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CCTV《大家》专题 > 正文

央视《大家》:从大巴山走出的国画家刘伯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17:14 央视《大家》
央视《大家》:从大巴山走出的国画家刘伯骏

刘伯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央视《大家》:从大巴山走出的国画家刘伯骏

刘伯骏


央视《大家》:从大巴山走出的国画家刘伯骏

刘伯骏所作国画


  开场白:画家刘伯骏在他20多岁的时候,曾经举办了一次非常轰动的画展。当时画展的名称是《潘天寿门生青年画家刘伯骏画展》。在潘天寿众多的弟子当中,能够获此殊荣的大概也只有刘伯骏一人。但是在这之后,刘伯骏却从我们的视野当中消失了五十多年。我们对这位“大家”的寻访,是在四川的大巴山中进行的。

  解说:

  在1993年6月6日的新闻联播中,曾对当天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一次画展作了如下的报道:

  解说:

  说到潘天寿,那是中国美术史上泰斗级的人物,被艺术界誉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四大家之一,是现代中国画史上最富传统修养与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传统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师。而提到他的学生,人们会马上想到吴冠中,赵无极这些在中国画坛上如日中天的名字。但是刘伯骏的名字,就连专门研究中国美术史的专家学者,也是一无所知。也就是在这次画展后,北京的媒体对这位不为人知的老画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被称为“中国的梵高”,是当代画坛的隐士。2005年7月,《大家》节目组远赴地处大巴山深处的四川省达州市,去探访这位被称为是有着传奇人生经历的已经84岁的老人。话题就从他的老师潘天寿先生开始了。

  访谈:

  主持人:您先谈谈您对潘天寿的印象,他对您的影响主要是什么呢?

  刘伯骏:潘先生他是非常注重人才,勤奋的学生他是特别喜爱。说句不好听的话,我自己由于是从山区、大山里头去的,是吃过苦头的。

  主持人:您那个时候是非常想离开山区到外面大世界去。

  刘伯骏:对的,想自己在绘画上能够学到。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什么当画家这些,主要是想着能学到一点真才实学。

  解说:

  达州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的边缘地区,辖区内70%的土地都是山地。在历史上,由于地处成都、重庆、西安三地的交汇点,是出川的重要出口,因此也叫通川。现在每年达州还有100多万人走出大巴山,去到外面的世界,开始新生活。而刘伯骏1921年就出生在达州宣汉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那是一个被大巴山环抱的小县城。大巴山奇绝的风景和家庭的熏陶,让这个山里的孩子一门心思的喜欢上了画画。1942年,21岁的刘伯骏考上了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写意花鸟画,这是当时中国艺术的最高学府和最新园地。考上艺专意味着这个山里的孩子终于走出了大山,也昭示着他会有一个不同于父辈的美好前途,而在艺专的学子生活,特别是潘天寿先生对他的谆谆教导,是他最难忘和最引以为豪的人生经历。

  访谈:

  主持人:潘天寿先生他其实在艺专的时候,他好像给大家留下个印象,他很少会给学生,亲自给他示范作画。

  刘伯骏:不示范作画。

  主持人:从来不?

  刘伯骏:从不。但是我确实太特殊了。

  主持人:您看到了?

  刘伯骏:我是给我作过两次画,这个确实是师生的缘分,确实是我的缘分。我看吴冠中写那个沧桑入画,他讲我跟潘老师学画学了一年多,从没看见过他画过画,我马上就想到我自己,我说你没有看到他画,我看到了。

  解说:

  在1993年的画展上,很多人都看出,刘伯骏的作品受潘天寿的影响很深,无论是表现的题材和表现技法,都有着潘天寿的影子。潘天寿画鹰是一绝,而刘伯骏也画鹰。当时参观画展的张爱萍将军就曾有感而发地说:看来潘天寿的弟子是没有画不好鹰的。而刘伯骏跟潘天寿学画是从1945年开始的。当时潘天寿刚任艺专校长不久,能够获得潘校长单独指导的机会,完全是刘伯骏自己争取来的。

  访谈:

  刘伯骏:我那个时候才三年级,因为他是校长,虽然没有授课,我都觉得是校长应该向他请教。我就把自己的习作选了一些,上晚自习的时候,我就趁大家上自习,我就悄悄跑到校长住的那个小院里头去了。他第一次看到我很惊诧,我走拢站起,给他行了个90度的鞠躬礼。我说:“潘校长,你没有来之前,我就很敬仰你,我思想上非常地想得到你的教益。”他说:“怎么怎么,进来坐进来坐。”就招呼我到他屋去坐。我就赶紧把画捧出来请他看。他看三四张他就甩,他不开腔。我晓得,我心里头很紧张,我说糟了,我画这样子不该请他看了,早知是这样子我不该来。我有点后悔,自己觉得面愧,太差了。他看到第六张,他说这张还蛮可以的。他是那个浙江口音:“蛮可以的。好的,这张好的。”哎哟,我心里头一下就落下来了。

  解说:

  让刘伯骏松了一口气的是他画的一张竹子。老师的一句肯定的话,他对刘伯骏的影响之大,恐怕潘天寿自己都没有想到。日后刘伯骏画了大量的竹子,这跟潘天寿当年的话肯定有着莫大的关系。

  刘伯骏:为什么我现在画竹子,一直是这样子坚持画,就是因为他肯定了,

  就肯定了。所以了这个考了第一,那我就是应该发挥这个特长。

  主持人:这是您第一次见潘天寿先生。

  刘伯骏:就建立了这个感情。过了大概又过了20天的样子,我又拿了一批画,我因为有了第一次,就不怕第二次了。

  主持人:看来当时做学生的时候胆子还是挺大的,直接找校长。

  刘伯骏:我在这方面,我为了要求学,要求高深,那就非得自己去闯。自己不闯,我给你说循规蹈矩,那始终是没有出息,没有出路。我就觉得也跟打仗一样的,你不主动出击,让敌人来打你,那你只有挨打,所以只有主动出击才好。

  解说:

  这一次受到潘天寿夸奖的是刘伯骏画的兰花。

  访谈:

  刘伯骏:他说着说着高兴了,拖了一张纸,他说你看这个撇兰执笔很重要,这点知识很关键,这个是关键。他给我讲你看要像这样子来,就给我做示范。我就看到他执笔这样子画。这就是第二次看到,我印象是最深。这次我觉得,从来没有像这样,那简直是,我这个脑壳,神经,这个脑神经充血一样的,兴奋得那个样子。因为开眼界,这才是真正是开眼界。

  解说:

  在中国画坛,潘天寿的指画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是公认的指画大师。指画在中国有着300多年的历史,是以手指代替毛笔进行创作的一种中国独有的画种。而刘伯骏是极少数得到过潘天寿真传的嫡传弟子。1993年,刘伯骏曾被请到中央电视台,现场画指画,让很多人第一次见识到了这种神奇的画种。

  而刘伯骏是怎样才获得潘天寿的真传的,这一过程也是充满趣味。这一次又是刘伯骏主动出击。

  访谈:

  刘伯骏:1947年还有半年我就毕业,这一年我如果不抓住学指墨画,那就完了,那就没有时间了。这个时候我就提出来了。我讲:“潘校长,我最喜欢的,我说我每一次看到你的指画,指墨画,我简直入迷了。”我就说下文。他也不问了,就看你下文,我说:“我很想请潘校长教我的指墨画。”“那个不行的!那个不行的!”

  主持人:拒绝您了?

  刘伯骏:我说怎么?“没有书法的基础,没有毛笔画的基础,你不要学指墨画,你差的。你在这方面还要很好地学书法,学毛笔画。你把这两个关,这一道关过了,然后再说学指墨画的话”。

  主持人:实际上是给您指出一条路。

  刘伯骏:我就听到这个,凡是他所说的,我都是把它如获至宝,我都这样子认真去看去做。他看到我练的四五张都是指墨画,他也不说好也不说坏,也不说你可以画不可以画,他都给你撂了,都撂了。然后我心里头就摸不透。

  主持人:您心里也没底了。

  刘伯骏:没有底了,我搞砸了,这怎么办呢?但是过了一个星期,吴茀之先生来上课,来上课啊,讲你星期天早上八点半,八点半你到校门口等我。

  主持人:是吴茀之先生跟您说的。

  刘伯骏:我也不晓得做啥子,我也不晓得,我只好准时我在那点等。等到了,我就跟他一路坐公共汽车,这时候才知道是到潘校长家里去。

  主持人:那时候他才告诉你。

  刘伯骏:他才跟我说。他说:“你看潘校长画画,你千万不要问这问那,我领着你看就是了。”我说晓得。他就开门进去。潘校长正在一张四尺三开大的材料,正在画指墨画,就画,画什么,荷花。正在画,我就看画。叶子画完了过后画杆,有时候是画杆就是这样子,就是这个手一拖,有时候是拿指,中指这带,有时候是三指并进。这个指画完了,这个指接起了,这个指又来了。他不然接不起。所以这一点,原来我根本就不晓得手指要并,要可以接,我一笔来画二笔去接,接不上去,根本就不懂。所以这个是诀窍。哎呀我看了,也就跟那次那个画兰草一样,当时开了眼界,大开眼界。但是他也不开腔,他也不招呼,他也不招呼吴茀之先生。吴茀之先生就站在这边看,我更规规矩矩的,不敢,大气都不敢出。就在那看 。画完了,一直看他画完,潘先生才讲你坐,我才坐下来。

  解说:

  没过多久,刘伯骏就毕业了。但是他与潘天寿的师生情谊并没有因此而中断。1947年,潘天寿突然动提出要为他举办一个个人画展。而且画展就叫《潘天寿门生青年国画家刘伯骏作品展览》。

  访谈:

  刘伯骏:我简直没有想到会给我举办画展。我说我没有钱。没关系,没有钱就在潘校长那个裱画点,裱画点做起,就在那里裱,先裱,展览了过后再付钱。这个我听到这个好高兴。

  主持人:画展的情况怎么样?

  刘伯骏:一个星期,看的人是比较多,因为当时这个画展,是命名为“潘天寿门生青年画家刘伯骏画展”。

  主持人:实际上是用潘天寿的名声,然后给您带来很多很多这个影响。

  刘伯骏: 对了,主要是他的名,没有他的名那画展根本都没人看。因为有了他的名,所以我也就受到尊重。而且是当地,你那几天这个请客那个请客,都把我请去。自己感到,因为我还年轻,才20多岁,自己感觉简直手足无措。

  相关专题:CCTV《大家》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