高芾一人身上。 1942年5月22日,星光下的那姆赫京河显得静谧而幽深,几具尸体散乱地倒在河边。李高芾安顿好龙英,便只身提起两只水壶,牵着牛向河边走去。不到一个小时,李便回来了。肩上多了一个英军背囊。 李把水递给龙英,自己从包里取出两双英军皮鞋,说:“山下小河边躺着七八个死人,看样子是英国军人,走不动饿死在那里的。这鞋是从他们脚上脱下来的。”“还有红药水、火柴、军用弯刀。”李高芾兴奋地把物品在龙英面前晃了晃。 龙英黑瘦的脸上也绽出笑容。火,对于落伍者来说,尤其重要。因缺火而死在山中的人仅次于饿死的。煮食不但需要火,烘干身上的湿衣需要火,夜间驱走野兽和蚊虫也需要火。刀也是关系人存亡的要件。在雨天,每晚都需要用刀砍树支架一个雨棚,没有雨棚,难以入睡。 更让他们欣喜的是,包里面还有一张地图。龙英仔细查看了地图,把从曼西向北的地形一一对照,发现之前一段路已经走错了,现在必须从原地东转,才能找到大部队撤退的线路。 5月23日晚,天黑了下来,森林显得更黑。李高芾点了一堆火。龙英让忙碌了一天的李高芾先睡,自己负责放哨。眼皮越来越沉,龙英以回忆往事支走困倦。 此时,李高芾翻了一个身,只听“哎哟”一声,龙英立刻被惊醒,原来自己还是睡着了。一条二尺来长的花蛇正从李的腿间向草丛蠕动。龙英马上奔过去挽起李的裤子,发现左脚踝骨上有两点血红的伤痕。龙英立刻用布条将伤口上端的小腿扎紧,防止毒汁循血液扩散,再用红药水涂在伤口。但肿胀不断上延,不久,李高芾便昏迷,不省人事,没到第二天早上就毒发身亡。 “士为知己者死。他是我的好兄弟!”龙英嘴巴微颤,眼神凝滞。 火堆燃尽了最后一丝温暖,飘出一缕青烟。太阳慢慢爬上了树梢,在李高芾的尸体上洒满了点点黄金。龙英在地上用弯刀挖了一个长方形的土穴,拿毛毯裹着尸体,吃力地将尸体推入土穴。 雨季 在沿途废弃的雨棚中,几乎每个棚子都有死人。龙英确实累了,在死人堆里,他就睡着了。 一棵棵参天大树直插云间,构织成暗不见天日的阴惨环境,将士们在跌跌撞撞中艰难爬行。 “高芾,你安息吧!”龙英向坟墓敬了一个礼,转身沿着河边的小路,踽踽而行,举目四望,但见山高林密,阴森吓人。大树上爬满了猴子,在树梢间蹿来蹿去,有时哇哇大叫,让龙英不寒而栗。 夜晚,为了吓唬山中野兽,龙英把钢罐放在身边,不时用木棒敲击一下。瞌睡实在抵不住,就站立起来,但站着也能进入梦乡。 哗哗哗……响声惊醒了龙英,原来是大雨打击树叶发出的声音。一年一次的雨季提前来临了。缅甸的雨季从六月到十月,雨量接近世界雨量之最。 大雨容易导致山洪暴发,溪涧湍急难渡,欲进不能,后无退路。 5月25日,翻过一座大山,龙英发现六七九高地北侧沿路有一堆堆灰烬,一丝微笑掠过他的脸上。 27日,龙英碰上了师直属部队三个落伍兵。龙英的出现让三个兵大吃一惊,他们以为自己是落在最后的人。知道部队就在前方不远处,龙英生起一线希望。28日,龙英挣扎着前行。一天才爬上海拔3865米高山的半山腰。他发现许多中国士兵的尸体,其中有前几天离开他先行的江水洋等四人。他不禁想起了李高芾。 雨不算大,但整天未停。雨季的丛林是蚂蟥的世界,遍地皆是。“人在路上走,它们昂头直立在树叶、草叶上等候,稍一接触,就上了人的身。有的蚂蟥很小,通过衣服缝隙钻入皮肤,不知不觉中,它已把你的血吸了出来,等你发现时,蚂蟥已经变得又粗又大。”龙英说。 在沿途废弃的雨棚中,龙英发现,几乎每个棚子都有死人。龙英确实累了,在死人堆里,他就睡着了。此时,大水挡住了部队的去路,66团通信排长胡义仁惦记着龙英,他派了排副吴丕生带了3个列兵回头寻找龙英。胡交待,务必找回龙英,不能走,就抬回来。 第二天清晨,士兵在一个个棚子里寻找。黄牛吸引了一个士兵的眼球,他赶过去,发现龙英一身水湿,挤在死人堆中。 “是胡义仁给了我第二条生命。”龙英感慨说。 撑死 “饿了这么多天,一旦有了食物,很多士兵都吃到撑死。” 雨一直下。 天黑了下来,一个人冒雨来到龙英棚子,此人叫张振国,是团部军医。张把备用的药物给了龙英。 龙英很感激,张劝慰说:好好调养,团长已把坐骑灰骡子宰了,我给你向他要点来。说完就消失在雨夜中。 胡义仁告诉龙英,全团到此骡马已经宰杀完了,士兵已经吃了三天芭蕉豆了,你带来的那头牛,可以解决一个排的吃饭问题。 杜聿明的回忆录显示,自六月一日以后至七月中,缅甸雨水特大,整天倾盆大雨。原来旱季作为交通道路的河沟小渠,此时皆洪水汹涌,既不能徒涉,也无法架桥摆渡。雨下个不停。原来预计从印度派飞机空投军粮,但因雨季云比山峰低,飞机不敢低空飞行。“雨是致命的。 雨季是蚊虫繁殖最旺的季节,恶性疟疾夺去了一批批官兵的生命。六个小时的发烧就能夺去一个人的性命。“龙英说。 不知从何起,月亮爬上了树梢头。“晴了!”胡义仁首先叫了起来。整个部队一下子都没了睡意,兴奋地要渡河,要空投。团部留在原地,拍电报至重庆,要求空运食品。重庆联系印度,通过点火生烟引来飞机空投食物。 “饿了这么多天,一旦有了食物,很多士兵都吃到撑死。”龙英摇了摇头。 至八月初,第5军各部才抵达印度,当时38师已经到达两个月,他们是从缅中向西入印的。据杜聿明《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记载,此次撤退,第五军伤亡人数达14700人,是战斗死伤人数的两倍。 而龙英估计,第5军死伤人数应该在21000人左右。“分析一下,其实是史迪威的错。但作为军人,只有一个天职,那就是服从。”龙英坚定地说。 (感谢湖南省桃源县民政局、县委宣传部提供采访支持)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吴学军 相关专题:新京报抗战专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