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渔:“湖南人有没有血性”是个伪问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07:52 新京报 | |||||||||
在湖南的红网论坛,网友围绕“湖南人有没有血性”展开了激烈争论。引发讨论的帖子认为,湖南人血性丧失殆尽,并如此举例证明:湖北青年韦黎在长沙公交车上勇斗扒手时无人相助,媒体大量报道的见义勇为典型高春娜与徐建涛都不是湖南人。(5月17日《潇湘晨报》)不仅网友参与了这场讨论,纸媒和网站也陆续参与进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从河南人到湖南人,虽然讨论的主题不尽相同,可是它们所引起的关注程度、讨论的方式都有相似之处。在我看来,答案是“有”还是“无”并不重要,因为它是一个伪问题。
讨论双方都可以举出符合自己要求的事例,因此都不免有一种真理在握的感觉。有些网友为了反驳湖南人没有血性的说法,列举了不少见义勇为的湖南人,甚至还有论者开列了湖南名人谱,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举例证明”的论证方式看起来非常雄辩,使得双方针锋相对、互不退让。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如果以这种方式论证,我们既可以证明任何一个省份、国家和民族具有血性,也可以证明与之完全相反的观点,因为每个省份、国家和民族都存在着大量相反的事例。这种论证方式以个案代替了整体情况。血性不是血型,无法通过实验来检查,再精确的仪器也无法测量一个人身上的血性指数,也无法测量某一群人的血性比例。 地理空间确实会影响性格生成,但是两者之间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谁也无法决定另一方。可是在这些讨论中,地域和性格都被直接等同起来,湖南人变成了类似于“种族”的身份。争论双方很少反思“血性”的价值和限制所在,而是把它视为不言自明的正面品质,如正义、勇气和良知等。也就是说,双方的分歧不在于“血性”,而是“地域”。这也说明,直到今天,人们之间的认同还主要是以地缘这种先天因素为主,即使基本的价值认同,也会轻易被地域认同打破。价值认同的分歧可以互相对话,地域认同的分歧则很难沟通,尤其是那种具有排他性的地域认同,很容易把争论变成不同省籍之间的意气之争,把“血性”充分表达在捍卫自己、攻击对方的激烈言辞上。 “举例证明”的论证方式,加上以地域为单位的争论,使得讨论非常激烈却难以产生建设性成果。不过,这场争论并不奇怪,它与《狼图腾》在中国的热销有着相近的原因。2004年,《狼图腾》出版之后虽然影响很大,却一直没有受到思想界的关注,批评的声音非常微弱。这本书针对近代中国的式微探讨了“中国何以说不”,它把原因归结为“羊病”,直接呼唤狼性甚至兽性。当然,血性与《狼图腾》提到的“狼性”不能完全等同,可是从中也可以看出人们过分放大了性格的作用。针对见义勇为这个具体事例来说,对“血性”的呼唤固然重要,可是完善公共治安机制更应该成为问题的核心。如何在公交车上安装有效的报警系统,警方如何有效地保证公共活动空间的安全,这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最后都被一场网络虚拟战争取代。 已经有论者提到“血性”和法治的关系,不管我们是否同意论者的意见,这种讨论的角度开拓了新的空间。如果人们能够通过这次讨论认识到“湖南人有没有血性”的问题本身是可疑的,就是讨论的最大收获。否则,即使我们承认“血性”的正面价值,一个没有血性的人也不会因为这场讨论变得更有血性。 □王晓渔(上海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