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房产调控中的不和谐之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5日00:08 红网 | |||||||||
北京市统计局联合北京市建委,日前对该市15个小区随机抽取100幢居民住宅楼、对其中的530户购房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北京的商品住宅用作的投资比例为17%,在全部投资购房者中,近3成短期转手,2成对外出租,近5成空置。有关专家据此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将出现重大变化:住宅的投资需求正在取代自住需求,成为当前中国房价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华每日电讯4月13日)
认真读一下这篇报道,发现其中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出现重大变化:“即住宅的投资需求正在取代自住需求。”对于专家这样的预测,我越想越不明白,难道说今后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建造房子不是以居住而是以投资为目的了?这样的结论符合我国的国情吗?在媒体一再报道“70%的城市居民无能力购买新房”的情况下,专家发出如此的不和谐之音,就等于在舆论上助长开发商继续建造高利润的豪华房,就等于说你“穷人买不起房”活该,本来这房子就是为“投资”者建造的,就不是让你居住的。如果我们的房地产产业,照这样的路子发展下去,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梦想也就更加渺茫! 必须承认,近几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业存在着的一个客观现实是:一方面高档房大量空置,数据显示到去年底是1,14亿平米;一方面我国的低收入群体买不起房,贫富之间在住房问题上的悬殊同样是越来越大。原本为低收入群体建造的经济适用房,也由于存在较大的制度性漏洞,也被一些投机者大量购买,真正的需求者就是排上三天三夜的队也轮不上。为了让低收入者能住上房,遏止不断攀升的房价,无论是去年的“国8条”,还是建设部今年的“工作重点”其目的都是为了“调控房价”,打击炒房,让居者有其屋,使房产业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实践说明,实现这一目标难度较大,各地的房价经过调控后仍然不降反升,就能说明这一点。 “住宅的投资需求正在取代自住需求。”我认为某些专家这样的估计太超前了,中国的住房需求远未达到如此水平。即使在京、沪等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投资需求大一些,但与大量的中低收入买房居住相比,后者还是处于主导地位,这种客观现实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其他中小城市更是如此,买房居住总是主流。如果我们抛开这一基本现状,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等方面都围绕投资型住宅去开展,那就会大大的 背离现实。与此相反,如何降低房价、如何让普通老百姓能够买的起、住的起房,才是政府和专家需要考虑的急迫问题。 进一步讲,我国为什么出现一方面房屋被当作投资的“商品”,一方面又有大量的中低收入者买不起房?除了体制的原因造成分配上的较大差距以外,就房屋本身来看,我们现在所称的“商品房”,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商品”,离完全意义的“商品”属性还有不小的距离。比如,房屋的价格受行政干预的特征非常明显,价格很难以价值和市场来调节;再如“商品房”很难形成买卖双方“交易”的局面,更多的情况下是开发商垄断性质的卖方市场;还有目前的“商品房”趋同性太强,差异性太弱,不能满足、甚至剥夺了不同阶层、不同消费群体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选择权利等。如果能让消费者像买白菜、买汽车一样买房子,才是真正意义的“商品房”。 有学者认为,在现阶段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同时又是政治问题,我赞成这样的观点。我们党提出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我想这一点首先要在住房上体现。因此,我们的房地产政策导向,决不能在大量的中低收入者买不起房的情况下,而去把发展的重点转向住宅投资上,不能被一些专家的“不和谐”之音所左右。 稿源:红网 作者:李季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