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车”现象需要综合解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4日00:06 红网 | |||||||||
据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报道,北京没有营运资格的车辆,从事非法营运的黑车目前已有7.2万辆,已超过正规出租车。据记者调查,北京的黑车,主要分布在火车站、飞机场、地铁站以及一些公共交通相对滞后的地区。这些从事非法营运的“黑车”已经逐渐形成固定的经营地点,与正规出租车争抢生意(《新京报》4月23日)。 其实对黑车市场现象,如果仅仅只就事论事看的话,那其对出租车市场的正常营运
首先以市场观点看,如果在一个具备公平市场竞争的制度环境中,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社会资源自会在市场利益的影响下由低利润行业向高利润行业流动,从而达到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最佳市场化配置。具体就出租车而言,由于现有出租车行业是由行政特许总量控制所形成的垄断,因而市场竞争作用对其影响是相当有限的。然于出租车行业来说,其出于自身垄断地位的保持与追求最大利润的本性,其势必一方面会利用相关的行政政策上的“优惠”挟政府机关对竞争者(黑车)予以打击,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出于利润上的考虑,却对现有黑车所占领的市场份额不屑一顾。而这,恰恰也许就是形成目前不少地方出租车市场尴尬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从社会眼光看,如果人们承认这样一个观点:即行政管理是否正当的要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尽最大程度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从而作出选择的话。那人们同样也就不得不面对以下的选择:即对市场与公众来说,是一个开放的出租车市场好,还是一个垄断的出租车市场好。想要对此作出选择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看哪种行政管理模式能给社会公众提供最大化的福利。而以现有的出租车市场现状看,想结论应该是不言自明的。 所以,就上述北京及其它地方所存在的黑车现象而言,也许不是光靠执法机关一味地打击所能解决的,而就其所含有的综合社会因素,恐怕还得要从市场发展,社会需要等多角度的解读之后,才可能会有一个多赢的办法。关键是要瞄准便民为民,而不只是行政管理,更不该是垄断行业的需要。 作者:周义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