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千万别培训出一万个吴仁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04:01 信息时报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华西村完全可能整合更多的行政资源,变成“华西镇”,甚至“华西市”。如果咱们将来建设的新农村都成了工业化的华西村,粮食从何而来?13亿人的吃饭问题就成大问题了。

  华西村声名再起,和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门话题密切相关。想必全中国人民都看到了华西村一片片的豪华别墅,一辆辆的高档轿车。华西村的繁华盛世,不由得咱们
对新农村建设的前景浮想联翩。如果中国的农村都变成了华西村,甭提超英赶美了,没准还能捋起袖子和外星人比一比。

  对华西村的过度宣传,已经传递给国人一个错位的,甚至错误的信息,那就是:华西村是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前不仅自上而下大力开展对华西村的学习热潮,华西村自己也没闲着,最近,他们准备自个在腰包里掏几千万元,打算在全国培训一万个村支书。

  华西村的成功,其实是一个因人成事的特例,吴仁宝从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熟悉他履历的人都知道,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无论世事如何轮回,沧海化为桑田,吴支书我自岿然不动,永是时代的弄潮儿。早在文革时期,华西村就在吴仁宝的带领下偷建小工厂,靠“投机倒把”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也培训了一批村办企业的管理骨干。华西村后来的迅猛发展,无疑是借了改革开放的东风,搭上了以上海为龙头的

长三角经济圈这艘大船。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大指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华西村不仅看上去大部分合乎标准,而且还不停地在快车道上超车,眼看着就连许多大小市长都被挤兑得直冒冷汗了。

  那么,华西村还能算是一个“村”吗?在农村的行政规划中,华西村的确是一个“自然村”。近些年来,附近许多村子逐渐并入华西村版图,这既是为了传、帮、教,也是华西村自身发展对土地和人力资源的需要。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华西村完全可能整合更多的行政资源,变成“华西镇”,甚至“华西市”,这是好事。不过,华西村经济建设已然没有了农村建设的实质。如今的华西村,以农田经济为代表的农业产值在它的经济总量中可以忽略不计,它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园区,同时也是周边经济区域辐射下的一个庞大加工车间。

  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就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中心是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脱离了广大农民,新农村建设就是无本之源。建设新农村最要害的问题是将农民留在农村,留在农田。取消农业税和进行农业生产补贴只是杯水车薪。大多数农民选择背井离乡,进城务工,那是因为农田里刨不出金蛋蛋。如果将来农民们觉得种庄稼比去华西村打工赚得更多,新农村建设就有指望了。

  华西模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话题中形成的悖反意义在于:如果咱们将来建设的新农村都成了工业化的华西村,粮食从何而来?13亿人的吃饭问题就成大问题了。西方发达国家也丝毫不敢放松农业这一基础产业建设,采取了大量的倾斜政策来鼓励、扶植农业生产。对于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意义其实有三重,粮食问题、农民富裕问题和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建设新农村,不仅不能优先发展华西模式,而且要竭力避免这种农村工业化的路子,高科技农业技术、农田机械化和“新农场经济”才是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农村富了,农业上去了,

中国经济才更有
竞争力
。因此,我们要时刻警惕华西村的“成功模式”误导咱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建设方向。

  作为农村致富带头人,独一无二的吴仁宝式的村支书难以克隆;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奇迹,华西村的经验更难在农业包产到户的现状下大面积推广。建议华西村将那几千万元成立一个农业科技基金,那倒是善莫大焉。

  文化评论家 曹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