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潼关事件真相怎么来得像"传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9日08:48 新华网 | |||||||||
作者:邓海建 今天有两则新闻打架。如果是在娱乐版大可一笑置之,可偏偏是人命关天的“潼关事件”。5月26日《河南商报》消息称:记者奔赴巩义在汽车销售公司和银行贷款手续上看到,有关车主的名字全部是张建勋。而同日的《三秦都市报》消息说:经过多方调查,陕西省工商局认为,潼关县工商局查处河南省巩义市不法商贩运销冒牌电线案件有法可依,只是个
张健勋是怎么死的?“潼关事件”究竟是个别人的偶然还是群体的故意?当河南媒体给出一个答案的时候,陕西媒体又做了一次颠覆意义上的纠偏。我不敢轻言究竟哪个才是所谓的“真相”,因为从左云矿难到齐二药事件,再到“鬼门关”,我们不能不感叹,近来发生的重大事件的真相,每一次都来得如此传奇、如此艰难。 “传奇”的真相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媒体对真相的态度。管理学上有个“手表定理”,说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舆论或者媒体的价值取向就是一只只的手表。虽然在人命关天的事件背后,最后总有法理来为之校准,但是先期报道如果对事件进行篡改和歪曲,老百姓就会被误导而丧失基本的判断。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媒体声音的谨慎程度和理性程度不仅仅是一个新闻素养问题,更事关社会公信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途。 “潼关事件”如果因一些媒体“和稀泥”而蒙混过关怕是说不过去的。尼采说:“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更容易些。”是的,声音的表达可以多元可以夸张,但所有的话语权都要基于对道德与法律的敬畏和信仰。也许明天,“潼关事件”就会水落石出,但今天的混乱谁该为之担责呢?或者每一次的简单真相,都要经过如此的混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