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地区视角的中巴关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08:25 国际在线 | |||||||||
作者:叶海林 每一个刚刚抵达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机场的外国人都会注意到机场公路旁矗立的那幅巨大的宣传画,绣着中巴国旗的两只巨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对于许多到过巴基斯坦的中国人来说,这幅简单而平直的图画既是对巴基斯坦的第一印象,也是关于这个国家的一切回忆的提挈。
尽管近年来,相继发生的中国援建人员在巴基斯坦遭遇恐怖袭击事件使得一部分中国人对这个国家产生疑虑甚至不满,然而无可否认,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巴基斯坦始终是对中国最为友好的国家,而许多巴基斯坦人则把“中国是巴基斯坦最好的朋友”当作常识教给自己的孩子。 虽然中巴关系当中也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方面,有些甚至成为结构性问题,但都无法影响到两国政治安全领域内的密切合作。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两国共同的外部关切决定了中巴关系的走向,而这一关切,就是时时闪现在两国背后的南亚猛虎———印度。 理论上说,即使中巴之间根本没有经济合作关系,没有人民交往,没有文化交流,只要巴基斯坦和印度依然无法相逢一笑泯恩仇,只要新德里对喜马拉雅山的北边仍旧此恨绵绵无绝期,中巴就不用担心两国“全天候”的友谊“阴有阵雨”。 然而,进入21世纪,南亚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中印、印巴关系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调整,中国和印度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已经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巴基斯坦却只排在中国亚洲贸易伙伴的第15位。美国人曾经感慨中印贸易的迅速增长,“什么情况下印度会认为值得牺牲与中国的商业联系而站在美国一边反对中国?”假如按照经典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在南亚的最好伙伴早就不是巴基斯坦而是印度了。 当然,在国际政治实践中,经济紧密联系和政治高度互信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必须承认,巴基斯坦因自身实力的限制不可能成为中国的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因此,中巴关系绝不能仅仅局限在双边经济领域,否则一旦外部主导因素发生改变,缺乏内在支撑的中巴关系必将被边缘化。而这一外部因素,已经悄然发生改变。 需要时刻牢记的是,国际政治永远都不是单方面行为,也从来没有过单方面需求。中国对巴基斯坦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巴基斯坦对中国的意义又是如何呢,是不是仅仅具有南亚地区层面的意义呢? 国家间关系与人际关系存在某些类似,交往的前提在于对身份的认定,以怎样的身份交往决定了交往的程度。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否知道巴基斯坦是中国的老朋友是一回事,是否了解巴基斯坦对中国的地缘价值,才是决定中巴关系走向的重要问题。 正在中国访问的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提出的“走廊”与“桥梁”主张为中巴关系在经济联系短期内无法实现跨越而依然保持政治上密切合作提供了解释,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长期以来被印度因素所掩盖的巴基斯坦定位问题。 昨天,穆沙拉夫将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向与会听众阐述了关于巴基斯坦希望成为连接中国与海湾、中国与印度洋的“商品与能源走廊”以及在南亚合作组织与上海合作组织之间发挥桥梁作用的观点。 如其所述,巴基斯坦因地理上的卓越位置而成为中国通向印度洋和海湾地区的天然通道。通过巴基斯坦的海港,中国商品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往印度洋沿岸各国,而如果能在巴基斯坦境内铺设贯穿东西的输油管线,中国则可以避开暗潮汹涌的马六甲海峡。巴基斯坦的“走廊作用”绝不仅仅可以使巴基斯坦获得某些渗透利益,更将对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和中国的能源安全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 穆沙拉夫将军在阐述巴基斯坦的作用时表现出的谦逊和优雅令人难忘,但这并不应使我们忽视巴基斯坦的厚重。这是唯一拥有核武器的穆斯林大国,全世界每8个穆斯林当中,就有1个巴基斯坦人。也就是说,与巴基斯坦的亲善将是中国与穆斯林世界外交布局的战略支撑,是华夏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交往与对话的重要桥梁。穆沙拉夫在演讲中建议,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应该积极参与到与穆斯林世界的对话当中去,已经显示出巴基斯坦愿意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积极意愿。 透过巴基斯坦这座桥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蔚蓝的印度洋,还有数亿穆斯林的眼睛。(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学者) 来源:东方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