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央视《经济半小时》专题 > 正文

经济半小时:回顾西藏四十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1日10:33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回顾西藏四十年

《经济半小时》8月30日播出节目《西藏四十年》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经济半小时》8月30日播出节目《西藏四十年》,以下为节目内容。

  今天来关注西藏。青藏铁路铺轨工程8月27日胜利通过唐古拉山,到明年这条铁路就将全线通车,它将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多年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到时候内地的物资能够顺利地运上世界屋脊。明天是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西藏发生了怎样的翻天覆地变化?我们的记者鄢闻余沿着川藏公路进行了采访。

  沿川藏公路向拉萨的方向前进,在路边经常能碰到牧民在雪水化成的小溪边干活,记者在工布江达县就遇到了一户藏族人家。

  尼玛一家,是附近新生村的村民,他们身边流过的河叫尼洋河,是雅鲁藏布江的最大支流。在这里生活的村民虽然都已经在山下定居,但是水草丰盛的季节,他们仍旧会随着放牧的牛羊一起到山顶生活。离河不远的山坡上就是尼玛一家放牧的草场。在尼玛所在的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草场,放养多少牛羊,平常草场怎么保护都由村民自己说了算,现在尼玛一家放养了40多头牦牛,对于他们来说牦牛不仅意味着经济的来源,桌上吃的牛肉,身上穿的毛毡的衣服,都来源于这些牛。尼玛一家居住的地区,是西藏地区海拔较低的地方,平均只有3200米。2002年,尼玛承包了离家10里远的一块200亩的夏季草场,和一块100多亩的冬季草场。每年秋季他就会把自己的牛羊从这里搬迁到冬季草场去。虽然冬季草场的海拔更高,草场质量也没有夏季草场好,但是经过整个春夏的蓄养,那里的牧草足够他的牛羊吃过一个冬天。

  尼玛说:“我们有30头羊 40多头牦牛。”

  凭着这两年承包的冬夏两块草场,即使遇上大雪封山的年份,尼玛一家的牛羊也没有遭受损失安然过冬。靠这些牦牛,他每天都能出售酥油和牛奶,按照当地价格,一斤牛奶可以换到一斤粮食,出售牛奶的收入成了尼玛一家换取口粮的途径。除此之外,牦牛的价值也很可观,平均可以达到每头3000元,仅出栏牦牛一项,每年就能为尼玛一家带来上万元的现金收入。

  记者注意到,尼玛一家的住房是一所新建的二层楼,房间里是藏式的木器家具,二楼是阳台和一家人的卧室,屋子里仍然堆放着一些杂物,尼玛说他们一家是一个月前才刚刚建起新房搬到这里来的。在沿川藏公路前进的途中,记者见到路边的藏族村,几乎都像新生村一样,建起了醒目的楼房。

  西藏地广人稀,有时候记者在川藏公路上要走大半天才能碰到一个村庄。这些村庄虽然都在崇山峻岭当中,但是几乎每个村子都由盖着彩色房顶的两层小楼组成,看上去更像是一个个度假村。西藏的变化,从牧民的生活环境上,就能直接感受出来。我们记者就此也采访了西藏自治区的主席向巴平措,我们一起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向巴平措:“为了西藏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反农牧民提高生活水平作为我们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或者归宿。”

  向巴平措,藏族。自1970年起就在西藏工作。2003年开始担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 和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他始终认为西藏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的部分:首先是改善农牧民的生活。

  记者:“我们知道你就是昌都的康巴人,你感受到的藏族是什么变化?”

  向巴平措:“我们家在昌都镇,是种植蔬菜的,那么小时候应该说生活还是过的很艰难,但是我们感到幸运的是西藏和平解放了。”

  记者:“你在西藏工作几十年感觉西藏的变化是什么?”

  向巴平措:“我体会是比较深刻的是,现在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861块钱,这个收入不高,但是比79年增长了10倍,我们现在有信心、有条件经过

十一五五年时间,西藏农牧民的人均收入争取达到全国的中等水平。”

  向巴平措告诉我们,正是由于西藏自治区的发展战略是把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作为第一任务,所以西藏地区的居民收入得到迅速提高。然而,对西藏百姓来说,收入增加还只是一部分,要全面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收入的增加并不等于藏民的生活环境改善了,在尼玛家所在的工布江达县,就有很多百姓仍然饱受一种地方病的折磨,这种病就是大骨节病。

  目前从医学上还没有找到大骨节病明确的致病原因,更没有办法根治。不过,现在已经能确定,这种地方病和尼玛家的居住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他所在的新生村喝的全是河水,而这种水中含有腐败花草产生的硝酸,这就容易导致大骨节病发生。而要从根本上摆脱这种地方病,现在公认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集体搬迁。搬迁是唯一一个能让藏区农牧民摆脱大骨节病的有效办法。但是,搬迁也就意味着巨大的投入,这个难题可以说是对西藏当地政府的一次挑战。工布江达县是西藏较早开始实行集体搬迁、改建新房的地方,那他们是怎么面对这个难题的呢?

  工布江达县政府统一对全县需要搬迁的村庄作了整体规划,将水源和交通条件作为选择新址首先考虑的因素。对于农牧民建房的资金难题,工布江达县采取利用对口省市援建资金的方式,由对口援建的泉州市投资近1000万元,资助农牧民建房。

  工布江达县常务副县长郑国防:“如果盖两层房,每户补助16000元,盖一层补助8000,另外村里的饮水、道路、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也是我们援藏资金投入的部分。”

  泉州市投入的1000万元援建资金,为农民带来了每户平均1.6万元的建房款,再加上当地家庭平均每户3万元的存款,如果仍然不能凑够建房钱,就由农牧民向当地农业银行申请小额贷款。

  金达镇镇党委书记西热江才:“还差3、4万,作为党委党委政府,或者党委书记和政府镇长,带头帮助老百姓贷款,一年就能还30%也就是7、8千元。”

  让整个村的人都能凑够建新房的钱并不容易,西热江才告诉记者,为了让那些没有抵押物的农牧民也能贷上款,他们镇里的干部甚至用工资作担保,帮助农民贷了款。西热说他每个月的工资总共是2300元,他用自己十年的工资作为抵押,替金达镇的4户农民做了担保,让他们在新的搬迁地盖上了新房。政府补助一小部分,自己筹资一部分,尼玛一家今年年初一共花了14万元,在川藏公路边建起了了两层楼的新房。在他们的新居后面,就是村里安装的深水井的自来水管,曾经困扰尼玛一家几代人的大骨节病,可以远离新村农牧民的生活了。

  2004年,工布江达县有628户农牧民搬迁到新建的农房当中,并且喝上了干净的甜水。全县为该项目动用的外省市援建资金达1000万元,农行发放的小额贷款达1753万元。在县农业银行,记者看到了涉农贷款的上半年业绩报表,数据显示:对农房改造发放的贷款回收情况良好。目前,西藏地区的农房改造和搬迁正在由试点地区向全自治区推进。

  根据西藏自治区2000年的普查数据来看,全区有45%的县市流行大骨节病。而这些地区的总人口有116.2万,约占西藏全区总人口的一半左右。向巴平措主席告诉我们,他相信再过5、6年的时间,通过集体搬迁,西藏百姓将走出大骨节病的阴影。

  我们记者这次沿着川藏公路,由东向西进入了西藏。一路上我们记者发现了一条规律,越往西走,海拔越来越高,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相应的农牧民的致富手段也变得越来越少。那么,对高寒地区的农牧民来说,他们怎么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改善生活的办法呢?

  在海拔4000米的墨竹贡嘎山区,记者遇到的是罗布顿珠一家人,和尼玛一家不同,由于当地的气候环境差异,他们所在的村几乎没有优质草场,因此顿珠一家蓄养的牛羊只有3、4头。整个夏天顿珠一家就在山上采集藏药材,她告诉记者,从前村里人除了外出打工之外就没有什么获取现金的方式,自从山下建起了药材收购点,很多原来用作牲畜草料的植物,晒干以后都能成为卖价不菲的药材。顿珠每天都把新晒干的药材背下山来卖,这一个夏天他们一家卖药材赚到的钱已经超过了7000元。

  尼玛加热乡党委书记:“这里的藏民60%收入都是靠药材收入。”

  傍晚时候,我们随着罗布顿珠来到她所在章达村,这是一个海拔4200多米的高山地带,每到夏天这里的村民家家户户都会上山采集藏药。据统计现在西藏全区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农牧民,依靠出售药材增加收入,和以往藏民采集药材的方式不同,现在顿珠所在的村到采药的季节,都是集体进山采摘。当地乡政府与西藏的药业公司形成协议,组织村民进山,并且分时间划分每座山的采药期和禁采的期限。

  西藏药业股份公司李宝:“这样我们可以分区域进行采集,今年采这边的,明年采那边的,便于他继续生长,有利于保护品种的再生。”

  西藏的平均海拔在3800米以上,在这里的高寒山区分布着我国的很多珍贵的植物,仅植物类药材就有2600多种,当地藏民认为,只有他们生活的这片大山能得到人的尊重和保护,山民的生活也才能越过越好。

  采访结束后,向巴平措告诉我们,去年西藏农牧业的增加值已经达到了43.33亿元,粮食总产量96万吨,牲畜存栏数2509万只,基本实现了粮食、油类自给,人均占有肉、奶量/还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向巴平措说,世界屋脊将会成为西藏百姓的幸福家园。

  记者:鄢闻余 摄像:李慧 编辑:向华

  CCTV-2《经济半小时》播出时间:21:30、00:30、12:30、16:40

  相关专题:央视《经济半小时》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