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农民工满意“低工资”的反向解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10:45 云网

  农民工廉价一直是个社会共识,农民工应该对此不满才是。可中国人民银行近日针对农民工就业分布和收入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民工对目前的工资水平竟然总体认可,不满意的比例只有1/5。由于对工资水平的认可,74.1%的调查对象选择2006年继续外出务工。调查称:农民工对收入持稳定乐观预期,反映了就业环境的改善和劳动力价格水平的提高。(2月26日《工人日报》)

  如此“乐观”的新闻,我读来却有别样的感觉。我特别担心这个调查结果会成为许多企业主理直气壮坚持低工资的理由:人家农民工自己都满意工资水平了,别人也就别瞎起哄“打抱不平”了。

  工资真的迅速提高到农民工满意的水平了吗?不久前一项调查还显示,2004年我国农民工年均收入8000元左右,仅为城镇工人的一半,企业把压低农民工工资作为降低企业成本的主要手段;某地农民工的平均工资,从1992年到2004年12年间只增加了68元钱,扣除12年间的物价上涨因素,实际上收入在负增长———将心比心,如果你是农民工,你会满意这样的工资水平吗?

  撇除调查设置的问题,即使农民工在数字统计上显示出较高的“满意度”,从现实情况看,也有许多值得追问的隐情———甚至,连这数字也可能是一种信息不完整和权利困顿下的错觉与认命。

  评价劳动力价格是否体现了劳动力价值,当然需要足够的市场信息,可农民工在这方面的信息是非常贫乏的。他们最多只能把“进城务工”与“在家务农”来比,这样比较,进城务工当然划算了。在当下的社会利益格局中,农民可说是处于最不利的地位,城乡二元结构下纯粹务农常常是亏本的。进城打工虽然廉价,但相比务农当然是一种改进———对低工资的“认可”很可能正是来自于与“当农民”的比较:价格再低,也比务农收入高。

  另一方面,农民工总体认同目前的工资水平,很可能是权利缺乏下潜移默化形成的悲观认知。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对自己的现状表达不满”是需要权利伸张来支撑的,如果一个人,“表达”了而并不能改变什么,那么他在预期上就会趋于保守和悲观。在工资问题上,农民工缺乏与企业进行博弈的能力,常常只有消极接受的份儿。工资水平实际很低,而农民工仍“满意”,这是对自身权利“资本”一种务实的认知:从农民工眼下的权利看,城市不设门槛、老板能收留、年终能发工资就很不错了,更高工资只是一种“提都不敢提”的奢想。

  工资水平很低,农民工却表示“满意”,这并未彰显什么进步,而暴露出许多耐人寻味的问题。千万不要把农民工这种基于信息和权利不足所表达出的“满意”,误读为真正的满意,并作为“拒绝提高农民工工资”的理由。(■曹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