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是医治道德的良方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7日12:00 光明网 | |||||||||
陈强 “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今年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3月3日《中国青年报》) 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李汉秋教授可谓用心良苦矣。但问题的关键是,“仁义礼智信”是医治道德的良方吗?“仁义礼智信”能否挽救沦丧的道德呢?
首先来看“仁义礼智信”在几千年文明史中发挥的作用。孔孟提倡的“礼”和“仁”,似乎并没有止住春秋战国的纷争。宋代“仁义礼智信”形成了,是在于愚民,并最终宋朝被元所灭;明朝的“三纲五常”提得更响了,偏又被清给灭亡了。到了清末,讲究“仁义礼智信”的中国,又被不讲“仁义礼智信”的八国联军打进了国门。如此看来,“仁义礼智信”并没有让中国强盛。 倒是从来不讲“仁义礼智信”的列强,发展得倒比我们快,似乎也更文明。不知道是列强们在打开中国大门,抢去中国文物珠宝的同时,也把“仁义礼智信”一并掳去,并“中国洋有”,以致强盛了呢?有人说外国人把中国的“仁义礼智信”翻译了过去,但至今无法证实。 再看现在,李汉秋教授认为,现阶段我国道德价值观混乱,因为我们过去对传统文化道德采取了摒弃的态度,而新的革命道德又因为“四人帮”等因素而权威性大减,市场经济和欧美强势文化的不断冲击,使人们过分追求利益,过分追求极端个人自由,“课堂上讲大公无私,课下买东西就受骗,特别是青年人不知道该怎么办”。 那么“仁义礼智信”就是一剂医治道德的良方,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吗? 在课堂上对学生灌输“仁义礼智信”,就能够让学生在课下买东西不受骗吗? 对穷学生来说,在没有钱就上不起学,没有钱就看不起病的现实下,你给他说“仁义礼智信”,他会相信吗? 反过来,对富人来说,“仁义礼智信”能够感化他,让他把钱拿出来施舍给穷人,不去挥金如土纸醉金迷吗? 对教育乱收费、医疗腐败、贪污腐败等现象来说,法律法规尚且不能制止,“仁义礼智信”又能发挥多大的道德作用呢? 人是社会的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一切道德也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仁义礼智信”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财富分配机制,建立更加规范的约束机制,恐怕比“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更为迫切。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