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刘以宾:意识到“读大学亏本”是一种进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9日03:02 江南时报

  《海峡都市报》报道:在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梅坂村一个普通农家院落里,一家人围绕考生林建平的学费难题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一方即考生的奶奶,所持的是“不惜一切代价供孩子读书”的思维;另一方即考生的父亲,所持的是“读大学是个亏本的买卖”的衡量。这种碰撞,据说在这个村普遍存在。

  如今上大学,的确是一种“买卖”,作为交易双方的高校与学生家长,当然都希望
收益高于成本。应当说,高校比学生家长早得多地树立了“市场化”意识,并一直处在“买卖”的主导和强势地位。随着学费趋高和文凭含金量下降,这宗“买卖”显得越来越不公平:高校竞相盖起了动辄上亿元的豪华大楼,而农民供养一个大学生几乎是“敲骨吸髓”般的。即使从无私奉献的为人父母的天性出发而甘愿不惜一切代价,他们借以支撑代价支出的资本也是极其有限的。作为“透支”了体力乃至生命、老年后无任何社会保障的他们,天经地义地需等待子女的回报;假如其投入的主要部分来自借贷乃至高利贷,还贷压力则使其更急迫地希望子女的回报。问题是,孩子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工资微薄,投入和产出就会极度不匹配。企业投入高、产出低意味着亏损乃至破产,国企亏损常常由政府免税乃至由财政冲销不良资产,而大学生父母们则“亏”不起,他们的晚年生活乃至生命更无法“破产”。

  正是“不惜一切代价供孩子读书”的思维,长期支撑了对于学生家长来说亏本的“买卖”。

  “不惜一切代价供孩子读书”的思维,大概沿袭于一种古老的中华文化传统,是“望子成龙”的殷切期盼,还是为人父母的伟大牺牲精神?站在现实的横切面上看,它主要是一种“从众”心理、一种思维惯性、一种不幸的“愚昧”:人家都在不惜代价,如果自己珍惜代价甚或计较亏本与否,则是大逆不道,社会舆论和良心压力可想而知。“不惜一切代价”的思维看来早已不合时宜,因为它缺乏起码的经济理性乃至侵蚀着基本的人性。“不惜一切代价”的思维和“读大学亏本”的觉醒,其此消彼长无疑是一种进步、一种解脱、一种人性的复归。倒不是说非得学美国,一旦供养子女到十八岁便不再无条件付出,但中国似早就该建立一种新的子女供养观以及社会伦理。

  另据报道,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卫留成在全省联手扶贫工作现场经验交流暨表彰会议上强调:“各市县要真心实意抓教育,砸锅卖铁也要让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上得起学。”“砸锅卖铁论”与“不惜一切代价供孩子读书”的思维表面看如出一辙,其内涵则有天壤之别:家长们砸锅卖铁,着眼的是“买卖”,是家事;政府砸锅卖铁,着眼的是民族振兴、社会未来,是国事。值得庆幸的是,当家长们“不惜一切代价”的精神发生动摇乃至解体之时,政府的“砸锅卖铁”精神恰好及时“补位”。否则,将有多少具有教育潜质的孩子被耽误?

  不过笔者也有一丝隐忧:农村考生家长砸锅卖铁可以做到,而且仍有很多人这样做;而地方政府则不那么容易做到,甚至仅仅是说说而已。试想,有多少官员情愿卖掉自己心爱的“坐骑”或少出一次国、少吃一顿公费大餐而将节约下来的钱救济贫困大学生?更值得警惕的是,政府的锅没砸、铁没卖,“砸锅卖铁论”却以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对农民心中濒临破碎的“不惜一切代价供孩子读书”的思维产生一种不应有的“加固”作用。

武汉 刘以宾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