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面对面》:光影百年之老上海与老电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1日18:33 央视《面对面》 | |||||||||
主持人王志 老影人沈寂 光影百年 央视《面对面》10月1日播出节目《光影百年之老上海与老电影》,以下为节目内容。 追溯中国第一部影片的产生过程,讲述中国第一代影星的特殊命运,再现中国第一批电影的经典画面,回忆中国第一个电影的黄金时代,《面对面——光影百年》回到老上海,追忆老电影。
主持人: 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一年之后,这种西洋影戏便传入了中国,10年之后,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从1905年到现在,中国电影已经走了整整100个年头,拍摄了近7000部电影。一部部影片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为了纪念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我们特地制作了9集系列节目,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和观众朋友们一起感受和回味充满悲喜的中国电影光影百年。 解说: 这是电影《西洋镜》中的一场戏,影片记述了电影刚刚进入中国时的情景。虽然片子是现代人在表演,但我们仍然可以想象100多年前西洋影戏带给中国人的巨大冲击。 1904年,在慈禧太后七十大寿的典礼上,英国公使进献的电影放映机在放映途中突然发生爆炸。慈禧认为这是一个不吉利的兆头,下令不准在宫中放映电影。 而在民间,活动影像的放映却越来越多,当时,京剧是举国若狂的头号娱乐项目。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和技师刘仲伦将京剧名角谭鑫培表演的《定军山》记录在了电影胶片上。 王志串场: 当年的电影胶片早已荡然无存,但曾经留在胶片上的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无意间成了中国的第一位电影演员。虽然《定军山》在北京拍摄,但是中国人第一次和电影结缘却是在上海。而且在上海,中国电影经历了自己第一个黄金时代。 解说: 81岁的沈寂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曾经是一名电影编剧,解放后到香港的一家电影公司工作过三年。因为工作的原因,他和很多老上海的电影人打过交道,说起老上海的电影来可谓是如数家珍。 记者:实际上您整个生涯,工作的生涯、职业的生涯都没有离开过电影? 沈寂:没有,没有。一直在电影厂里头。到香港的时候跟很多二三十年代的导演、演员,我都接触了。我在香港认识这些人,了解很多事情。他们谈到过去,有的是20年代,有的是30年代,他过去拍一些什么电影,有些什么经过,碰过什么特色、什么道路,怎么艰苦奋斗。中国电影从无到有嘛,从无声到有声,那是很不简单。 解说: 20世纪初的中国有4亿人口,已经被认定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市场。 1908年,西班牙人雷马斯在上海虹口的海宁路乍浦路路口,用铁皮搭建的虹口活动影戏院,成为了中国第一家专业电影院。 1909年,一名美国商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正式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但经营并不景气。1913年,张石川和郑正秋成立新民公司,承包亚细亚公司的编导和拍摄业务。这一年,他们拍出了中国的第一部短故事片。 记者:第一部故事片应该是《难夫难妻》。 沈寂:《难夫难妻》。张石川把这个包下来,机器也包下来,摄影机也包下来,我们派一个中国人去演电影,给中国人看的。郑正秋是编剧。有一次在报上,在新闻报上看到一个消息,美国的妇女为了争取选举权,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到跑马场去,这投票是在跑马场上投票的。 记者:但是我们今天谈到第一部故事片是难夫难妻,并不是这部电影。 沈寂:这给郑正秋一个很大的启发。他觉得外国的妇女民主、自由的精神是超过我们,他觉得中国妇女最受到迫害最深的,在婚恋上受到迫害。他就找到这个题材。他也用了文明戏的办法,一场场拍下来。演员是他临时找的,刚巧有一个外地文明戏的班子。 记者:会拍吗?从来没有接触? 00:31:42:07 沈寂: 他们不晓得怎么拍电影,他也不晓得分镜头什么,还是舞台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张石川自己讲了,当时没有什么导演,就是从摄影机看过去,叫演员怎么动,剧情就是郑正秋告诉他们:你们两个人打架,就打架。摄影机不能动。一本完了停下换一本再接下去演,就这么回事。 解说: 《难夫难妻》预示了一种全新的讲故事的语言开始在中国大地兴起。有意思的是,虽然这部片子反映的是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但像当时的文明戏一样,参加演出的并没有女性演员,全部女角都由男人反串。而几乎与《难夫难妻》拍摄的同时,一个叫黎民伟的广东人在香港组建了一家电影公司,不久就拍出了短故事片《庄子试妻》,剧中的庄妻由黎民伟本人亲自反串。而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在剧中扮演一位侍女,这是中国电影历史上第一个由女人扮演的女人。 记者:怎么会让自己的妻子去演这个角色? 沈寂:妻子是参加北伐军,英雄,了不起,她什么都尝试。她是北伐军女子敢死队。 记者:为什么当时大家都不愿意当女演员? 沈寂:当时我们叫戏子,……过去戏子,唱戏的人地位非常低。演文明戏也好,唱京戏也好,地位不高的,民国以后文明戏的地位不高,谁也不愿意唱文明戏,没有办法。中国有三教九流,戏子属于下三流,都瞧不起。当时你晓得拍电影,就有这么一件事情,要拍外景,到农村选几家人家,女主角从一个门口出来,到了我们现在的郊区,看着一排房子,一家一家敲,说我们要拍电影。农民不晓得拍电影是怎么回事情,当时说拍照片都是怕的,把人的灵魂射进去,拍电影,这个是会动的,怎么回事呢?把人的灵魂拍出去,怎么可能?搞在电影里放出来,很怀疑,迷信,不接受、不愿意。后来有一家人家说好你试试,张世川就在门口画一个圈,第二天去拍了。发现所有的人家门口都画圈。怎么回事呢?被画圈的人家觉得不对。怎么办呢?擦掉也不行,所有的门口都画圈,你认不出到底是谁家。 记者:不愿意? 沈寂:不愿意,拍电影到底怎么回事,把人的灵魂摄下去,而且不大吉利,你到我的家里拍,到底银幕里出来是鬼魂还是真人?怎么可能?你怎么会一下子到影片里放出来呢?他就不懂。 王志串场:上世纪的20年代,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的阶段,人们在不断适应生活方式转变的同时,还要经历思想观念上的屡次刷新。经历了最初的尝试之后,电影在中国开始迅速发育,中国电影迎来了最初的商业浪潮。 解说: 1922年,张石川、郑正秋等人在上海建立明星电影公司。明星公司成立之后,把摄制滑稽短片作为最初的尝试。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中国电影,便是1922年由张石川导演,郑正秋主演的《劳工之爱情》,虽然这部影片只有22分钟,但通过这短短的22分钟,可以让我们看到八十多年前中国电影早期的创作水平。 A10 00:58:15:07 沈寂:那是很好很好的影片,应该说外国很多短片都没这个短片好,现在很多短片恐怕也没有能够超过它。 记者:实际上这个时候在他们脑子里电影观念也进步了。 沈寂:进步了。应该用分镜头,应该有剧情、情节,应该要有矛盾冲突,应该有这些东西,懂了。而且舞台戏,它还是一个舞台戏的一种通常的形式,可是已经电影化了,近景、远景都有这些东西,我觉得这是很不容易。 记者:但是这个时候还是默片? 沈寂:默片。当时都是无声片。 记者:默片观众怎么看,怎么看得懂? 沈寂:打字幕,对话都是打字幕,有一些过程,比如第二天什么的打字幕,采取这种方式。当时观众也是觉得很好看,毕竟还是中国电影,一种我们民族的心理,中国人毕竟爱中国。 解说: 1928年,张石川和郑正秋推出了武侠系列剧《火烧红莲寺》,并且在3年之内连拍18集。拍一集火一集,放映期间形成万人空巷的局面。它不仅表现出了凡人不能企及的武功,更为厉害的是它通过特技,实现了电影界没有先例的空中飞人的武侠梦想。这是中国武侠片的开端。由于当时全国只有3%的民众接受过近代科学教育,又95%的愚民相信“怪力乱神”的存在,以致国民党政府下属的电影检查委员会下令查禁影片。所以,我们看到的是1963年香港拍摄的新版《火烧红莲寺》的镜头。 沈寂: 张石川主张商业化的,他就想到一部武侠小说看到了,就觉得这个是不是可以改成电影,平江不肖生写的《江湖奇侠传》。第一部就是郑正秋编剧,他导演。这个影片产生的时候,看的人很多很多,我就看了。 记者:好在哪儿? 沈寂:我记得印象很深,第一集,郑正秋演的,他演好人,当然演好人,后来坏的人放剑,一道白光,里头有一个剑,是画上去的,他逃,有人告诉他你一定要背一个鸡,这个剑快要射到你,把鸡头杀掉以后你就可以逃命了,这个剑看到血就可以了,它收回去了,他拿着鸡逃,后来白光追呀追,又紧张,又好看。 01: 解说: 1930年,由孙瑜导演,阮玲玉和金焰主演的电影《野草闲花》上映,在电影院,观众听到了阮玲玉唱的《寻兄词》,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发出自己的声音。由于这部电影的原拷贝已经丢失,我们只能从后来张曼玉主演的电影《阮玲玉》中感受这部片子的部分场景。 B1 01:15:35:07 沈寂:孙瑜是导演,他觉得影片里最好有歌舞。影片当时是无声片,没有录音的,没有声带,怎么办?孙瑜他是从美国回来,他觉得靠唱片,灌在唱片里头,那时候唱片已经有了,当时不叫唱片,叫腊盘,我们上海当时很早有唱片公司的,唱片公司把两个人唱腔灌成腊盘,拿着腊盘,每场电影放的时候,银幕上出现这两个人要唱的时候腊盘就放。 记者:看屏幕上的图象但是可以听到声音,歌曲。 沈寂:腊盘唱下来,扩音机就开始放。 记者:这样能同步吗? 沈寂:你听我讲,这个一定要孙瑜自己去的。一般电影院、放映院不晓得什么时候唱,没卡得那么准。而且我听孙瑜讲,这个不能差6秒钟,5、6秒钟不能差,5、6秒钟一差就不对了,口型都不对,什么都不对,动作都不对,有跳舞的动作,都不对了。01:18:19:00 解说: 1931年,由明星公司拍摄的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公映,立即轰动海内外。 而1934年出品的《桃李劫》是中国最早以有声电影手法创作的影片,音响第一次成为中国电影的一种艺术元素。片中的插曲《毕业歌》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曾被传唱一时。电影歌曲开始和电影一起流行。从《桃李劫》开始,到1936年,有声电影渐渐将默片驱逐出了时代,完全的有声片也逐渐取代了配音片。 隔断 追溯中国第一部影片的产生过程,讲述中国第一代影星的特殊命运,再现中国第一批电影的经典画面,回忆中国第一个电影的黄金时代,《面对面——光影百年》回到老上海,追忆老电影。 王志串场: 上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在上海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中国电影史上艺术成就最高的黑白电影在这个时期密集出现。那时候,上海被称为“东方好莱坞”,电影文化已经完全渗透到整个城市文化的体系当中,一大批电影明星们成为人们的偶像,发出耀眼的光彩。 解说: 由于电影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上海的电影公司逐渐增多,最多时有100多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明星公司、联华公司和天一公司,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竞争激烈的电影公司在拍好电影的同时,都在不遗余力地打造着自己的当家明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众多明星中,蝴蝶和阮玲玉是首当其中的两位巨星。1933年,《明星日报》发起“电影皇后大选举”,评选结果,胡蝶艳压群芳,夺得了影后桂冠。 B7 记者:为什么要有这么一个活动评选? 沈寂:当时有一个明星月报这个报纸,陈蝶衣编的,陈蝶衣就是现在陈燮阳的父亲,他觉得应该选出电影皇后,所有的人都在那里投标。我跟陈蝶衣很熟悉,就是硬碰硬去投票,当时没有组织。当时爱胡蝶的超过阮玲玉,她们两个之间差的票数不多,就是差的不多的情况底下胡蝶胜了,胡蝶的观众还是比阮玲玉要多一些。 记者:她们的表现对于电影公司的生存重要吗? 沈寂:那很重要,这个电影公司出来一个电影皇后不得了。 解说: 做为一代影后,胡蝶曾经主演过《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姊妹花》等著名影片,在《姊妹花》中,蝴蝶一人担任孪生姐妹两个角色,使其表演事业达到了高峰,但大明星的光环也给她带来了烦恼甚至灾难。 B8 02:00:39:10 记者:那“9.18”沦陷,有人说胡蝶在北京跳舞? 沈寂:这个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刚巧胡蝶9月7号,她们到北京去拍戏, “9.18”那天晚上大家停下来没有拍戏,个人回去。大家自由活动,胡蝶就离开了。“9.18”就发生了。那天晚上胡蝶回来的很晚,有人问她你到哪里了,她说我去找亲戚了,在哪里?她说我去跳舞。“9.18”事件发生以后,当时就有人说张学良跟胡蝶在跳舞。当时有人问她,你是不是跟张学良跳舞,报上登出来了,而且有一个教授还写了一首诗,“不爱江山,爱美人”,胡蝶说没有。 记者:到底情况是怎么样? 02:03:20:00 沈寂:后来我看到一份材料,是洪深写的,当时有一个人冒充张学良的下属追求胡蝶,说我是张学良派来的,我要追求,写了很多信给胡蝶,追胡蝶,胡蝶根本不理他。这个人人后来很懊悔。张学良这个事件一出来以后,因为他这个事情好像引起真的是张学良,他很奥悔,后来据说出来声明,是我冒充张学良,张学良跟胡蝶没有这个关系,是我冒充的,这篇文章是洪生写的,他经过全部的情况,我想这个完全是很可靠的。可是这个对胡蝶影响太大了。 解说: 同现在的明星一样,当时的电影明星尤其是女星也处在花边新闻和绯闻的包围中。1937年,日军侵略中国,抗战全面爆发,蝴蝶等人从香港逃到重庆,在重庆的日子里,蝴蝶又传出了与戴笠之间的绯闻。 02:05:19:17 记者:前两天有消息传出有人要把胡蝶跟戴笠的事拍成电视剧,胡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沈寂:这个事情不是胡蝶愿意做的。这两件事情。因为什么,这个事情是有的。 她丈夫是潘有声,是做生意的,过去一直做生意, 戴笠当时是……,每隔一个月或者是半个月举行一个跳舞会,他底下的人都是要带太太去,他看重哪个太太就要哪个太太。他当时是杀人魔王,谁也不能跟他比,他就乘潘有声离开的时候就要胡蝶去。当时戴笠要胡蝶跟她的丈夫离婚,离婚以后她可以跟他一起,否则就是个情妇或者是姘妇。可是胡蝶绝对不愿意,一离开以后她真是属于戴笠了。胡蝶也不得不 屈从他。因为什么?假如她反抗或者是什么,戴笠一定对她丈夫不利,杀个人太容易了,戴笠杀个人还不容易吗? 所以,上次有人说,当时胡蝶不敢得罪戴笠,也不敢得罪她丈夫,我说第二句话是错误,她就是要保护丈夫, 记者:后来呢? 02:10:52:10 沈寂:后来她就去了香港。我去碰到她的时候她没拍戏,当时潘云生搞了一个热水瓶,胡蝶牌的热水瓶,她最后死的时候,最后说的一句话是“胡蝶飞走了”。 解说: 相对于胡蝶的命运,当时的另外一位巨星阮玲玉的命运更加不幸。在默片时代的中国影坛,阮玲玉被公认为是演技最高的女星,由她主演的影片《神女》被誉为中国默片的扛鼎之作。她演的最后一部戏是《新女性》,但在生活当中她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旧女性。1935年3月8日,阮玲玉服安眠药自尽,时年25岁。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阮玲玉自杀原因的理解大多基于其同居者唐季珊提供的遗书,把自杀的原因说成是“人言可畏”。2001年,沈寂先生发现了另外一个版本的遗书,揭开了阮玲玉之死的真正原因。 B10 02:13:51:09 沈寂:自杀以后,死了以后,她有遗书,大家都晓得,问唐季珊要,唐季珊没有拿出来。到最后一天,殡仪馆到最后一天,第三天嘛,到最后一天他拿出一封来,就《告社会书》,就写给张大民的,就提到人言可畏。第二封信,问他,里面还有一封信呢?唐季珊还有一封信,说写给我的,你怎么不拿出来。他说阮玲玉说我很好,这一天我不愿意拿出来,不要标榜自己。 记者:她自杀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沈寂:这个遗书公布了,公布以后一个月不到,有一张报纸,这个报纸不是公开卖的,是内部的一个机关报、小报,外部公众不大看到的,发表了一个自白吧,唐季珊当时除了阮玲玉,另外追求一个梁善真,也是拍电影,也是舞女,关系非常好,非常好。这个信是谁写的?是梁赛珍的妹妹梁赛珊写的,她声明,当时这个遗书发表是假的,唐季珊给的遗书是假的,真的遗书,一封信是给张大民,是骂张大民的,骂张大民。她有一句话;我是你们两个男人的牺牲品。另外一封信写给唐季珊的,骂唐季珊,真的遗书是这样的。第一句话就是说什么呢?要不是前几天你打我,今天晚上又打我,我不至于走上这条绝路。唐季珊就怕这两个遗书发表以后人家会对唐季珊指责,原来你是打她。他就叫梁赛珍跟她妹妹写假的遗书。把张大民的遗书改成告社会书,强调人言可畏,把这个责任推给社会上,“人言可畏”是社会责任。 解说: 除了胡蝶和阮铃玉外,当时电影界还有金焰、黎莉莉、王人美、赵丹、周旋等明星,孙瑜、沈西苓、费穆、蔡楚生、沈浮、袁牧之、吴永刚、马徐维邦等一批有风格有个性的导演,确立了中国电影创作者的主体,《桃花泣血记》、《渔光曲》、《神女》、《大路》、《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夜半歌声》等篇,不仅创下票房佳绩,还为中国电影的日后走向确立了蓝图范本,多种题材类型开始固定,可看性越来越有保证。 隔断 王志串场: 关于电影,无论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还是心生向往的后来者,都对充满光荣与梦想的30年代满怀敬意与憧憬。然而,战争却使中国电影的发展势头被拦腰截断,黄金时代也就此止住了高速的步伐,在无奈中停滞下来。 解说: 1937年8月13日,日军的炮火吞没了大上海,上海闸北区的电影生产基地被摧毁,全民救援运动迅速展开,此时,滞留在上海的电影人尤其是左翼人士也积极地投入到抗日救国的运动当中。 (唱歌) 记者:对当时的电影到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沈寂:产生很大影响。 有的的确,像天一公司的确后来拍了一些很好的影片、抗日影片。 我举一个例子,费默,他在孤岛时期除了拍《孔夫子》之外,还另外拍了一部戏,两个犹太导演,弗兰克夫妻两个人来导演这部戏。费默当时写了一个剧本,写一对青年因为爱情问题两个人有矛盾。后来一次抗日是中国第一个请外国导演来的影片。后来叫《世界儿女》。为什么叫世界儿女呢?就把我们中国的抗战跟世界反法西斯的斗争结合在一起,他认为中国的抗日青年确实是世界儿女。 记者:但是大家心目之中,《小城之春》才是费默的。 沈寂:《小城之春》在什么时代?快要解放,面临解放,还没解放的时候。当时一些文化人有针对,包括上海一些人,他晓得国民党要完,他不愿意做国民党的随葬品,可是他也离不开这个地方。怎么办呢?等待。这个戏最后不是一个男的走了嘛,一个旧的情人走了,本来希望他一起走,他不能离开,所以走了,他还是等待,希望他再来。等待解放。 解说: 在等待解放的日子里,费穆的《小城之春》集中表现了当时国统区人民的心态。除了《小城之春》之外,在此期间,一批具备水准的作品接连问世,《万家灯火》、《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等都被列入中国电影历史上的经典。一面抚平昨日的创伤,一面直视今日的困境,这就是那个时期影片的突出特点。 主持人: 一部部作品和一个个名字像星星一样散步在天空,直到今天,那些电影和电影人依然那么年轻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上海,对中国电影意味着太多太多。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上下的各个层面,而对电影来说,又开始了它的新的发展时期。明天请继续收看我们的《面对面特别节目光影百年》。 相关专题:CCTV《面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