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的北京人为何不敢消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01:58 华夏时报 | |||||||||
北京市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5.2%。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这一指标已经达到了“富裕”水平,但由于预期到将来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高额开支,把余钱存进银行仍然是大多数市民的选择。 普通百姓的欲望在一定层面和阶段是既定的,他们期望让家人居住宽敞的房子,期望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期望在生病时不因医药费而苦恼,期望退休后能享受幸福的晚年
不仅是北京,在其他城市和乡村,由于事关百姓生活必需品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影响了百姓的心理预期,人们不愿也不敢消费,宁可将钱存在银行,以备未来的不可预测支出,甚至还有不少“中等收入阶层”为了住房“月供”不得不压缩消费欲望。因此,教育、医疗等领域的高收费、房地产价格的暴涨既限制了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更使得农民收入“入不敷出”,难以启动占74.4%人口比重的农村消费市场。 经济在发展,口袋里的钱在增加,但有钱却不敢消费,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保障不到位。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已经由1996年的10.18%增长至2004年的19%,而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我国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公共福利等项目比重正在不断上升,但总量仍然偏低。公共投入不足必然使公共产品与服务收费增加,它阻碍了百姓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如果能以财政投入及转移支付为百姓构建起社会保障的“安全网”,如果行政与经济手段的作用使教育、医疗成为“公众平等分享的资源”,如果房价能回归到让民众“居者有其屋”的水平,百姓对未来的预期必然会充满信心。中央已经提出建立促进“五个统筹”发展的有效机制、做好“五个重视”的要求,这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心声。期待各级政府进一步发挥财政调节的杠杆作用,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让每个公民都能拥有值得期许的、幸福的未来生活。 作者: 顾一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