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档案之前传关键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17:34 mangazine.名牌 | |||||||||
马英九与同学卢正邦在大学时代与女同 马英九的不同之处,是在他55岁的时候,仍然保持了他年少时的真诚和坚信,以及几近于刻板的纯洁。 文/洛洛 蒋经国说他是“没有缺陷的年轻人”。
龙应台认为他“具有成为政治家(而非只是政客)的潜力”。 他是台湾多次民意调查中“最美的政治人物”。 在很多人心目中,他是2008年国民党夺回台湾政权的关键。 这个大人物的前传是什么样的? 我们曾经通过许多途径寻找一个人,他叫曾一豪,是传记 《马英九前传》 和 《少年马英九》 的作者,因为他为了寻找马英九的成长密码,曾经采访70多个人。台湾新闻界的朋友竟然都说现在找不到他了,而曾一豪,是一个化名。这是一个有点神秘的悬疑,现在我们可以找到的,是曾一豪先生的 《少年马英九》 。 说句老实话,看完这本名人传记,我一点也不觉得受到感动,或者任何鼓舞。 这样的好孩子和好学生,在盛产少年天才的中国,并不算什么奇迹。至于品格上的纯净,我想,大多数成年人都有一段那样纯净和理想主义的未成年岁月,虽然终究要被阅历颠覆。 让我惊讶的是,马英九的不同之处,是在他55岁的时候,仍然保持了他年少时的真诚和坚信,以及几近于刻板的纯洁。以至于他的同窗们尽管与他政见不同,仍承认现在的他,保有了少年时期的本色。 可以理解台湾流行的把他比郭靖,或者云州大儒侠,甚或哈里·波特之类,他确实是被命运的各种巧合成全的一个人,在虚构中这样的人物会出演一段传奇、成为一个英雄。 他有幸降生在一个有良好教育背景的父母组成的家庭,虽然并没有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在一个大家都很清贫的年代,他的环境至少可以保证父母给他严厉的鞭策和完整的教化,顺利的成长道路保护了他温文的个性。 他有他的调皮和不驯,也有青春期的青涩萌动,譬如会偷偷尝试吸烟的滋味,会在高中的时候偷偷参加家庭舞会学跳交谊舞,也会组织自己的社交小圈子“YC社”找女生出游,顺便秀自己的那手好吉他,甚至会和很多小男生一样,开始撰写宏篇巨制的武侠小说……只是他的调皮和蛊惑有限,没有超过家庭教养可以允许的界限。 他的家庭出身以及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他对自己所处的体制真心诚意地深信不疑,而免于加入1970年代激愤抗争、颠沛流离的一群。因为他努力成就的学养,以及对国民党意识形态的捍卫,他在学成之后直接进入体制的核心层面,成为高层刻意扶持和栽培的种子选手。他并不能完全适应官场逻辑,当他在权力角逐中日渐边缘化、地位逐渐下滑的时候,一个拥抱群众的政治时代来临了。当游戏规则和政治运作变得透明,当民意成为成败的最重要砝码,他重新成为偶像。 他并不是一个有很多故事的人。在他的前传当中,或许我们需要了解的只是那些转折和关键。 父亲 父亲马鹤凌是马英九人生的基石。 马英九说:“父亲就像是理论家,母亲就像是实践家。”虽然在母亲的支持和爱护下成长,每天还督促他读古文、念唐诗,但是严厉的父亲对他的影响更为深远。 马鹤凌一路指点着独子的仕途,但毕竟两人个性相差太多,经常意见相左。例如马英九第一次竞选市长前,原本已经说过一百多次不会参选,未料马爸爸却禁不住媒体的纠缠,透露出将会说服儿子投入选战,从此大众有了成见,觉得马英九只是个听话的儿子,自己根本决定不了大事。后来马英九的表现可圈可点,也逐渐有了自己抉择上的坚持,不过到了2005年竞逐国民党主席,马爸爸再度在镜头前和儿子唱反调,媒体一阵错愕,但也都体贴马英九的处境,老先生事件又快速落幕。好在马英九顺利当选主席后,父亲也同感欣慰。 小时候学校教育恶补成风,不补习仿佛就跟不上时代,刚好马鹤凌的中学同学开了一家补习班,表示愿意让马家小孩免费补习,没想到马鹤凌毫不留情地说:“你不要害我的小孩!”父亲不拘泥于世俗的勇气,一直深印马英九的脑海。 马鹤凌的父亲幼孤失学,做学徒出身,经商致富后深感失学之痛,就捐出善款助学,以“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作为家训,劝人读书为善。马鹤凌在马英九7岁时将家训告知,1987年马英九出版的第一本博士论文上,首页即标着这句家训,令马鹤凌十分感动。 在马英九的年少时代,马鹤凌曾以曾国藩的“唯天下之至诚,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胜天下之至巧”送给儿子为座右铭。 马英九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国民党的中央政治学校毕业生。这所学校的前身是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校长由蒋介石兼任。还未毕业的马鹤凌,在新婚时就响应蒋介石“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成为“青年军”的一员。 马鹤凌不是为功利而追随国民党,而是终身信奉三民主义的理想而成为一名称职党工。抗战胜利后,他曾本着 “民生主义” 理念,回到老家,召集家中佃农,把积欠的帐目全部烧毁。1949年,他在已经携家人逃到台湾后,竟然又只身返回大陆,劝说宋希濂率领他的12万部队到缅越边境去打游击。 正是因为基于理想行事,马鹤凌才会在官场玩不转,大多数时候都停在副职的位置上。他在担任国民党知青党部书记长、做青年工作的时候,曾经在校园举办“国会”改革探讨会,请资深“国代”、“立委”与学生对话,在学生中赢得好感,却在三个月内被撤换,成为“百日维新”。在赋闲后的低落情绪中,他却听到儿子说:“您的做法,让我在学校做人,抬得起头!” 24年后,马英九在“法务部长”任上因为查贿得罪权贵而下台,心中感慨万千,体会到父亲当年的苦涩心境。同样,他听到女儿说:“爸,想开点,您已经很幸运了,在古代这可是要杀头的!” 名字 1950年(民国39年),马英九出生于香港九龙。 但名字里的“九”,是父亲希望他以“九思”立身:“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敏,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也希望他的身体有“九如”的健康:“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 。 综观马英九的半生,不得不想起日本人的谚语:“名字是一个最短的咒语。” “仕途” 作为一个品学兼优而政治上根正苗“蓝”的青年,马英九获得国民党高层的“加持”,如果连象征性的行为也一起算上,那么最早应该是在1968年考入大学之后的军训,“国防部长”蒋经国给学生代表马英九授枪,当时马已经是国民党员;在1974年2月,他获国民党中山奖学金得以出国留学的时候,也受到蒋经国接见。 学生时代的马英九显然不是保钓运动的领袖,但他后来的博士论文以及最重要的国际法学论著,都和钓鱼岛引发的主权争议有关。 在哈佛时期,马英九开始担任 《波士顿通讯》 主编,撰写大量文章,被国民党高层注意。马英九经常与左派辩论,而被视为“职业学生”(为国民党特务系统工作的学生),并被左派的哈佛学者不齿,甚至这个“政治上不正确”导致了他毕业延迟。但这并没有动摇他的“爱国”热情。 在他留美期间,台湾遭遇台美断交,以及岛内的“中坜事件”、“美丽岛事件”以及蒋氏父子的权力交接,台湾屡次面临冲击,笼罩在不安定的社会气氛中。在此期间,除了组织和参加抗议活动,马英九成为“不支薪的外交人员”,随时响应邀请,在各种场合积极为台湾在美的地位辩护游说。 1978年,马英九以“王绍陵”为笔名投稿到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文章 《勇者的证言—索忍尼辛(索尔仁尼琴)的哈佛演说及反应》 ,在报纸上连载三天,一时在岛内形成风靡之势,并且引起一连串讨论, 《中央日报》 社还把相关文章结集出版。这一次,蒋经国让幕僚查证作者的真名,这直接导致马在博士毕业后直通“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兼“总统”英文秘书的位置。1987年,当蒋经国宣布台湾解除戒严,马恍悟“我们正在改写历史”,在那一段时间,他频繁接触外国记者,成为国民党对外宣传的主角。 相关专题:mangazine.名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