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官员豪宅咋建在贫困者的脊梁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12:00 光明网
陈名重

  河南省信阳市国家无偿划拨30亩建设用地和资金,筹建科技扶贫培训学校,被负责管理这一工作的市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农开“扶贫办”),占去一半土地并挪用建校资金为自己建起五幢豪华住宅和别墅等即将竣工,每套住房最少130平米,一般200平米,最大的300平米,一位处级领导以夫妻不和为由给他建了两套。而被树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学校的扶贫学校却成了挤在一边的“半拉子”工程,沦为“赤贫学校”,委托给一家民营学校管理,农开扶贫办每年还要从中收取高达20多万元的“托管”
费(东方网2月17日)。

  国家从上到下设立扶贫专门机构,投入巨额扶贫专项资金,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逐步缩小“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国策之一。这项国策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的贫困人口走上了富裕道路的将来,又会在新的基础上出现新的贫富差距和新的贫困人口。因此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大政方针,这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了的,也是党中央新近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重要一环。

  就扶贫工作的现状看,单纯地由政府送钱送物虽是必不可少的,但却只能缓解燃眉之急,难以导致致富之路的活力与生机,还会养成“等、靠、要”的惯性思想;用政府投资兴办龙头企业以带动农村产业项目,虽然也能收到吹糠见米的效果,但往往受到“龙头”决策失误和经营漏洞,加上变幻莫测的市场冲击波的影响,一项产业刚刚上路就被迫下马而给农民造成严重损失的后果并不鲜见。

  贫困人口之所以贫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贫困农民因教育滞后和信息不灵,差就差在文化素养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贫困是引起经济贫困的主要原因。从观念上看,贫困人口满足于温饱和安贫乐贫的习惯很浓;在精神上畏首畏尾、不求上进、一蹶不振,市场商品意识淡薄,缺乏自我振兴经济的意志,很难摆脱春种秋收的常规作业。从生产劳动上看,片面的凭体力劳动养活自己,最缺乏的是专业生产技能,增产增收的效率差,回报低,致富奔小康就是很吃力的一件难事。这些都成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瓶颈。

  讨论上述这些话题的目的,就在于说明了扶贫要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真正扶到点子上。不容置疑,信阳市不惜无偿划拨30亩建设用地和资金建设科技扶贫培训学校,就是要从文化扶贫这个根本点上突破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瓶颈,通过培训使贫困农民建筑和鼓动起致富奔小康的精神脊梁,掌握到两三项当今用得上的生产技能,既凭体力又凭智力和技术挣钱。无数事实证明,有了这两点,就能收到“一人培训,终身受益;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的良好效果。可信阳市“扶贫办”却将这样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给搞砸了,搞成了他们“扶贫办”少数几个人享受的豪华宫殿,他们以扶贫之名,行侵吞国有资产之实,更残忍的是,这些人把自己的个人幸福建压在广大贫困者的精神脊梁上,要他们永远难以翻身。不管信阳“扶贫办”主任张永忠有一千条一万条狡辩的理由,客观上都难以掩盖其断送贫困者群体美好前景的可耻行径。

  信阳市扶贫学校是信阳市委、市政府为有组织、有计划地对贫困农民进行大规模技能培训而创建的。良好的初衷为何演变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使人懊恼的结局?选用张永忠这种对贫困农民无情无义、对扶贫建设用地和扶贫资金也敢胆大包天地糊整的不良之徒,权居在“扶贫办”这样重要的领导岗位,是有意为之,还是用人失察?在市委、市政府眼皮底下,张永忠在扶贫学校的用地上占去一半为“扶贫办”干部建设安乐窝,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规模轰轰烈烈进行的,就没有一点察觉?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官僚主义透了?现在这方面还没有任何信息和动静,只能拭目以待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