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下个揭黑幕的“圈内人士”是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08:35 东方网

  这次是一位珠宝行业的“圈内人士”站了出来,掀起了珠宝业牟取暴利内幕的一角:批发价1万的钻石敢卖4万;声称限售千对的钻戒其实卖了有几万对;明明是国产珠宝却被贴上进口品牌;商家自制珠宝鉴定证书;钻石饰品折扣越大,水分越大……(2月21日,《新民晚报》)

  曾几何时,“圈内人士”成了一个高频词汇。他们中间的某些人,无论是因为“道
德发现”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打破沉默,将这样或者那样的一点点干得说不得的“圈内信息”透露给我们,常常都起到如重磅炸弹一样的作用,“语不惊人誓不休”。比如南方周末曾报道过一位性保健用品行当的“圈内人士”的惊人一语:“能假的都假了,不能卖的都在卖!”;眼镜行业的“圈内人士”也给我们曝出了这样的顺口溜:“20元的镜架,200元卖给你是讲人情,300元卖给你是讲交情,400元卖给你是行情。”乳业的“圈内人士”也安慰我们:“库存奶回产很正常。”……我等“圈外人士”——或者更准确地说——蒙在鼓里的善良百姓在听到这些话后,第一个感觉往往是惊讶,紧接着就是愤怒,或许有的还会抱怨自己为何没早点投资这个行当。激动之余,不妨想想这三百六十五行,我们究竟需要多少个这样的“圈内人士”?谁又会是下一个站出来的“圈内人士”?

  “圈内人士”们也许就像王小波所说的,是“沉默的大多数”——“假如我们真遇上了这么多美事,不把它说出来会不会更好?”于是,一边是这些“圈内人士”们心照不宣地闷着头大把赚钱,另一边是我们这些可怜的消费者,往往是受了一些诸如“20块钱眼镜架,400块钱卖给咱”的不白之冤。这个时候,我们再祈祷某位“圈内人士”在“备受良心谴责和煎熬”后站出来炮轰黑幕,其实是在缘木求鱼。作为即得利益者,“圈内人士”的偶尔“开闸放水”,主动权在他们自己手上,我辈试图“阶段性”的承此“阳光雨露”,一来并不那么实际,二来倒显得有些许悲哀。

  下一个站出来的,应该是“监管制度”,而不应该仅仅是“圈内人士”。很多时候,人们抱怨于“监管制度”之“软”和“圈内人士”之“狠”。事实上,问题的一个关键是如何避免监管制度因“圈子”差异而导致的“水土不服”或者无关痛痒。因此在我看来最首要的应该是“监管制度”要建立在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而不是让“话语权”掌握在所谓的“圈内人士”手中;二是要加强“监管制度”包含的惩罚和警示力度,有时略带象征性的罚款本身就是对“监管制度”的一种不尊重;最后一点,是我们一直强调的,但也一直缺乏的——诚信。缺少了诚信的土壤,就不能奢谈对其他问题的解决。

  今天,任何对于“监管制度”的完善所作的努力都是可贵的。监管落到实处了,我们也许就不再需要那么多兜底的“圈内人士”;监管落到实处了,就是在给市场博弈提供规则,就是在减少市场交易成本,就是在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作贡献。对于我们来说,“圈内人士”太多,“监管制度”太少了。


作者:王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