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禽流感”唤醒国民健康意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06:00 光明网
王艳坤

  预防“禽流感”,要箭在弦上

  根据农业部门的通报,最近由于采取严格的疫区宰杀和强制免疫措施,我国的“禽流感”尚未出现大面积蔓延,这无疑是一个好势头,表明前段时间采取的措施开始见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心理将可能出现一种“松动”。

  可以这样说,在最初“禽流感”开始出现、一些方面准备不够充分的情况下,群众中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恐慌情绪。随着党和政府全力以赴采取各种措施,并且通过专家向社会广泛介绍“禽流感”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及随着各项措施逐渐见到效果,群众的恐慌情绪正在逐步减少。一些人觉得,“禽流感”也无非如此,没有什么可怕的。但是,大量的经验教训证明,在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事态发生积极变化的时候,人们最容易放松警惕,麻痹大意,也就最容易对各种新的问题和困难掉以轻心。这种麻痹和松懈,很可能导致疫情反复,乃至功亏一篑,兵败垂成。

  另外,随着“禽流感”初步得到控制,一种“速胜论”的乐观情绪也悄然滋生。对此,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我们现在虽有可能在同“禽流感”的战争中赢得主动,但是目前还没有盲目乐观的理由。他们认为,对动物的“禽流感”,我们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预防措施,但是对由禽类传染给人类的“禽流感”,人们知之甚少。特别是对这种“禽流感”

病毒的分离、培养、观察、分析,对“禽流感”疫苗的筛选、测试,以及对抗体的效果、基因测算都仍需要时间。因此,专家们保守估计,至少要3至4年的时间,人们才有足够的底气对“禽流感”彻底说“不”。对世卫专家的意见,我们应予高度重视。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曾专门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禽流感”防治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反复性,再接再厉,毫不松懈,巩固成果,防止反复。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禽流感”疫情一大特点就是传播快。没有发生疫情的地方要克服侥幸心理,发生疫情的地方要克服麻痹松懈的思想。“禽流感”疫情流行的特点,要求我们一定要反复抓防控工作,除了对疫区要坚持严格的宰杀和强制免疫措施外,还要要对涉及人员做好跟踪观察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有打攻坚战的准备。只有各项工作周密有力,才能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

  “禽流感”唤醒国民健康意识

  突如其来的“禽流感”疫情,是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严重威胁,而它带给人类的健康意识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对整个社会变革的要求,往往超过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理论灌输和观念积累。

  我们每个人都要认识到,过去出现过“非典”,最近发生了“禽流感”,以后也难免不会出现其它尚未认知的传染病毒。这就需要我们的有关部门加大对各类传染性疾病和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防疫措施,使防治“禽流感”形成的良好做法经常化、制度化;国家口岸应加大管理力度,实行严格的检验、检疫和防范制度,严把病从国门进入;各行各业要像防“非典”和现在的预防“禽流感”这样,注重公共场所的卫生,做到定期消毒,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广大国民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彻底改变不卫生的陋习,积极行动起来绿化、美化、净化身边的环境,创造一个文明、健康、快乐的大家庭。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比如,随地吐痰的恶习。我们知道,一口痰,可能包藏着百种病菌,可在几天内在方圆百多米进行传播。然而,为了自己的“一吐为快”,有此“爱好”者竟对这种危害漠然置之。说小,是个人习惯,说大了,则是公德之心的淡漠。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一艘外国客轮上,目睹一个拖着长辫的同胞把一口痰吐在红地毯上,一直萦记在心,并特地著文,欲唤起民众觉醒。然而,先人已去,此习却并未绝迹。还有,“口无遮拦”、大声喧哗。尤其在酒场,当面红耳赤大呼小叫之时,殊不知细菌病毒也随之四散飞舞。像打喷嚏,本为人之生理现象,但当不遮不拦、声震四处时,就不只是个人的修养问题了,至少,你没有对周围人的健康负责。再有,乱扔垃圾,也是不少国人的习惯。有些修养的,先环顾四周、偷偷摸摸。殊不知,正是这种不负责任的意识,导致成车乱倒垃圾的现象仍屡屡可见。一些企业将有毒垃圾或超标污水倾入江河,也属于乱丢垃圾之列,其危害大于乱扔果皮纸屑千百倍。

  或许,已经过去的“非典”和现在的“禽流感”,正逼迫我们去改变一些习惯。但笔者更希望,在没有“非典”和“禽流感”的日子里,我们也能在反思自身行为的过程中,遏制自己的一些行为习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