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柏星:有感于袁隆平要“躲起来做点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9日09:04 红网 | |||||||||
袁隆平,名扬天下的“杂交水稻之父”,已经拿遍了除“诺贝尔和平奖”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外几乎所有中外的重要相关奖项名誉。然而76岁的袁隆平依然保持着“中国最著名农民”的本色。据媒体报道,6月5日上午,“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开幕,逾千位院士参加,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却还“赖”在长沙,直到湖南省农科院的领导倾巢前来动员,他才定下到北京的行程。4天的会议,他参加2天。
全国召开的重要大会请不动,是袁隆平的架子大还是有所怕?据说,他不仅科协大会不参加,政协常委会也经常“缺席”。原来,今年年初袁隆平就定下了一个心愿:要“躲起来做点事”。袁院士为做点事,要躲起来,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实则也是无赖和下策。可见,开会已经严重干扰了他的工作和生活,也足以证明会议多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科研工作的一大“顽疾”。开会耗时耗财耗精力,无人不晓。76岁的袁隆平老骥伏枥志在千斤,还想为国家发挥余热,多做贡献,然而令他苦恼的,不是怕年纪大了身体承受不了,而是怕泡在会场,把自己的有限精力白白耗掉。 袁院士要“躲起来做点事”的心声代表了很多科研人员的共同心愿。中科院院士吴国雄说:“现在会议多,定量考核多,科技人员哪有时间想创新?我们要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科技人员能够扎扎实实搞科研。”搞科研是需要时间的,创新成果也不是在会场就可以泡出来的。为什么现在科研界存在一定的浮躁、不实之风,比如韩国科学家黄禹锡造假,依笔者看来,缺少埋头苦干、专心致志的环境和氛围是一个重要原因。就拿会议来说,牵涉精力太多,每逢开会就要请假,科研计划被打乱了,还要挑灯写发言材料,还要对付一些无谓的参观交流活动。明知这样做,对科研没有多少效果,却也要硬着头皮上,实为无赖啊。 要“躲起来做点事”的遭遇,我看都是给一些政府和有关部门逼的。目前一些领导干部存在听汇报多、深入实际调查少,开各种会议多、思考实际问题少,布置工作多、听取下级和群众真实的意见少,传达动员多、创新创造少。他们上头有开会的“嗜好”,想着法子开会,搞大场面开会,还经常要把科研人员拉上,开会不计成本,不讲效果,有些会议不是促进科研工作,反而是帮倒忙,瞎帮忙。上级开会骚扰你,下面怎能心静如水、忙而不乱。建设创新型国家,只剩下15年,时间紧,任务重。完成这一战略任务,何日可以不像袁院士一样“躲起来做点事”的尴尬。 愚以为,“会议多”的“顽疾”一时半会难以根治。如等到根治好再行动,恐怕早成昨日黄花。所以,像袁院士一样现在就“躲起来做点事”,不谓为一大好招,是“明智”的选择,很值得科技人员效仿。好就好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会议多”已成为完成国家战略任务的“绊脚石”,认识到了会议多已经影响到科研人员的正常秩序和工作。科研人员“躲起来做点事”,也许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你想躲是不是一定躲得了呢?你躲得了今天,能否躲过十五啊!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靠“躲”是不行的,关键是有关政府和领导要从会议中走出来,多到科研一线调查研究,多给科研人员扰忧解难,少骚扰他们。只有科研人员静得下心,国家才能放得下心。 作者:邱柏星 |