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房价长期上涨”将引爆三重危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00:07 红网 | |||||||||
4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编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6年房地产蓝皮书》在北京发布,提出“环房匹配指数”概念,并对中国35个大中城市(2000—2004年)“环房匹配指数”进行了评价,并指出:我国房地产价格长期走势是上升,而不是下降。(4月25日《中国网》) 房价一路飙升,政府平抑不力,房间积怨难平。如果全国未来几年的房价真如《2006
首先是地产商与普通老百姓的矛盾危机。一方面是广大中、低收入百姓庞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开发商漠视百姓意愿,为追逐高额利润不断开发高档商品房,造成大量商品房空置。据4月23日《新华网》披露,截至2006年3月底,全国商品房闲置面积达到1.23亿平方米,而与之相对的则是七成居民买不起房。随着这对矛盾的不断激化和深入,势必造成两种恶果:其一,老百姓买不起房,住不起房,他们极有可能会把满穷怨恨抛撒到房地产商和购买高档商品房的富人身上,形成新一轮“仇富”热潮;其二,居民会产生购房恐慌或者对商品房失去信心,进而导致房市风险加大。“房奴”群体的日益加大,只会造成贫富差距的日益悬殊。即便有一部分居民会因购房意愿和支付能力的下降,而把目光转向二手房或者廉租房上,但由于相关市场还没有形成,也起不到很明显的分流作用。 其次是“县官”和“现管”的权利危机。为平抑房价,让大多数老百姓都能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改善居住条件,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顺民心、得民意的好政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少地方政府却屡屡拂逆潮流,为哄抬房价的开发商撑腰放言。原因何在?留心媒体报道,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年部分城市的房价上涨过快,是与地方政府的主导或直接参与密不可分的。一些地方政府对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弃而不建,把兴趣集中于批建高档住宅上,低价征地,转手高价出让,甚至有人与开发商勾结哄抬地价,炒作房价,牟取私利。如果房价真的应验了“长期上涨”的预言,那就在某种程度上再次应征了“县官”不如“现管”的民间传言。如此,中央的政令权威何在?一旦开了头,地方政府今后还会把政令当作政令吗? 最后是地产商与商业银行的金融危机。中国银监会监管一部副主任沈晓明4月20日警告说,房地产市场风险集中于银行系统的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截止到去年末,房地产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093亿元,虽比年初下降210亿元左右,但是仍居行业排名第四的高位(4月21日《海峡都市报》)。如今,1.23亿平方米的商品房空置,在很大程度上套住了国家的金融资源,一旦楼市出现风险、空置率超过一定比例,受最大影响的除了国家就是银行,相比较而言,房地产商倒不会受到太大的损失——毕竟,他们是在拿国家的钱做生意,套取百姓的血汗。从这个角度上将,大肆将风险资金投给地产商的商业银行也对房价居高不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最终承担最大风险的也是银行。 如今,中央如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控制房价,等《2006年房地产蓝皮书》的预言一旦变为现实,再想控制恐怕一切都太晚了。毕竟,任何一个人都不愿看到三重危机彻底爆发的那一天。 作者:刘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