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友琴:高校录取之黑幕应穷追不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14:53 浙江在线 | |||||||||
5.23日《华夏时报》刊发《联招公司‘20万就能上清华’内幕调查》一文,深度揭发了往年高校新生录取之黑幕。笔者读此文,深感大有必要继续追击。 对于上述报道,“各大高校坚决否认”,还怒气冲冲地斥之为“胡说八道”。教育部亦随其后,“斩钉截铁地下了‘肯定是骗人’的断语”。权威部门信誓旦旦。然而,报道中的主角联招公司董事长黎明却公开表示,“报道比较客观”;在北京大学资源楼办公的“
究竟应该相信谁呢?且看如今权钱胶着,司空见惯,已经不是个别领域的现实。因此,教育主政者哪怕整天叫喊“绝无此事”恐怕也是十分无力的,倒是老老实实表示羞愧进而宣布采取果断措施,来狠狠治理乱象才是不失民心之举。 反腐败不应该忽略教育权力的腐败。那些教育咨询机构,其实都是把高考生倒买倒卖的捞钱高手,但他们没有手握高校招生大权的校长们“密切配合”是成不了气候的。他们也说得实在,“我们只是跳梁小丑,真正幕后黑手是教育部门的主要领导、学校领导这类实权派”,他们“每年来自这方面的收入都在百万元以上,要么进了小金库,要么进了个人腰包”。老子在前台多少有点不便,“某教育官员之子年捞千万”,借势捞钱,让人瞠目。 政府机构“招生办”的负责人一般都有关系网,将手里控制的名额“以5万元或更多的砝码转给关系户”,关系户转手提价卖给学生,猎取暴利。 由此可见,招生工作中的腐败,依旧是权力腐败。媒体不该用一个“某教育官员之子”这个含糊词语就把弄权的家伙轻轻放过。不曝光,不依法重拳打击那些在事关国家未来命运而违法选才的家伙,何以为国? 那些教育咨询机构,它们哪里是搞什么咨询的。它们是挂羊头卖狗肉,主要“业务”就是在黑暗阴影里,充当黑交易的“掮客”。它们嚣张得甚至标价出卖新生名额,“一类本科8万元左右,二类本科五、六万元”,考分低的考生,掏钱就更多更有弹性。它们乘人之急掠取不义之财。切断“教育咨询机构”这个“中介”环节,应该是斩断魔手的重要手段。对这类不务正业的“教育咨询机构”,政府为什么不断然取缔? “有罪而不能诛,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管子.七法》)。晚清湖南学政徐松以自己所刊各书勒令生员购读,以权谋私,“卒以此被议去官”。目下高考之后就是录取工作了,揭开招生中黑幕当然好,揭而不追击,不治弊、治官,任其作恶,其害尤大焉。 作者: 曹友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