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京报抗战专题专题 > 正文

八旬老人回忆抗战:见了八路军迷上打鬼子(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04:14 新京报
八旬老人回忆抗战:见了八路军迷上打鬼子(图)

   张凤山老人手抚石碑忆当年。石碑上刻着,1940年,“小白龙”白乙化率部在沙塘沟村作战一天,歼敌200余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八旬老人回忆抗战:见了八路军迷上打鬼子(图)

张凤山


八旬老人回忆抗战:见了八路军迷上打鬼子(图)

传奇式英雄白乙化


  村子自办的抗日战争纪念馆,是80岁的张凤山老人常去的地方。凝视墙上的抗战老照片时,他面色凝重。但一聊起当年村里的抗日斗争,他又马上神采飞扬。

  听八路军讲打鬼子的故事

  延庆大庄科乡沙塘沟村四周环山,村民们历来尚武。张凤山说,他小时候,村里的男
人都是枪法极好的猎人。沙塘沟的神枪手远近闻名,附近的土匪都不敢到村里横行。

  七七事变后,察南十县(包括延庆)沦入日伪手中。日伪在大庄科设立伪警察局,伪满洲军35团2营300多人进驻大庄科,由几个日本鬼子坐镇营部。

  日伪营部一驻扎,就开始到周围村庄进行清剿。距离大庄科十几公里的沙塘沟村地处深山,暂时没有殃及。但村民们开始担惊受怕,派人到高处站岗。13岁的张凤山和家里人收拾好几个包裹,甚至做好了逃出村子的准备。

  张凤山回忆,还没等日伪祸害村子,八路军先来了。1938年10月,八路军宋(时轮)邓(华)支队一部到了沙塘沟村。村民们纷纷把战士们请到家里住下,给他们做饭做菜。

  张凤山家里住着7名八路,家里人吃什么八路军就跟着吃点。几天时间,张凤山一直听战士们讲打鬼子的故事,听得异常过瘾,不禁对当八路打鬼子心驰神往。

  1938年底,八路军离开后,他们留下的党员在沙塘沟村秘密成立了党支部,这是平北地区第一个村党支部,沙塘沟村因此被称为“平北第一村”。

  对“小白龙”团长记忆犹新

  张凤山兄弟姐妹8个,他排行最小。到1940年,他的4个哥哥都参加了八路军,他年纪较小,不够参军年龄,就参加了村里的民兵组织,站岗放哨。

  1940年5月,八路军晋察冀军步兵第十团团长白乙化率第一营和团直属队到达沙塘沟。八路军事先通知村民们躲到了山里,当时张凤山的心怦怦跳,既害怕又激动。第二天上午,3000多敌人闻讯杀来,将一营团团包围。白团长率部拼死反击,这场血战一直进行到天黑,十团歼敌200多人后撤退。

  张凤山对人称“小白龙”的白团长至今记忆犹新,“他一脸黑黑的大胡子,高大威猛。”在战斗间歇,张凤山特意跑到碾子沟的卫生所看了八路军伤员,“当时没害怕,就觉得他们个个是汉子,想当八路。”十团撤退后,恼羞成怒的日伪军闯入沙塘沟村里,将村民家里剩余的东西劫掠一空。两位村民因为隐蔽地点暴露,被敌人抓住,乱刀刺死。眼见如此惨状,张凤山再也忍不住了,马上辞别母亲,到区里参加了游击队,那年他不满16岁。

  第一次参加战斗活捉汉奸

  游击队里条件异常艰苦,张凤山一开始连步枪都没有,他所在小队33人只有10来杆枪。其他人拿着大刀等作武器,张凤山空手跟着队伍跑。队员们都知道弹药宝贵,所以碰见大队敌人就躲,遇见三两个掉队的敌军,游击队就捉活的。

  张凤山第一次参加战斗是捉汉奸。那天,游击队得到消息,两名汉奸出了大庄科伪军据点。游击队马上在沿途树林中埋伏好,中午,两名汉奸蹬着自行车优哉游哉地走在路上,张凤山他们突然一拥而上,把两名汉奸踹倒在地上,下了两人的枪,把他们包粽子似的捆了个结实。

  两名汉奸当时吓得直哆嗦,而张凤山则激动得发抖,心里直喊痛快,“不费一枪一弹也能捉敌人哪!”两个汉奸随后被送往区里处决。

  最初,张凤山所在的游击小队在沙塘沟附近山区活动,后来到了昌平。队员们到处走山路,有时候要连夜急行军,避开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经常在山头、林中露宿。游击队有时在附近村庄落脚,老乡们像家人一样对待他们,拿出埋藏的粮食给他们吃。

  1941年春,日伪军对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地处中心区的沙塘沟村被烧得只剩一间房子,村民们被迫躲到附近深山里居住。张凤山那时随部队转战到了河北,组织上找他谈话,把这个噩耗告知他,并批准他回家看看。

  心急如焚的张凤山一番思量后,还是没回家,“队伍上缺人,还是别走了。”不久后,他得知家里人没事,才把提在嗓子眼的心放下了。

  遭遇战开枪放倒三个敌人

  几个月后,张凤山领到了一支步枪,他高兴地整天抱在怀里。但是这种枪质量很差,每次只能装一发子弹。子弹打出去,枪栓就打不开了,倒不出弹皮。再次装弹要把弹皮抠出来才行。

  张凤山很是遗憾,他没有用这个蹩脚的枪打死一个敌人,就又换了一把枪。“更换的新枪用着顺手了,”这种枪一次能装5发子弹,不过游击队员每人就两发子弹,最多5发。张凤山身上鼓鼓囊囊的子弹袋里装的都是高粱秆、老草皮,“是为了蒙敌人的。”后来,张凤山被编入5支队40团特务连,他记忆最深刻的战斗在那时发生了。特务连与几百名日伪军遭遇,那时游击队员手榴弹多,看见敌人走近了,就一顿手榴弹乱炸。张凤山用枪放倒了3个敌人,这是他第一次击毙敌人。

  长期的山路奔行和营养不良使张凤山的身体异常虚弱。打了一段游击后,他就得了哮喘,经常跑着跑着喘不过气来。

  1944年,张凤山因哮喘离开队伍回村,作为村里的民兵干部与敌人继续斗争。放哨、埋地雷是他和战友们的职责。即便是村民们搬到了山里,敌人仍不时来扫荡。

  村民们也丰富了斗争经验,每次看见敌人,民兵们飞快通知乡亲们,大家马上离开窝棚,往远处更高的山上跑。

  抗战胜利后,村里人陆续下山重建了房子,张凤山4个当八路的哥哥回来了3个,有一个哥哥在打鬼子时牺牲了。

  如今,张凤山的身子骨依然硬朗,儿孙满堂的他得享天伦之乐。闲暇时间,他会到村子附近的抗战遗址转转,那里有卫生所、藏粮洞、补给处,还有村里的纪念馆,都是他流连的地方。

  人物档案

  姓名:张凤山

  年龄:80岁

  职业:延庆大庄

  科乡沙塘沟村农民

  抗战经历

  1938年,八路军一部路过张凤山的家乡。听过八路军讲述的抗战故事,张凤山萌生当八路打鬼子的愿望。

  1940年,亲眼见到八路军晋察冀军步兵第十团团长白乙化率部与日伪作战,认为八路“个个是汉子”,坚定了参军抗敌的决心。

  不满16岁的他告别家人,步哥哥后尘参加了抗日游击队,转战延庆、昌平等地,曾和战友一起活捉过汉奸。

  在一次遭遇战中,他开枪打倒了3个敌人。因为哮喘病,张凤山1944年起转回村中担任民兵。抗战胜利后,他4个当八路的哥哥回来了3个,有一个哥哥在打鬼子时牺牲了。

  链接 “小白龙”白乙化

  白乙化,字野鹤,满族人,1911年6月11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石汤峪村。

  年少时上过东北讲武堂步兵学校。1929年离开讲武堂到北平入弦达中学补习,同年秋考入北平中国大学。1930年秋,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秋,白乙化只身从学校返回辽阳,联络有志之士,秘密积蓄力量。

  次年,他离家出门,与其他3位同志从伪警察局夺走10支步枪,组织起一支抗日义勇军,自任司令,队伍迅速扩展到3000余人。

  1933年春,被国民党32军强行缴械,遣散。

  1939年底,华北抗联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步兵第十团,白乙化任团长。

  自此,他率部活跃于自己创建的丰滦密抗日根据地,并沉重的打击日伪军。

  他曾多次受到挺进军首长的表扬。丰滦密人民把白乙化看成传奇式的英雄,称他为“小白龙”。

  1941年2月,白乙化在密云指挥战斗时,不幸被敌人冷弹击中头部牺牲,年仅30岁。

  1984年,白乙化的牺牲地建成白乙化烈士陵园。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郭冀远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郭延冰

  相关专题:新京报抗战专题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