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看求职农民“一筏渡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00:14 红网 | |||||||||
为到上海市区找到一份工作,来自河南周口的王发平从家乡出发,步行至江苏连云港、南通,然后自编竹筏从南通漂流至上海崇明……但在崇明到上海市区的竹筏漂流中,却遇到了涨潮。4月16日中午,获救后的他又重新向上海市区行进(4月17日《东方早报》)。 “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待人来。” 佛教中有高僧达摩信手折下一茎芦苇,双足踏于其上,以芦苇为舟飘然渡江的神奇传说。然而,发生在现实中的农民自编竹筏漂长江
而在此之前,从今年农历正月就走出家门、四处寻找工作的王发平先后“步行”到过连云港、南通等地,“沿路靠乞讨为生”。一个农民为了找一份工作“成家立业”,竟险些付出生命的代价,不能不令人唏嘘。国务院研究室牵头完成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表明,目前,全国外出进城务工农民约1.2亿人,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已达2亿之多。但是,在这方兴未艾的打工大潮中,确有不少农民像王发平这样盲目外出,不但没有找到工作,有的还上当受骗。我们不难发现,外出农民因无工可打而身无分文、饥寒交迫,最终不得不步行讨饭返乡的新闻,就屡屡见诸报端。 农民通过打工,为自己增加了收入,也为城镇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作出了贡献。怎样为外出打工农民搞好服务,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以及社会的稳定和长期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发展的高度,按市场法则促进劳动力、生产力、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改变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消极无为的状况。对于目前农民外出打信息不通的问题,有关方面要提供具体、周到的信息服务,为外出农民画出一张切实可行的“路线图”。毕竟,避免农民求职过程中“一筏渡江”般的巨大风险,应是各级政府当仁不让的职责所在。 作者:王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