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心祭:请设大地震公祭日(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3日14:27 燕赵都市报
心祭:请设大地震公祭日(组图)

  能勾起人们对30年前唐山大地震回忆的,除了抗震纪念碑外,还需要宣泄情感,寄托哀思的公祭日。本报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心祭:请设大地震公祭日(组图)

抗震纪念图片展前的母女。王文康 摄


心祭:请设大地震公祭日(组图)

地震十周年前后,唐山抗震纪念碑刚建成不久,周围的简易房还没来得及拆除。常青 摄


心祭:请设大地震公祭日(组图)

定格在30年前7·28的照片,也定格了人们的记忆。本报记者王文康 摄


  如果不是身后的抗震纪念碑和抗震纪念馆,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的热闹,很容易让人遗忘这样一个事实———地震的伤痛还浸润在这座城市的骨髓里。

  7·28那段黑色的记忆并不能完全从这座城市的底色上抹去,唐山人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它,又想努力从它所记载的信息当中挣脱出来。

  唐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唐山人民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豪迈精神,以及今天唐山所创造的种种经济奇迹令世人称赞;而另一个不容被忽视的事实则是,英雄也是血肉之躯,也有情感寄托。30年了,唐山在经济起飞的同时,普通人向遇难亲人、朋友寄托哀思的情感也愈发强烈,经历了苦难的无数家庭和个人需要寻找一个心灵慰藉的港湾。

  于是,有关公祭的话题不可避免地闯入人们的视野。

  网民热议7·28公祭

  7·28即将到来,有关如何纪念这段历史的讨论,已经在网上热热闹闹地开张。

  在百度“唐山吧”里,就有不少这样的帖子,“7·28我们该组织一些什么样的活动?”这些帖子发出之后引来了无数跟帖。

  一位网名“yozone”的朋友发帖说:“我目前的想法是,最好组织大家在27号晚上在广场露营,一起迎接28日的朝阳,也是迎接我们新唐山的明天。”

  另一位网民则呼吁说:“为什么不能把7月28日定为唐山的哀悼日呢?”他在帖子中动情地写道:“7月28日是唐山值得哀悼的日子~有多少人在这一天哭泣啊~有多少人忘不了这一天啊~为什么我们不在这一天为地震死去的人们哀悼呢?”甚至有网民直截了当地提出,“应该将7月28日设为唐山大地震遇难同胞公祭日。”

  网络上的意见代表了不少唐山市民的想法,民间有关设立唐山大地震遇难同胞公祭日的呼声越来越多,已经有当地的政协委员以提案的方式向上反映民情。

  对于近年来日渐当红的“公祭”一词,人们并不陌生。随便看看电视、翻翻报章,就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公祭几乎到了无孔不祭的地步。而当这些公祭活动与一些功利性明显的旅游开发或是形象政绩工程关系暧昧、形影交错时,公祭已经失去了其严肃的本义。

  然而,也有例外,如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等,在引导人们正视历史、警示后人方面功不可没。

  在公祭流行的今天,唐山大城震这样一个世界灾害史上罕见的历史事件,30年后没有一个公祭日,对于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的24万亡灵和他们的家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秉性率直的唐山人大胆地提出了公祭设想。一位网名“旁观扼腕”的人呼吁说:“不要什么搭台,也不要什么唱戏,切忌哗众取宠。设立一个唐山大地震哀悼日,只为缅怀故人、悼念亡灵、告慰逝者。”

  万堆祭火映照现实

  就在唐山的网民在为设立公祭日而呼吁时,有关唐山大地震的另一条消息也在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

  其实,这已经是一条旧闻了。2004年,《燕赵都市报冀东版》曾经连续报道过一家公司在唐山市南湖公园建收费纪念墙一事。这则新闻之所以再次突兀在公众视野,在于它不经意间触碰到了唐山人30年来一直萦绕在心间的一段隐痛。

  “这家公司收费刻遇难者名字的做法是否妥当暂且不议,地震墙在运作中会引来那么多关注,在人们的争议声中还是有近万名亲属把遇难者的名字刻到地震墙上,它恰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过去我们没有为这些遇难者亲属提供一个完整和集中的公祭场所。对很多找不到亲人遗迹的幸存者来说,太需要一个这样的缅怀场所和时间了。”唐山市政府一位退休领导告诉记者。

  这位老人介绍说,在唐山修建抗震纪念碑时,曾经有人提议在广场上辟出一块地方建立祭祀性建筑,让人们有一个寄托哀思的地方。这个提议遭到了否决,理由是,建立纪念碑和纪念馆,出发点是为了充分展示人类和自然抗争,加入祭祀场所与整个广场建筑的气氛不和谐。地震墙虽然存在争议,但它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迎合了一些群众的心理需求。

  一位选择在地震墙刻上逝去亲人名字的唐山市民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只知道亲人已经遇难,至于遗体被掩埋在哪里,却成为谜团和他心中永远的遗憾。后来他找遍了几个大的集中掩埋场,也没有打听出一鳞半爪的消息。听说现在的地震墙这一带当时掩埋的遇难者最多,便决定选择这里作为寄托哀思的场所。

  震后30年还没有公祭日和公祭场所的唐山,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

  唐山市民会为你描述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撼人场景:每逢清明或是7·28期间,各家各户都会在街头巷尾烧纸钱,整座城市的街头巷尾会有万堆祭火。这些零散的祭祀活动不仅会造成安全隐患,谁看了都会心情沉重。

  “世界上有很多灾难,其惨烈程度比起唐山大地震来太渺小了,但这些灾难过后都会有公祭日和公祭场所,为什么唐山大地震不能设立公祭日和公祭场所呢?”不断有人提出疑惑。

  发现个体生命价值

  其实,在形形色色的意见当中,公祭的形式和场所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网上公祭、心灵的告慰都是很好的祭奠形式,问题在于,有这样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公祭日的设立,会彰显在新唐山

城市建设中对民俗和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

  在地震墙事件的讨论当中,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有人建议地震纪念墙应该由政府牵头来建,参照巴黎公社墙等模式,义务将所有遇难者名字全部刻在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上;有人建议在市郊另辟园地,建立大型主题公园和祭祀场所,真正把它当作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来做。

  而另一方面,民间有关公祭的呼声仍在高涨。

  “如果有一个公祭日和公祭场所,人们有一条正常宣泄的渠道,对于受到地震创伤的人群的远期心理治疗是大有好处的。”一位心理工作者告诉记者。

  “过去我们一直宣传英雄的城市和英雄的人民,说唐山人民从废墟上站起来重建家园的豪情等等,唐山大地震成了集体的苦难和集体的记忆,对个体的苦难和家庭的苦难提及少,然而对经历这场劫难的人来说,身边个体生命的消逝才承载着他们永久而真切的哀思。今天我们重提公祭,也是发现家庭的苦难和尊重个体生命价值。”

  (本报记者:王小波)

  相关链接:地震日记

  -人物:秦皇岛市卢龙县榆林店学区 张国中

  1976年7月28日农历七月初二 星期四 晴

  今天凌晨3时45分,轰隆一声巨响,如同霹雳,山崩地裂一般,房屋随之颤动,我“嚯”地从炕上爬起,醒悟是地震了,不顾一切,抱着两岁的小儿子立山裸体从窗户中蹿出,“哗啦啦……”房屋的山墙应声而倒,石头砸进屋里。我急忙喊妈妈、妻子,她们都在沉睡中惊醒,吓得不知所措,妈妈抱着我5岁的大儿子立金跌跌撞撞地跑到当院。我只觉得天旋地转,墙壁乱舞,叫人胆战心惊。随后,小震频繁,不计其数。

  白天,胡乱吃了点儿东西,去学校上班,校舍被震得倾斜,不敢在教室里上课,师生只好到西河边树林里上课。

  晚上7点左右,陡然大地震又来了,声如闷雷,墙上砖石俱下,瓦砾乱飞,庄里有十几户人家房屋山墙坍塌,家家院墙倒塌殆尽。夜里,大雨滂沱,不敢在屋里睡觉,大家只好挤在白天搭好的窝棚里。我与公社教育干部李印鹏蹲在夏中怀家的后院角房门口,整整一宿。夜里,小震频繁,一直到大亮。

  1976年7月29日七月初三 星期五 上午阴下午转晴

  今天,小震仍然频频,人们都在百倍地警惕着,地震随时可能到来,白天,大多在屋里睡觉,准备把充沛的精力放到夜间,大多数家庭没有柴火,没有粮食,土豆、豆角作为主食。正赶上青黄不接的节气。广播里不断传来上级的指示,都是“将有……还有……”,或某时“有大地震……强烈地震发生”。庄后边的山坡上搭建了不少地震棚。下午,上级传来指示命令,晚上6:30—7:00,有7到8级大地震。六点后,人们扶老携幼都上了山坡,等了好长时间没有动静,之后又各自回到家里。半夜12点左右,又传来了地震预防通知,夜里将有特大地震发生,男女老幼又纷纷来到山坡上,山坡上篝火通明,人群中,说笑爽朗,人们的精神并不紧张。黎明后,地震动静杳然,人们又纷纷返回屋里。疲劳地度过了一天一夜。熬啊熬啊,不知何时能太平,收拾这震后的瓦砾之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