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万里:作为国家实力的法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02:15 东方早报 | |||||||||
改革开放27年,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体制改革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力的提升,由此奠定了21世纪的中国国际地位、国际格局以及各国外战略的讨论前提。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最近推出的《中国:平衡表》一书写道:“中国作为全球经济与政治力量的崛起,是我们这个时代变革性的事件之一,也是现在以及未来数年美国外交和经济政策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
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经济发展本身并不能带来一个世界级强国的崛起。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洪流中,中国正面临着深刻的社会转型和一系列日益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城乡、地区、贫富差距问题,教育、医疗、住房与社会保障问题,公共权力的越位与缺位,司法公正与腐败问题以及生态与环境“赤字”问题等等。这些内政问题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外界关注中国发展的重要话题之一。 在当前中国崛起引发的讨论中,西方学者所谓的“中国挑战”,一方面是出于国际战略的考量,担心中国会挑战现存的国际格局;另一方面则源于中国自身发展的不确定性,担心中国无法克服经济快速发展后可能出现的“现代化陷阱”。前一个担心再向前推一步就是“中国威胁论”,而后一个担心再向后退一步就是“中国崩溃论”。 从深层次看,西方学者对中国发展前景的担心可能更有意义。因为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行动,归根结底取决于国家实力和行为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当前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法治必然要成为中国国力的内在组成部分。法治的核心是“依法治国”,用社会的普遍正义和公共价值来调节社会关系,规范政府、法人与公民的行为。法治代表了一种普世价值,是国家制度文明的集中体现。法治同时也提供了一套规则,用以维护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的秩序。 从和平发展的长期战略角度看,法治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过去20多年,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是一次成功的突围,打破计划体制的束缚为中国带来了生产力的一场大解放。但是,市场并不能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全部问题,突围之后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需要调节和规范。在完善市场体制、规范市场行为和促进效率与公平方面,法的规则是交易成本最低的规则。中国加入WTO,就意味着领受一套公平、透明、法治的市场经济管理规则。 其次,法治为中国的政治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当代法治精神的核心是用法来约束公共权力的范围和运行,实现最大程度的公正与正义。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必然对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先后制定了《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依法治国”、“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日益成为贯穿于中国政府和公民日常实践的基本理念。2004年4月,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经过十年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最后,法治本身就是国家实力的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是先进制度和政治文明的体现,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崛起的争论中,有人质疑:中国除了贡献“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之外,还能为世界和人类发展提供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软实力”的缺失将直接威胁中国的战略威望,甚至在更大范围里引发外界“中国威胁”猜疑。 美国《新闻周刊》报道说,中国拥有全世界2%的汽车,但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却占到全球的15%。该刊驻华记者从自己在中国开车和考驾照的经历中感觉到,中国交通“规则与现实间的差距是巨大的”。透过这篇报道,读者看到的是一个不守交通规则的国家和人民,而如果有人恶意地联想,就会质疑中国能否在国际舞台上“遵守规则”。 对于一个有着数千年“人治”传统的古老国度而言,法治在当代依然是一个有待发展的命题。相同的原因也影响了普通公众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因此中国的法治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然而,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言,中国已经走在了“通往法治的长征”路上,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已经使法治的道路不可逆转。这是一个民族的长征,在其复兴和崛起的历史进程中,法治将成为其国力的源泉与象征。(余万里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外交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