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市长一同反思北京休闲文化发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04:00 新京报 | |||||||||
3月8日《新京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王岐山:体育场对市民开放太少》的报道,当王岐山市长看到长安街东单还保留有一处对市民完全开放的体育设施时,认为这样的场所太少了,体育场所对市民开放太少需要北京市总结、反思,由此可以扩展到反思城市的休闲文化发展。 新北京建设已有近30年了,从二环到三环又满满地把四环内基本建设完毕,四环到
这就不是一个反思的问题,而是需要统计的问题,我知道从奥体中心东门一直往东约五公里,住了有四五十万人,除了个别高档小区里有游泳池外,绝大部分普通住宅小区里没有公共体育设施,也没有绿色的公共休闲空间,住在奥体中心附近的人们有些会去奥体中心健身或散步,而惠新里社区往东的人们傍晚散步则只有绕着布满汽车的人行道行走,再往东是芍药居小区,几十万人也是没有自己的活动空间,现在他们每天傍晚散步的地方是在还未通车的京承高速公路上。这条路一通车,这里的居民也就没有了公共休闲空间。从奥体东门到芍药居,只要有盖楼房的地方,就会有高楼矗立起来,不容任何人有想象的空间,有活动的余地,这就是我们城市建设现状。我们的市民缺少公共文体活动空间,缺少合理分布的大中小型健身中心、缺少公共唱歌跳舞的地方,缺少自由行走的绿色环境。城市本是生活与工作的地方,现在仅仅体现了可以“居住”的单一功能,我们的城市规划者是用居住的思路来要求、来建设我们的小区,而不是为了生活与“宜居”。现在的情况是高档娱乐场所多,网吧多,白领的高消费健身场所多,洗浴中心多,而普通大众文体休闲场所少,绿色公共空间少,有组织的公共文娱活动少。 市长开始了反思,一是要让新建的小区不再重复“往日的故事”,把文体设施的建设列入规划中;二是要尽力弥补过去规划的不足,在文体设施严重不足的小区、街区加强室内文体活动室建设,而对一些高档的商业性的体育设施(如室内游泳池、健身中心)要通过政府补贴让他们大众化。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参考香港的经验,香港城市小区里体育设施完备,这是列入规划的,如果没有这些设施就不可能得到政府审批,而价格也是大众可以消费得起的,这里有政府用行政手段来引导与调控。北京的体育设施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国家体育政策应该遵循的是满足大众健康和锻炼的需要,因此,不能仅为国际比赛才大兴土木建造体育场馆。 城市规划与建设都已成定局,我们现在一是寄希望于政府,利用现有的设施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居民获得健身机会,对城市体育设施分布进行调查,制定小区体育设施达标细则,在春秋两季举办市民运动会,周末与节日鼓励或奖励市民到户外和郊外活动。市长本人的健身习惯与方式对市民也具有极大影响力,如果在电视镜头里能看到市长经常利用有限的条件积极健身,周末像普通市民一样在郊外休闲、跑步,会给我们的城市精神带来新气息。 □吴祚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