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薛涌:大学按大类招生是通识教育的革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9日10:01 国际在线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浙江大学首次实行“按学院大类招生,按大类培养”,考生无需报具体专业,只报“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等学院即可。招生门类从去年的85个减少到40个。学生入学后,经过1~2年的“通识教育”,再确认主修专业。

  这是中国大学的一场革命。

  “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大学培养的首先是人,而不是工具。工具是被动的,必须等着别人来安排。用我们过去的话来说,就是“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背后的底牌,还是计划经济。可惜,我们市场经济的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却还是以计划经济的方法来经营高等教育。大学的目标,还是培养工具,专业还是分得那么细。在一个自由市场主导的社会,人必须是能动的,有创造性的,会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为自己创造位置,不能等着别人安排。企业的领袖们也应该认识到,他们所经营的企业不可能几十年如一地生产两个固定型号的飞鸽牌自行车。五年后企业是什么样子,谁也难以预料。所以,从长远计,雇用大学生,一个专业对口,心无旁顾的,恐怕不如一个什么都知道一些,什么都学得快,但专业并不一定专精的。因为前者适应不了变化,只能把别人交给他干的事情干好;后者不仅能迅速适应变化,甚至会主动创造变化,意想不到地把企业推到超前的位置。

  杨振宁教授说北大清华的学生高过哈佛。从专业教育的角度看,也许不错。看看哈佛本科的专业,宽泛得很,仅仅是文学、经济、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这些大路货而已,而且学生选专业大部分是二三年级半路出家。哪里见得到有人学什么电机、自动控制、热能这么深奥细致的东西。美国的一流大学不仅专业训练非常“水”,研究院选拔人才也不鼓励学生在专业上太实在。比如,大部分好大学不设商科。即使有不少大学有了商科的本科专业,你要真读商学院的高级课程MBA,本科读非商科的还会比读商科的机会大些。医学是个高度专业化的科目。记得1979年我考大学时,首都医科大学竟从高中生里招本科研究生连读的,一读就是八年。相比之下,美国大学本科基本不设医科,尽管这是个最热门的专业。一些想当医生的学生,常常选诸如生物等相关的基础学科作为专业。但是,哈佛医学院的数据表明,要想挤进这个门,本科读生物等相关科学专业的,与读文科的学生的机会竟然完全均等。最近一优异的华裔青年何可为上了西点军校,在那里学核物理、环境学以及电子工程学,并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他的SAT分数高达1479分,上常青藤并不困难。况且他希望最终能够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要学医,到西点学核物理,电子工程岂不是浪费时间?更不提毕业后服役多年的义务了。显然,他认为西点是最有利于他提高综合素质的地方。他图的并不是专业。

  大学是学生塑造自己人生的起点,当然要让学生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而不是越走越窄。大学的职责是向学生展示人生的道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才能。当学生明智地作出了选择后,路要自己走,这才是所谓专业发展的阶段,要留给本科以后的教育。所以,大学的基础,是“通识教育”;而“通识教育”的根本,又是所谓“核心课程”,以文史、科学、语言训练为主,面面俱到。看美国职场的需求,就可以显示出“通识教育”的优势。比如以热门的管理类专业为例,不久前大

医院的院长成了稀缺人才。因为这个位置既需要医学上的成就,又需要一个好的企业总裁。哪里找管理和医学兼通的人呢?另外,对大博物馆、美术馆的馆长也提出了类似的人才要求:这个馆长要懂专业,如文物,艺术等等,见了名画和古董知道如何鉴定,同时又要懂经营,能胜任企业总裁之职。类似的人才需求,在一个创新社会每天都会出现。“通识教育”训练出来的学生,在满足这样的需求方面明显要灵活得多。

  浙大的改革是值得庆贺和鼓励的。只是改革应该更彻底一些。比如,学生不仅不必报专业,而且连学院也不应该报。真正的“通识教育”,就是连所谓的“大类”(如人文、政法、科学、工程等等)也要超越,否则就不“通”了。当然,浙大本身可能有难言之隐。一旦连“大类”也打通,让学生三年级时放开选择专业,大家可能都挤到管理、法律等几个热门专业上,造成有关学院师资不足;冷门专业则没有学生。在我看来,这种短期的阵痛是免不了的。还是应该放开让改革一步到位。学管理的学生多了,毕业后在职场的竞争就残酷。用人单位最终也会改变“专业对口”的老概念,选择人才时以素质而非专业优先。大学要从一开始就把选择专业的权利给学生,同时提供必要的咨询。这样,学生从选择专业起,就体会到了在市场竞争中个人选择的自由和责任。

  (作者系旅美学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