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16年考研的农民梦想何其悲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00:17 红网

  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雷公庙镇望仙桥村,农民谭国光痴迷考研16载,在40岁之际终于考上了研究生。16年的光阴荏苒,春华之后终于收获了秋实。谭国光动情地说,如果没有妻子冯瑞华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他,从不嫌弃过他这个“穷书生”,他不可能会有今天。(《潇湘晨报》3月8日报道)

  正如报道所说:冯瑞华16年来以坚韧的毅力,忍受贫穷、劳苦、委屈甚至羞辱,默
默支持丈夫谭国光考研。这是一种大言无声的美德,没有理由不让我们感动。然而,在感动之余,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个新闻故事,更多了几许唏嘘:一个农民花费16年光阴才考上研究生,这说明了什么?

  诚然,谭国光考研屡战屡败,与他本人的文化起点太低不无关系,他最初只有中专文化,连考研的资格都没有。但是,从他的经历里,我们更可以看出当前农民学习条件的艰苦:在繁重的生产劳动之余,农民很少有时间用来学习,更不用说农村教育基础的落后,使得一个农民考研的故事,在当代中国变得如此离奇突兀,不仅十分罕见,其背后艰辛更简直可以用“悲壮”来形容。理论上,学习应该是每个公民都平等拥有的权利,考研也应该是每个公民都可以拥有的“梦想”,但是,当这个“梦想”降临在一个农民身上,它就具有了如此“悲壮”的意味。

  事实上,农民考研,正如此前媒体报道过的农民“造飞机”一样,令人倍感意外,本质上却是某些农民在“做梦”,在试图对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存方式进行突破,试图拥有属于自己的新“梦想”。因此,这,折射的不仅仅是当代农民在教育和学习上面临的困难,更折射出了当代农民在“梦想”方面的窘境。

  试问,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农民都能够有些什么样的“梦想”?除了种好那几亩地,除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现实的处境还能够容许他们有更多更高的追求吗?诚然,现在农民还可以脱离土地,进城打工、做生意,外出闯荡,农民企业家如今也涌现了不少。但是,除了赚更多的钱,类似于通过“考研”来提升自我文化素质的“梦想”,又有多少农民能做?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农民来说,他们是否还可以拥有成为学者、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等“梦想”?现实生活中,也不是没有“农民发明家”、“农民数学家”等等,但是,姑且不说在7亿多农民中他们的数量是如此之少,并且,从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一些情形来看,他们每个人的背后往往都有太多的辛酸,就像这位农民“考研”一样“悲壮”:“农民发明家”也许拥有许多项国家专利,甚至造出了自己设计的飞机,却负债累累;“农民数学家”数十年痴迷于数学,其甘于清贫、刻苦求知的精神远远胜过了某些“著名”的专家、学者,但他们家徒四壁、学术成果无法得到承认,而往往要忍受无数世俗的嘲笑和冷落……

  显然,在当代中国,让农民“考研”,让农民去做“发明家”、“数学家”之类的“梦想”,看上去实在是太过虚妄,太脱离实际。然而,建设新农村,绝不能仅仅是关注农村发展经济,不应该仅仅满足于让农民物质上逐步富裕起来,让农民的生存和生活条件变得更好些,更重要的是应让农民的发展条件也变得更好些,使他们可以拥有更多的“梦想”,也就是拥有更多发展的可能。建设新农村不是号召所有的农民都往“发财”的道路上挤,更应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和改良,包括营造更好的舆论环境、改善农民的学习条件等等,让更多的农民能够自由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追求属于自己的更加丰富多彩的“梦想”。这样,农民才能够真正“脱胎换骨”,成为“新农民”;他们的潜能也才会得到更好的发挥,促进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更大繁荣和进步。

稿源:红网 作者:邓清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